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稳固的家庭
20年来,李三爷给村里的父子间,出过不下十份“活不养、死不葬”的“字儿”
十几年来,李庄离婚的夫妻不超5对。但说这里的家庭结构多坚固,也未必如此。
李三爷是村里比较贤达的人物。经常在红白喜事做个知客,场面上陪陪酒什么的。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做“出字儿”的见证人。
一旦有宅基地划分、借款、分家等事宜,村民不会找什么公证处,而是找中间人,大家商议一份协议,三方签字画押,叫做“出字儿”。
分家,向来是李庄兄弟不和、父子反目的危险期。大到一间屋子一处宅基地一头牛,小到一个老木箱或几把椅子,都可能催生一张断绝父子关系的“字儿”。
李庄没有因赡养问题闹上法庭的先例,有的,是“字儿”。
20年来,李三爷出过不下十份“活不养、死不葬”的“字儿”。一旦有儿孙怀疑老人分家不公,往往就要出字儿:老人可以将家产分与一个或几个孩子,剩余的孩子则不负责老人的生养病死。
上文中提到的赵喜菊,在十几年前分家时,为三间土坯房,大儿子与父母出了一张这样的“字儿”。尽管几年来两家关系已非常好,但那“字儿”并没有撤销,这或许更坚定了老两口自食其力的决心。
年初一,赵喜菊的大儿子去向张阿婆家人问候,很感慨,“想想以前分家,大家为几间烂房子争得鸡飞狗跳,何必呢?”
李庄父子“出字儿”虽不鲜见,但具体人数并无统计。事实上,老人们往往也只依靠某一个孩子赡养,很少有几个孩子轮流照顾的做法。
不过,让李三爷欣慰的是,近年来,兄弟分家发生纠纷的事情越来越少,一则大家书读得多了,都不跟他们文盲半文盲的父辈一般见识;二则,大家都出门打工挣钱,盖房子置家具一般自力自为,老房子老家具都看不上眼,也懒得争了。
相比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更牢固些,在晚年更能依靠。不过也不尽然。比如上文的洪东花,有三女两儿五个孩子。22年前,因她执意要供三女儿读书,惹恼了老伴儿,找人跟她“出字儿”分了家。
二女儿、三女儿,几百斤小麦,两间原本养牛的土坯房,归了她。“刚分家时,我感觉丢人呀,又生气,天天站在门前骂他。”直到有一天,14岁的小女儿说,“我在河边站了好几回,差点跳了,就怕我死了你可怜……”小女儿承诺,她以后赡养母亲,母亲没必要骂任何人。
洪东花不再骂了。过了十几年,小女儿历经艰辛,进入南阳市区一家工厂,成了“国家人员”,并与当地人结了婚。
洪东花那两间土坯房更破了,漏风进雨,墙体也越来越斜,邻居们都相信,若是对着墙跺一脚,那房子准会倒。
小女儿没有食言,一直让母亲去南阳。但洪东花的二女儿夫妇在北京打工,留下一对儿女让她照看。
“等老二从北京回来,我就去南阳了。这土坯房推倒算了,反正也快倒了。”夕阳下,洪东花笑了。
对两个儿子是否养老,她已不再关心。
五保户的晚年
跟着妹妹的儿子住,五保户李瞎子的补助金,和一年的土地租金,都归妹妹家所有
在李庄,还有6名五保户;李庄所属的大行政村,一共有五保户和孤儿30多人。
五保户的标准是:没有儿女,年龄在60岁以上者。
他们一个月可以领70元的补助。
李庄的6名五保户中,5名仍旧下地干活。原因很简单: 70块钱只够天天啃方便面。
村干部说,各个村民小组为五保户名额,都争得厉害,但其实指标是上边定额的。
没人能预料到这6名五保户在不能活动后,将面临何种困境。不过,五保户李瞎子的现状,可以作为一个典型参考。
70多岁的李瞎子其实并不是瞎,他年轻时长白内障,眼神不好,人们叫他“瞎子”。
李瞎子很和气,青壮年时期逢大集体,他干活很卖力,人们都愿跟他搭帮。谁家有啥事需要帮忙了,喊他,没有不应的。
