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水位下降
河道干涸
农民“抓阄”浇水
5日,记者来到了距离邢台市区20公里的任县,走访了该县下辖的5个乡。
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宋研颇告诉记者:“自出生以来还未见过如此旱情。”
40岁的宋研颇家住西固城乡东固城村,家有7亩小麦地。“整个冬天一次雨也没下,地里的小麦还没越冬就枯了。”
宋研颇的妻子王改云今年30多岁,和丈夫一起在田地里给小麦施肥。她说,再过一个月就可以灌溉了,如果到时还没有雨水的话,只能用水泵抽水灌溉。“今年地干,第一水要淌得多一些了。”她说,往年用水泵抽水灌溉家里的7亩地大概要花500多元钱,今年这个数字显然不够用了。
“雨量正常的年头,小麦大概要浇灌4次水,一次是寒露下麦种时,一次是年前,一次是立春前后,最后一次是麦粒初长。”
宋研颇介绍,在当地地下水是主要灌溉来源,种麦的农民往往三五成群集体出资在麦地交界处打井共用,一口井花费千元,再加上一台价值千元的抽水泵,往往可以支持灌溉60亩左右的麦地。
“现在地下水是越落越低,十来年前在任县挖个坑就有水出,现在打到40米都未必能见到水。这也增加了水泵的成本和维护费用。”宋研颇说。
除了地下水水位的日渐降低,当地的多条河道也出现了干涸,记者顺着宋研颇指引找到了当地曾非常有名的顺水河,然而,记者看到的却是杂草丛生的干枯河道。
宋研颇告诉记者,由于上游地区修建水库截流用于养殖水产,过去下游还惊涛骇浪的河道只能年年干涸,地下水位也随之日渐下降。
由于没有降雨,加之地下水资源稀缺,像宋研颇这样的农民只能采用地下水灌溉,在当地集资打井的农民只能轮流灌溉。
“每到灌溉季节,村里都会组织抓阄决定谁第一批灌溉。”
河南:
空军调增雨飞机支援抗旱
连续一百多天没有有效降水,河南的受旱面积已经占到小麦播种面积的56%,进入特大干旱期。
本报讯(特派记者乔军伟)昨天,记者在河南看到:大片小麦枯黄,许多农民使用各种器械进行抗旱,由于连续100多天没有有效降雨,气温持续较高,空气异常干燥,土壤失墒严重,旱情还在进一步加重,当地农民的抗旱工作依然面临着严峻形势。据悉,面对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河南省申请实施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已经得到妥当安排,原计划昨天抵达郑州国际机场的空军某师的飞机因天气原因暂时推后到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