|
潘淑兰站在自己的收购点院子里(资料图)
历经磨难终成“破烂王”
出生于1942年的潘淑兰是家中的独女。为了维持生计,他的父亲给地主打短工,挣点粮食;母亲常年在天津做零活,为了给潘淑兰攒下学费,往返总是步行。即使这样,一家人也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填饱肚子,潘淑兰和村里的孩子一起撸榆钱、挖野菜。为了能挣点钱供潘淑兰进学堂,父亲走街串巷卖过烧饼、糖葫芦。潘淑兰跟在父亲身边帮着点钱找钱。
父辈的勤劳节俭,童年的艰难岁月,在潘淑兰幼小的心灵留下深深地烙印,也成就了她顽强、坚韧、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
1962年,丈夫潘金栋作为上门女婿来到潘淑兰家。夫妻俩像两个不知疲倦的纤夫,拉着一家老小顽强地向前奔。他们到山区换红薯干,险些让当地的土匪害了命;他们披星戴月到大洼里割苇子、打猪草,天亮再赶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潘淑兰有股争强好胜劲儿,男人能干的她都能干,像脱坯、挑河、盖房这样的活儿,她从不含糊,生产队记工分,她一点不比男人少挣。她是远近闻名的“铁姑娘”。
改革开放初期,潘淑兰开始尝试做些小生意。她串街炸过油条,赶海倒过虾酱。她起早贪黑从不怕累。勤劳加上头脑灵活,使得潘淑兰家的生活渐渐有了好转。
在几次创业的不断摸索中,潘淑兰发现了一条“收废品”的致富之路。从此,潘淑兰夫妇不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骑着自行车走村串乡收购废品,每天伴着夜色满载而归。几十年过去,潘淑兰的生意越做越大,收废品的工具从自行车变成了三轮车,又变成了汽车。原来自家的小院儿变成了废品收购站,又变成了专门的废旧钢管收购厂。她成了远近闻名、拥有百万资产的“破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