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大喇叭送农业科技到乡村

2013年05月28日10:2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扶贫 大喇叭 农业科技 乡村 河北 太行山 技术

行唐县南州村党支部书记李六保,主动承担起了村里大喇叭信息管理员一职,他说:“大喇叭已成了俺们农民离不开的及时雨,只要支起锅就不愁米。什么季节种什么?粮食作物怎么管?桃树、梨树怎么剪?到时间大喇叭准提醒,种地越来越省心,产量越来越高。”县农业局科教科的王书锋科长地说:“现在的农民对科技的需求热情越来越高,而惠农的科研成果通过大喇叭这座桥梁散播出去,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立马显现出来。”据调查,行唐县180个试点村自从安装了扶贫大喇叭,第二年就带动全县创出了粮食生产历史性的突破,小麦亩产平均410公斤,玉米亩产平均591公斤,成为全市唯一一个山区吨粮县。

扶贫大喇叭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与传统大喇叭有效结合起来,通过一台软件系统的公益性服务平台控制,实现“无人看管,定时广播,自动开关”,并能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需求,实现区域性差异化广播,为农民朋友实现个性化服务,受到了百姓的广泛赞扬。从2008年组织市场调研,选购设备,确立试点开播到2012年完善运行,扩展到18个农业县市区行政村全覆盖,以燎原之势,播撒着科技知识,改变着人们的种植观念。目前,在石家庄市,扶贫大喇叭每年直接给贫困群众带来的节本增效超过了十亿元。

深泽县白庄乡大直要村的宋占英专门给扶贫大喇叭节目组写来感谢信:“感谢大喇叭送来福音,在我们这里安装了才9个多月的时间,但已深得老百姓的好评。它的开通,拉近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的距离,搭建了专家与百姓交流的平台。中央1号文件解读,扶贫政策讲解,上农合时讲农合,上保险时讲保险,不违农时讲种田,都是根据农时娓娓道来,确实帮了村干部的忙,也帮了农民的忙,不夸张的说,收听率比电视要高,比上网的人要多。只要大喇叭一响,很多人都会停下手头的活,认真听完。我们这里的老百姓都觉得大喇叭装的太晚了,要是能早安几年,该多打多少粮食、化解多少矛盾、多学多少知识啊!去年我们三农服务队搞统防统治野麦子,虽然野麦子得到了控制,但部分农民喷药时不知还需掌握气温和时机,因此治理得不彻底,今年小麦专家在大喇叭里一讲,大家都明白了。俺们农民编了几句顺口溜,夸夸大喇叭:大喇叭比神能,求神拜佛不吭声;大喇叭显神通,您想啥它给啥,不违农时下命令;学知识、学文化、保丰收、促稳定,喇叭响,真高兴,保俺实现中国梦!”

元氏县姬村镇前营村的农民郡增彦也编了一首顺口溜表达对扶贫大喇叭的感受:大喇叭进我村,科学种养顺民心,播放时间安排巧,节目不长不扰民。气象变化三次报,招工信息及转告,健康知识时常讲,百姓拍手齐欢笑。

扶贫大喇叭在石家庄所属县村的开播,像是送给了农民一场又一场的及时雨,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也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动力,他们不满足现状,深化服务体制,成立了编播部、工程部和市场部,并赋予了大喇叭新的功能,在单纯的扶贫信息传播基础上,增加了农资服务上门,为农民服务的水平又提升了一个新台阶。

小河水常流

扶贫大喇叭这座桥梁的成功铺设,传递的是科技信息,流淌的是甘甜河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民的生活。藁城市镇南村的农民李景川是个种菜老把式,每年大白菜的种植都是按传统的老办法,总会有烂心或烂根现象。去年他按大喇叭讲的去做,由以前种二到三个畦,减少至一个畦,结果没有病虫害,也没有烂心、烂根,达到了真正的无公害,而且产量比传统的方法高出一大节,吃起来放心,还能卖出好价钱。