虽然他很招人喜欢,但因太穷,他没结过婚,成了老光棍儿。在他60来岁的时候,他听说白内障可以治,但需要很多钱,就“不治算了”。
当时,他正帮本家一个侄子看小孩。两个小孩都叫他“爷爷”,村里风传这一家要为他养老。当小孩到上学年龄后,人们发现,李瞎子又回到他的土坯房里,自己给自己做饭。
6年前,两间土坯房又被大雨冲塌,村里已无他的栖身之地,他移居五六里外的妹妹家,由外甥赡养。
他的五保补助金,和一年500块钱的土地租金,都归妹妹家所有。
他住在主房旁搭建的一个窝棚内,窝棚很小,仅容一小床。去年年底,一名村干部去探望,见被褥单薄,窝棚到处是缝,任由寒风进出。
“就不能糊几张报纸吗?”这名村干部颇感辛酸。
这个曾经乐天豁达的老人,早年因乐于助人而为众人所喜欢;在步入人生的晚景后,这个村子已慢慢遗忘了他。
他最后一次回到李庄,是在去年。邻居没有打招呼在他宅基地上盖了房子,他外甥开着手扶拖拉机,将他拉回村里,往宅基地上一丢,扬长而去。
对方急了,忙找人说和,最后补偿一千元了事。于是,李瞎子又被拖拉机拉回那个四面透风的窝棚了。
他的妹妹回过几次村子,找中间人讨要那两亩多地的租金。
之外,很少再有他的消息。不少年轻人甚至以为他已死了。
如果五保户没有亲戚收留,还可以住到养老院里。这个镇的养老院由一所公路边废弃的初中改建。
听说里面伙食还算不错。不过不到万不得已,没人愿意过去住。在老人们的概念里,一住进养老院,就意味着,等着老死。
生存与“防老”的继续
“不多要个孩子,我老了,谁养活我?”这是那些超生的村民最常见的理由
因过年有禁忌,张阿婆的下葬日期延迟了四天,到初六。
“三六九,顺风走。”这一天,李庄的年轻人开始离开村子,到远方去打工。
初六早晨,张阿婆也离开了村子。八个本家的青壮年抬着棺材,将她抬到她曾劳作一生的田野里,埋下。
子孙们大声或小声哭着,送葬的村里人也都流泪。
一个原本不属于李庄的人,告别了李庄。
此时,六十年未曾有过的旱灾正在持续。整个冬天,李庄没有下一场雪,甚至没有一场湿过地皮的雨。村外的麦苗,颜色越来越接近荒坟上的枯草。
活着的人们仍在为生存而奔忙。然而,旱灾却并没有引起大家的过多担忧。在李庄,仅指望农业,温饱是没有问题,但想盖房娶媳妇,则是“做梦”。
这里人均土地两亩多,两亩地一年至多净收入一千元,这仅相当于在南方服装厂半个多月的工资。
所以,人们不再把庄稼那么当回事了。
但生儿育女还得继续下去。李庄,不超生的家庭微乎其微,有女孩的人家想生个男孩,有男孩的人家还想再生个女孩。
那些超生的村民最常见的理由是,“不多要个孩子,我老了,谁养活我?是政府,还是你们这些干部?”
没人能圆满回答这个问题。除非可以证明李瞎子等五保户,正过着幸福的生活。
基层对超生也不再像十年前那么严了。在李庄,只要支付一万元的社会抚养费,就可以生二胎了。
那么多的“社会抚养费”究竟抚养了谁,村民们也懒得过问。在这里,每一个日夜都显得那么平凡,鸡鸣犬吠中,数百名老人和孩子守着这个村子。
村里多数老人安于贫困,在生命最后的阶段,有碗热饭、有个暖被窝便已满足。而以此标准看,大多数老人还都能如愿以偿。
大年夜张阿婆之死,让李庄人更多地去注意老人的问题和他们的生活。
这个春节,村里老少提起张阿婆,无不叹息。
那些常年在外的年轻人们发现,老人们竟是如此脆弱,当你看见他们时,他们无所求地活着,看不见时,他们可能就永远离你而去。
事实上,伴随着学历和见识的增长,以及经济能力的改观,年轻人已开始改变和正试图改变村庄的生活方式。
能让生病的老人接受好的治疗,让年长者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是多数年轻人的愿望。
(注:因涉及家庭及个人隐私,村子村民皆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