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市淮阴区杨庄村,正在田里放羊的农村老人。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青海农村,一名老人带着留守的孙子。
- 关注焦点
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故事:除夕夜,河南邓州某村,一名近百岁的老人因无人看护,在家中被火烧死。
事件让其儿孙陷入舆论漩涡。一个事实是,儿孙也有儿孙要养。在土地产出显得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能满足老人“有碗饭吃有间房住”基本成了这个村庄赡养老人的高标准。
终生劳作,自食其力,需要老而弥坚的身体;若是子女“不孝”,晚景难免凄凉;而对于那些没有子女的五保户,一切更不在掌控———这是邓州李庄的养老困局。
不过,年轻人知识的增加和观念的改变,也正改变着这个村庄。
李庄最后一个小脚老太走了,97岁。
在河南邓州市十林镇,对80岁以上老人的辞世,叫“喜丧”。
但任何一个知道张阿婆死因的人,都不会想到“喜丧”这个词———今年大年夜,她独自烤火时,棉衣被引燃,不得解脱,活活烧死。
没人听到她的呼救声。她遗下成灰烬的衣服,和发焦的身体。
邓州市,李庄是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村子,张阿婆是最普通不过的一个老人。
传说,李庄的祖先是在明朝初期从山西洪洞县,在大槐树下编组迁徙至此。600多年过去,村民们用上了“山寨”手机,骑上了杂牌摩托,但土地和生育,仍与600多年来一样,是此地居民生存的两大主题。
在土地上流了一辈子汗,生下一大群儿孙后,农民成了老农民。而对老农民来说,养老,是一个比种地更棘手的难题。
至少,张阿婆的死,让李庄每一个老人忍不住叹息落泪。
大年夜的火灾
能让老人有碗饭吃,有张床睡,也就是村里人理解的“赡养”了
要是张阿婆身上的火没引燃柴垛,她会死得更沉默。
目击者说,大年夜7点半左右,邻居发觉张阿婆家院子起火,赶忙冲过去救火。
一二十分钟后,燃烧的柴垛被扑灭。
大家在屋里屋外都找不到张阿婆,正着急,有人发现了一具尸体,蜷缩在柴垛不远处,衣服和头发已成灰烬,皮肉焦黄。
大家推断是她烤火时引着了身上衣服,出门求救时又引燃了柴垛。
“她一直怕死了被火化,没想到还没死就被火化了一回。”张阿婆六十多岁的大儿子痛悔自己不在场。他当时串门去了。
这是个没有院墙的院子,张阿婆住在右侧厢房,大儿子住在中间房子。她的两个孙子,则住在300多米远的村西头。
一个事实是,在李庄的老人中,张阿婆属于晚景相对好的。至少,她吃穿不愁。每到吃饭时,总有后辈从村西给她端饭。
不过,她97岁了,这个冬天又过于寒冷。旧瓦房内,她不断往火堆上加柴。
出事前一天,腊月二十九,同村的洪东花说,她几天前去张阿婆家串门时,发现她倒在地上爬不起来,旁边的柴禾不知怎么引着了。“要不是我们恰好碰到,她就被烧死了。”
洪东花没想到,张阿婆真的被烧死了。
张阿婆的死讯,让村里的老人们普遍感觉悲哀和愤怒,也让她的儿孙遭受指责。
“为啥孙子不让她住一起”,“快一百岁了,还一个人烤火?”,“饭端那么远,早就不热了,能吃吗?”……
对于村里人的指责,两个孙子也知道一些,他们沉默。
“不关小辈的事,都是我的责任。”他们的父亲抹着眼泪说,两个儿子农活都很繁重,都要挣钱养活一家老小,“不可能天天看着奶奶”。
事实上,张阿婆的两个孙子曾讨论过,由老大赡养父亲,老二赡养奶奶。最终两个孙子都在管奶奶吃饭。
在李庄,能让老人有碗饭吃,有张床睡,也就是人们理解的“赡养”了。