说起种白菜,行唐县羊柴村的乔国章更是激动万分。他今年60岁,高中文化,当了几十年的乡村老师,现在被村里选为党支部书记,2009年村里安装了扶贫大喇叭,他又被聘为信息管理员。羊柴村有1025户4055人,在山区县算是人口大村。从1997年开始,村里开始大面积种植大白菜,当时他们也担心靠传统的种植技术没保证,便通过县乡扶贫办请来了省植保站的蔬菜专家姜京宇。但由于路途遥远,接送不方便,加上姜老师上了年纪,又是女同志,有时无法满足种植户的技术需要,每年都有白菜烂根、干心现象。自从2009年安上了大喇叭,羊柴村再也没专门请过专家,而4000多亩大白菜年年丰收。通过收听大喇叭对大白菜种植技术的广播,他们不仅有效地预防了常见的根瘤病和霜霉病,而且学会了测土配方施肥,由原来盲目的每亩施肥150斤,减少为每亩50斤,成本低了,产量高了,每亩毛菜都在2万斤以上,净菜也达1.3万斤,市场上最高能卖到8毛钱一斤,加上每亩地还有1500元以上的玉米收入,亩产收入达到了万元以上。现在村里的大白菜注册了“羊柴”品牌,并在石家庄、北京享有一定的盛名。是扶贫大喇叭成全了大白菜专业村的成功,把农民引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行唐县东安太庄是个典型的贫困山区村,全村380户1360人,种植了2800亩苹果树。原来种的是每亩25棵的乔冠富士,亩产能达8000斤,但由于品质差,管理难度大,果农忙活一年也没有多少收入。村里安装上扶贫大喇叭后,他们听到“三优”富士“天红二号”新品种的情况介绍,很是感兴趣。受聘的信息管理员、56岁的老党员刘国才受全村果农的委托,电话咨询了大喇叭编播室,于丛娜把热线接到了苹果专家常新立,很快得到了答复,常新立也随即到东安太庄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农民们改种了每亩120棵的“三优”天红二号新品种,现在树苗长势良好,预计今年就能挂果。

扶贫大喇叭提供的科技信息,正在改变着贫困群众的种植观念、养殖习惯,诞生了一批种植、养殖专业村。大喇叭提供的“互相转告”就业信息也逐渐改变着越来越多农民的命运。

行唐县月家庄村的张白芳从小得了小儿麻痹,只能靠双拐走路,为了生计,他从19岁那年开始跟村里的张宗山老师傅学会了加工黑白铁,主要给别人加工烟囱、弯头等。后来张宗山病故,他就自己干了起来。“由于行动不便,外出找销路非常不容易,虽然我加工的黑白铁价钱低、质量好,但知道的圈子小,总是揽不了多少活。更谈不上靠这门手艺脱贫致富了,日子过的很郁闷。”张白芳说,“2009年村里安装了扶贫大喇叭,于是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编播室打了个电话,没想到人家了解到我的情况后非常热心,第二天就在大喇叭上给播了出去。说实话,当时我也没报太大的希望,可过了一个星期左右就开始有人给我打电话联系,而且订做的客户越来越多,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就超过了以前全年的订单,从此我再也不发愁销路了,是扶贫大喇叭给我插上了翅膀,改变了我的命运。”

被改变命运的何止张白芳一个。井陉县吴家垴村的吴爱平是一位乡村教师,她和这里深山区的农民一样,长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默默地承受着大山给予人们的闭塞、贫穷、落后。所不同的是吴爱平作为一名老师,每天早晨7点半必须准时骑车20分钟赶到学校上课。自从去年村里安了扶贫大喇叭,沉静的山村注入了新的生机,吴老师的上班旅途没有了寂寞,而且成了一顿丰盛的“早餐”。

偶然一次机会,吴爱平听到广播里的一则招工信息,工作地点就在相邻的西阳县,不仅离家很近,而且收入颇丰。她知道堂弟李文文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待着没事干,让他到这个地方上班多好啊。于是她就记下了对方的联系方式,晚上回到家把消息告诉了堂弟,堂弟很高兴,很快便与对方取得了联系,后来经过实地考察,双发达成了用工协议。半年后的春节放假,堂弟回到家里,找到吴爱平报喜,说不仅工作满意还和同厂的一个女孩谈上了对象,感谢扶贫大喇叭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走上了喜上加喜的幸福路。

