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出台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意见(全文)

2013年09月23日09:2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扶贫 扶贫攻坚 甘肃 1236行动 农民增收 社会保障 政策措施

二、政策措施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把破解路、水、电、房等瓶颈问题作为扶贫攻坚的关键来抓。农村公路方面,提高财政补助标准,用好国家相关政策性金融信贷资金,优先安排产业发展急需和人口较多贫困村的道路硬化,确保每年建成农村公路1万公里和乡村客运站、停靠点1300个。水利方面,立足不同的旱情特点和水源条件,加快引洮供水等骨干调水工程和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五小”项目建设,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淤地坝建设;省级安排到贫困地区的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资金达到70%以上。电力方面,加快农网升级改造,首先解决无电户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用电问题;通过国家支持建设光伏分布式电源,解决好游牧民和居住偏远分散的农户用电问题。危房改造方面,按照特困户、易地搬迁、地震灾区和灾害多发区“四优先”的原则,加快危房改造,逐步提高省级补助标准,到2016年完成1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住房砖混砖木结构全覆盖。

6.培育富民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取向,突出资源禀赋特色,制定专门规划,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发展草食畜、设施蔬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药材、乡村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围绕产业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仓储、流通,采取政府支持企业、企业带动农民、农民集资入股等形式,实施“一县一业”产业对接和“一村一品”产业培育工程。扶持发展以民间民俗工艺品资源和人才为依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2016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产业化带动农户的比例达到45%以上,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比例达到40%以上,贫困农户工资性收入达到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7.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坚持政策引导,尊重群众意愿,按照整体搬出、以集中安置为主适当兼顾插花安置的原则,依托城镇和中心村、工业园区、重大工程和国有农林场,选择交通便利、环境容量许可、水土资源平衡、符合生态和避险要求、有产业基础的区域建安置区。统筹推进安置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年均搬迁22.4万人,人均补助8000元,协调落实每户5万元的贴息贷款。

8.加快推动公共文化工程。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贫困村倾斜,扩大公共文化覆盖面。抓住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机遇,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贫困村。完善、提升广播电视户户通设施和服务水平,保证长通久通。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送文化下乡、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对口帮扶等活动。

9.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统筹发展。以就近就地入园入学为重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布局。加快片区县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教师周转宿舍和寄宿制学校建设。鼓励片区县招聘有任职资格的大专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有计划组织贫困地区农村教师进修深造。在每个县建立1所各具特色的职业技术学校,落实国家对片区县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和助学金政策。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完善学前教育机构和经费保障机制。到2016年,实现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幼儿园全覆盖。今后5年,对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任教的义务教育特岗教师每年提供2万元补助。实施片区县定向招生、定向培训计划。

10.提升医疗卫生和计生服务水平。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为重点,加快贫困地区标准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采取定向、委托等方式培养本土医疗卫生人才,用3年时间对1700多名村医进行一次轮训。每年为片区县招聘3000名医学类大学生或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选派1000名以上省市县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到贫困县乡开展不少于1年的卫生扶贫工作。建立吸引医疗卫生人才到贫困地区工作的机制,到2016年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医疗优惠政策,加大医疗救助力度,逐年提高报销范围、比例和补助水平。在乡镇设立卫生专干,免费为农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动贫困县中医药事业发展,将中医推拿按摩技能培训纳入扶持范围。实施少生快富工程,优先向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贫困家庭倾斜安排各类项目和资金。

11.强化科技支撑。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重点,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资源与扶贫项目直接挂钩。整合省市县三级科技资源,今后3年每年扶持17个贫困县区、20个以上具有较强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3个整村推进科技扶贫示范点。鼓励科技项目和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建立科技扶贫专门网站,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技能培训等服务。

1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保底作用,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的有效衔接,对特殊贫困人口分类按标施保。优先解决重残、重病、单亲及生活极度困难扶贫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逐年提高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近三年每年新建互助老人幸福院1000个、增设床位1万张,将现有2400多名重度残疾儿童纳入救助范围。依托学校、文化中心等场所,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服务管理工作。健全覆盖贫困人口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临时救助制度和外出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障跟进机制。

13.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发挥各类流通组织优势,加强冷链建设、加工配送、产销对接和信息引导等工作,着力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贫困群众实现增收。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步以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等方式,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村级综合服务社,加快形成为贫困地区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到2017年,努力实现大型超市及配送中心覆盖到县区、农贸市场覆盖到重点乡镇,贫困地区消费环境和便利化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14.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以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为依托,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生态补偿等工程向片区县倾斜。提高贫困县公益林补偿标准。到2016年贫困地区森林覆盖率净增2.4%,到2020年净增5%。支持贫困村村容村貌和环境连片整治。提高补助标准,实施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一池三改”等环保项目。

15.加强劳动力培训和促进就业创业。把劳动力的培训和素质提升作为根本性措施来抓。坚持资源整合、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到2016年,在三大片区市州新建3—6个国家级、15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从2014年起,每年对6万名以上贫困家庭的“两后生”进行2—3年的学历性职业教育,20万名以上青壮年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30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促进技能培训和资质认定的有机结合。采取政策支持、创业扶持、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使片区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片区县在集中用工地区都应建立劳务输转服务机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