跟村里其他老人一样,张阿婆生前也经常夸耀自己的儿孙。
四十出头的大孙子两年来去过外地打工,但因没有技术,闯荡先后失败。回到村子后,他沉默了很多。
二孙子一边种地,一边在村里建筑队做泥水匠,一天能挣几十块钱,也非常忙。
孙子们也有儿子,老人慢慢淡出生活的中心。
“不服不行呀,我也六七十了。唉,这人一老,就跟面前有条深沟一样,你不跳,这小孩子们一茬接一茬往上长,都在催你跳呀……”正月初二,张阿婆的大儿子站在棺材边,与族人交谈。
张阿婆的棺材是早就备好的,沉甸甸的香椿木。
活到老,干到老
“坐到屋里啥活儿不干,光知道吃饭,那不是自己扇自己老脸吗?”赵喜菊笑
张阿婆生有一女三男。女儿远嫁到几百里外,二儿子常年流浪在外,三儿子八年前自杀。
此前20多年,她一直与三儿子相依为命。三儿子自杀后,她跟大儿子一起,靠两个孙子供养。
儿孙多劳力就多,使她早在六七十岁时就不用下地干活了。在人均土地2亩半的李庄,只要身体允许,七八十岁的老人还得下地劳动。
何况,李庄四分之一的村民都外出务工了,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他们把孩子和土地留给了老人。也使得老人成了难以卸掉套具的老牛。
据村干部估计,李庄至少有30多名留守儿童。他们都靠爷爷奶奶照顾,学习成绩几乎没有上优秀线的。
大人们也不十分在乎这个。众所周知的是,大学生一年比一年难找工作。务农和打工的门槛却很低。
不过,务农是没有退休时间的职业。赵喜菊今年78岁了,除了不拉车耕地外,拔草、施肥、浇苗、薅花生……跟年轻人一样劳作。
老伴小她4岁。过年时,外地的三个女儿会给他们寄点钱,而两个儿子,还没有开始赡养老人的打算。
“我身体好着呢,让我坐到屋里啥活儿不干,光知道吃饭,那不是自己扇自己老脸吗?”赵喜菊笑。
赵喜菊老两口独户过日子,有饭吃,有钱花,让不少依附于子孙的老人颇为羡慕。不过,并不是每个人到了78岁,一顿饭还能吃上两大碗饺子。
身体好,才能活得有尊严,在李庄是条真理。
“养儿防老”靠不住
未经允许吃了一个苹果,卓婆婆被指责“偷吃”,并就此扫地出门
所谓“养儿防老”,其实是靠不住的,比如卓婆婆。
她有5个儿子,但跟儿媳相处都不好。去年冬天,她未经允许吃了某儿媳一个苹果,被指责“偷吃”,并就此扫地出门。
她没地方睡,去找分居的老伴,老伴说,“我都快没人管了,你少牵扯我”。冬夜,她在村里转了一圈,几个儿子家的门敲了个遍,然后向村外走去。
庄稼地头,有地方堆着玉米秸秆,她钻进里面,和衣而睡。不多时又被冻醒,她再次转回村里。
这还仅仅是一张床的问题。疾病,更是可怕。
在李庄,老人一旦发现癌症等绝症,其存活期一般不超过一年。儿女坚持要给治疗的,凑点钱能做个手术。倘若儿女财力不济,或不想破费,只能到卫生所买几瓶止痛药片,延续性命。
在不少老人看来,患癌症速死,还算体面。村西姚婆婆中年就瘫痪,大儿子嫌分家不公,对她不管不问。
那是十几年前,小儿子因超生东躲西藏,仅小儿媳在家支撑,姚婆婆饥一顿饱一顿,基本的卫生都没人做。
当时,姚婆婆有六十多岁。一年夏天,她女儿回娘家为她洗身子时,发现一些地方生蛆了。“活人生蛆”之事由此传开。不过,她的境况,并没因此改善。
七八年前,姚婆婆去世,结束了她“寿长多辱”的一生。
几百年来,李庄的人们一直靠天吃饭,他们的行事,无不源自农民糊口的本能。
年轻人好吃懒做并不可怕,大不了娶不到媳妇。但一个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多半要被视作累赘。而除了老亲旧眷,不会有人去谴责那些所谓“不孝”的年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