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山东省日照市郊。
农民董方均向记者抱怨:“去年农历八月十五种下的小麦,到春节才遇上一场拇指厚的雪。旱灾来了,今年夏粮1亩地可能要减产100斤,按去年亩产1000斤计算,要减产10%。”
去年11月份以来,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稀少,整体平均温度偏高,造成了大面积的干旱。对于北方种冬小麦的农民来说,今年不是一个好年景。
农民董方均所在的山东,全省农田受旱面积已达2030万亩,重旱1000万亩。产麦大省河南、河北比山东受灾害更严重,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截至2月5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等主产区小麦受旱已经达到1.57亿亩,其中严重受旱6482万亩。
15省市小麦告急
马文峰是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的小麦专家,他打听了河南、河北、安徽和山东等多个省份的旱情,当地农民纷纷用“严重”两字来形容情况。他告诉本报记者:“在这些地区,有三类小麦受灾最严重,分别是播种较晚的、播种时麦苗较少的以及土壤呈酸性的麦地,重灾区每亩估计减产在20%-30%之间。”
去年11月1日以来,北方难见雨水,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山西、山东、河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北东北部、陕西北部、宁夏、甘肃东部等北方冬麦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至八成。其中,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中部、山东西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少八成以上。
河北衡水市,一位姓马的农民种了5亩麦地,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天气太反常,整个冬天没见到雪花。如果清明前还没有降水,只能等待水利局帮助我们引渠水灌溉。”
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河北全省受旱面积为3500万亩,其中春白地受旱面积2000万亩,冬小麦受旱面积1500万亩,400万亩冬小麦受旱严重;40万人存在季节性饮水困难。
河南省的小麦生产占我国的1/4,这次受灾最为严重,截至2月1日,全省小麦受旱面积已达4150多万亩,其中严重受旱700万亩,50万亩出现麦苗枯死现象。
在西部小麦主产区,山西省230万亩农作物受旱,防汛抗旱指挥部已经先后发布干旱黄色预警和干旱橙色预警。针对20年不遇的冬旱,陕西省防总1月中旬启动省级三级抗旱应急响应。
据了解,由降水异常偏少和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导致的气象干旱已波及中国15个省市,北方冬麦区旱情为30年一遇,小麦主产区旱情为50年一遇。
2月2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肖子牛说:“根据最近的预测,比较大的降水现在还没有出现的迹象。虽然2月2日开始部分地区有些降水,2月7日到9日还有一次降水过程,但是降水量都比较小,很难根本性地缓解旱情。”
农业部倾巢而出
2月6日,农业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部里找不到小麦专家了,农业部负责抗旱工作的种植业管理司早就全军出动,到地方指导工作去了。”
记者从农业部了解到,去年12月中旬,农业部就派出6个专家组分赴小麦主产区,指导农民落实冬前田间管理措施,提高抗旱防冻能力。元旦节假日期间,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赴受旱较重的河南、安徽等省,与当地农业技术人员一道,研究制订抗旱防冻技术方案。1月中旬,又组织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的气象和农学专家,再次赶赴河南、安徽,调查评估灾情,指导抗旱工作。
根据旱情发展,农业部于1月21日启动抗旱二级应急响应, 2月2日又把抗旱应急响应级别提升到一级,并先后派出4批18个工作督导组,20个专家组推动抗旱措施落实。
北方旱情进一步持续,抗旱工作摆到了国务院的案头,2月5日,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研究部署农业抗旱保苗等工作。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2月4日启动Ⅱ级抗旱应急响应的基础上,5日召开全国冬麦主产区8省抗旱异地会商会议,并宣布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
2月5日,中央财政再次紧急拨付3亿元特大抗旱补助资金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拨付特大抗旱补助资金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4亿元。
旱灾消灭通货紧缩?
从国务院到农业部,从国家防总到财政部,中央部委和各级政府都在高调抗旱,而小麦的主人算的是另外一笔账。
董方均告诉本报记者:“日照市最近天冷,灌溉小麦的时候,不少人家的水管还冻坏了,又徒增了成本。很多农民已经不靠种地吃饭,他们盘算着,给小麦浇水搭上大把时间,还不如在城里多找些活干。”
小麦专家马文峰也告诉本报记者:“旱地如果实施人工灌溉,一亩地灌溉一次的成本在40-50元,如果干旱继续,在小麦收割之前要灌溉4遍,每亩成本要增加200元,即使亩产1000斤,每斤小麦的成本就增加了2毛钱。而且人工浇灌不如自然降水,单产将下降,各级政府对小麦抗旱的财政投入要加大才行。”
据农业部2月5日农情调度显示,8省旱区受旱麦田中已灌溉面积7877万亩,占受旱面积的50.2%;已追肥面积为4190万亩,占受旱面积的26.7%。
山东省潍坊市,一位小麦收购商冯广远根据多年的经验推断:“如果清明前还是这种干旱天气,农民的收成要大受影响,小麦夏天要涨价,城里的面粉看来也要涨价。”
虎杰投资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张寅对记者表示:“由于自然灾害,夏粮存在歉收的可能性。更值得关注的是,政府为了保护粮食生产,加大抗旱投入,小麦成本必然上升,将转移到粮价上。”
张寅还认为:“为增加返乡农民的收入,政府今年计划提高粮食的收购价,如果今年粮食提价的幅度在15%以上,城市物价可能承受压力,粮食价格要稳定上涨,近两年每年5%-7%的涨幅最合适。”
张寅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大约2000万的农民工找不到工作岗位回到农村,今年农村人口增加,物价涨幅要大于城市,今年5、6月份,农村可能先于城市摆脱通货紧缩。”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夏华旺 山东 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