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1日电(记者 赵建华)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11日12时的统计结果显示,今年以来,全国累计有21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2021千公顷,受灾人口2945万人,因灾死亡155人、失踪24人。
中国国家防总办公室介绍说,洪涝灾害还使130万人临时转移、近14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约240亿元人民币,华南、江南等地的山丘区重复受灾,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与去年同期相比,直接经济损失偏多3.7倍,农作物、受灾人口和死亡人口偏多约2倍,倒塌房屋偏多4.8倍。
今年4月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多,江南、华南已出现13次较强降雨过程。其中,洞庭湖、鄱阳湖以及太湖水位均比1998年同期偏高。国家防总办公室指出,长江、珠江、淮河、太湖等流域均已进入暴雨洪水的多发期,不排除发生区域性乃至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
国家防总办公室表示,由于部分地区水库蓄水增多,江河水位偏高,土壤含水量趋于饱和,发生大洪水和严重山洪灾害的可能性增大,后期生成和登陆的台风可能集中、偏强,高强度、短历时的极端强降雨事件不可避免,防汛抗洪形势不容乐观。
最近几天,中国东北地区持续高烧,10日“冰城”哈尔滨更是以37.3℃的高温创下当地历史同期最高值。而同期中国南方部分省份却遭遇阶段性低温,反差极为强烈。
从6月2日开始,黑龙江、吉林等地气温陆续攀升至30℃以上。尤其是近三天,位于中国最北端的省会城市哈尔滨,以35.3℃、36℃、37.3℃,接连刷新同期日最高气温的纪录。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显示,6月上旬,中国东北大部地区日极端最高气温超过32℃,局部地区大于35℃。吉林、黑龙江旬平均最高气温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大值,江苏、安徽、河南、湖南、贵州为最小值。
分析6月以来上述地区出现极端异常天气的主要原因,国家气候中心专家11日表示,主要是东北地区受移动高压脊的影响,出现了气温异常偏高的情况,其中哈尔滨最高气温达到36℃,超过常年6月平均最高气温3.3℃,出现了明显偏热的天气。
而6月以来,江淮地区受冷空气和连续降水天气系统的影响,出现了阶段性气温明显偏低的情况,表现在日最高气温偏低。南京6月以来的日最高气温一度低到19.5℃,低于常年6月平均最高气温3.0℃。
南京号称“火炉”,但“火炉”最火的时期主要是在七月和八月。1998年以来,江苏省夏季处在一个高温日数相对偏多的时期,这一时期内,除1999年、2000年两年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少外,其他年份均偏多。目前这种高温日数偏多的趋势还没有结束的迹象。
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6月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平均气温一般为20~24℃。与常年同期相比,东北中北部、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偏高4~6℃。黄淮、江淮西部、江汉、四川盆地、江南西部及浙江东南部、福建东部、广东北部等地偏低2~4℃。
中央气象台专家表示,未来随着暖高压脊逐渐东移,东北地区有望恢复到正常的气温状态。预计12日,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的气温都将回落至30℃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