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14时28分,正在北川县执行搜救任务的日本救援人员在默哀,悼念汶川大地震遇难者。 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轮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中在汶川县。截至5月18日14时,汶川大地震已造成32476人遇难。 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星夜兼程,通宵作战
残酷的救援条件只是搜救工作面临的困难之一,另外一项大麻烦就是长途跋涉的艰辛。
16日凌晨抵达成都后,日本救援队即星夜兼程,上午9点45分到达距离成都近400公里的青川县关庄镇,这里是中方安排指定救援地点的第一站。但由于当地突发山体滑坡,而日本救援队的优势是城市救援,于是一行人不得不火速更改地点,又经过了七个小时,才在当天下午3点半左右到达乔庄镇。
这是青川镇中医院的一栋宿舍楼,当日本救援队赶到时,楼内压的12人已有9人遗体被挖出,另外三人则下落不明,其中两个就是前文提到的一对年轻母女。
在确定了大致方位后,队员们开始圈定警戒范围,直到傍晚时分,生命探测仪仍未探测到生命存在的迹象。“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日本救援队决定分成三个班次,轮替通宵作业。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特殊照明手电、绳索、探测灯、生命探测仪、小型仪器等轮番上阵,漆黑的夜空中,他们的行动好像在发出希望的光亮。
一位刚刚换班休息的队员就靠在路边的废墟旁,合衣而睡。“为什么不去帐篷里休息?”他们的回答是因为倒班,“我们搜救队员最大的特点是哪里都能睡着”。
生命的奇迹并没有出现,14个小时的艰苦作业后挖掘出了遇难母女的遗体。5月17日上午9点多,31名救援队员从青川赶到绵阳,并在中午时分,与第二批日本救援队29名成员会合。随后,60名队员开始集体向北川进发,直到17日23点左右,才到达北川县城。
翻译众多,装备精良
“中国发生大地震以后,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通过网络知道了这个消息。”日本救援队副团长藤谷浩至表示,地震发生后,他就接到了来自日本政府的通知,由他所在的国际协力机构(JICA)负责组织一支日本救援队,前往中国进行营救工作。但由于灾区交通受阻,第一批31人的日本救援队当地时间15日18时左右才从日本成田机场启程。
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的总务课的负责人小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目前救援队的60名成员来自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消防厅、消防救助队、警察厅机动队、海上保安厅等部门。其中第二批队员中还包括两名女护士,一位叫他们都是在紧急救援队的人才库中登记在册,同意“如果外国请求帮助,马上可以赶赴救援”。
“救援队成员平时就接受系统的救灾训练,只要收到请求,就能保证24小时内整装出发。”小野表示,这批队员救灾经验丰富,有曾经参与过1995年阪神大地震救援工作的人员。
在搜救现场,几名中文翻译一直跟在旁边,随时沟通情况。“队伍不存在语言问题,因为JICA的三人都能说中文,所以主要由这三人负责和中方协商。应该说是一只和中方能够充分沟通的队伍。”小野表示。而《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中方非常重视日本救援队来华的帮助,外交部也派了几名翻译直接随队。
两支队伍会合后,日本救援队的队伍更显浩荡。除了四辆大客车外,还有五辆货车运送设备。据介绍,此次日本救援队来华配备了几大“秘密武器”,分别包括生命探测仪、地震预报器和警犬等等。尤其是三条救灾警犬中包含一条在日本赫赫有名的“英雄”,它曾在日本新澙大地震后第五天仍从废墟里发现了一名女孩。
据本报记者观察,日本救援队施救的标准程序是,先用电磁波探测生命迹象,然后再用二氧化碳探测仪确定尸体位置。但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青川还是在北川,尚未发现生命的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