吴爱平还跟我们讲了另一个故事,她说:“去年初冬的一天中午,在放学下班途中,我偶尔听到一则致富信息,广播中说春节就要到了,按照惯例人们都会为家里的小孩子们添置新衣,如果把握好这个商机,农民朋友们可利用这个农闲时机赚一笔,贴补家用。”听到这则信息后,她立刻想到了妹妹霍丽红。霍丽红中职毕业后一直在石家庄打工,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现在又因公司经营不善而待业在家。吴爱平想到妹妹曾在一家服装店做过销售工作,何不让她试一试。回到家后,她便把这个信息给妹妹说了,霍丽红顿时高兴地跳起来。

接下来一个多月,霍丽红和男朋友起早贪黑的忙着进货、出摊、赶集,加上她在农村长大,了解农民的需求,一个多月下来赚了万把块,几乎赶上她多半年的打工收入。春节过后,妹妹决定不外出打工了,就在家乡开了一家服装店,开始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扶贫大喇叭传递着这平凡琐碎的小事,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在不断完善扶贫大喇叭信息传递功能的基础上,不少农民提出了希望把惠农物资也像科技信息一样及时送到农民手里的愿望。农民的渴求,再次激发了工作人员的激情,他们深知农民被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坑害之苦,他们觉得自己不仅有责任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种田的知识,增强识别假货的能力,也有义务把最好的农资以最优惠的价格送到农民手里。

2011年春季刚过,孙钊和王奇以及扶贫大喇叭工程的工作人员就分组深入到行唐、灵寿、赞皇等贫困县的上百个项目村走访调研,决定利用村里大喇叭信息员收集需求信息,另外负责送货上门的工作。在充分掌握双方意愿的基础上,2011年4月16日,由扶贫大喇叭工程中心牵线召集的首次“技物结合会”在行唐县召开了。

通过大喇叭搞农资是件好事,能有效防止假货,价格也优惠,但是村里的农资经销户就会受到冲击,“说实话我在村里就开着农资店,大喇叭的惠农活动这么一搞,很可能影响我的收入。”已经销了30多年农资的孙占柱,当过县供销社的主任,现在有自己的农资经销公司和合作社,在“技物对接”会上,他有些心绪不宁,不知所措。不借助大喇叭这个桥梁吧,担心销售会受影响;加入这个平台吧,利润还不到过去的三分之一。

此外,村民们也有自己的疑虑,“我们村距县城五十多里外的山村,人少地少,交通不便,要个3袋5袋的能给我们送吗?”

面对各种疑惑和提问,大喇叭工程中心市场部经理王奇谈了开展“技物结合”的目的所在:“大喇叭意在为三农服务,所以不论各村定量多少,哪怕是1袋肥料,我们都会专程送到。关于价格和赊账的问题,我们觉得与市场持平就不可能惠农,而价格过低,又会损害厂家的利益,质量得不到保障。对此,我们采取的是限量征订,避免倒卖,另外,赊账是个别村的习惯,更是一种信用质押,农民不是手里没有这点钱,而是怕上当。大家想想,赊账就是压经销户的款,这也是成本啊,谁会做赔本买卖?最后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吗?”

王奇接着说:“扶贫大喇叭组织‘技物结合’,只是把惠农政策宣传到位,不会强求任何一位农民硬参加这个活动。做的是开通农民和厂家之间的直通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话音刚落,掌声四起,与会的各位信息员,厂家和经销商户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最担心冲击的孙占柱,首次对接,当季销售了369吨化肥,这在行唐县60多家县级化肥经销商的激烈竞争中,可以说是放了一颗卫星。2012年秋季他参加第二次活动,一举销售了670吨复合肥,前不久他参加了第三次“技物对接”活动,销售量已突破了1500吨。虽然每吨的利润少了三分之二,但销量实现了几个翻番,而且再也没有赊账的头疼事,一举多得,皆大欢喜。孙占柱兴奋地说:“是扶贫大喇叭改变了我的经营理念,给我铺设了一条致富路。”

扶贫大喇叭给农民真真切切地带来了实惠,全县的化肥市场价格平均下调了300-400元/吨,行唐县50万亩耕地,全年复合肥用量1.2万吨,这样一年可为农民节本360-480万农资支出。在农民的心思里,这家化肥和另家化肥只要差一元钱,都可以多跑几条街。现在一下每袋降了20多元,农民能不高兴吗?

扶贫大喇叭又响了,冀中这片土地上勤劳的农民们,伴随着扶贫大喇叭的欢快音符,洋溢着从未有过的甘甜,践行着他们脱贫致富的梦想。

(作者单位:河北省扶贫办)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