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辽宁省康平县:绿了风沙 红了日子

2025-06-10 09:22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辽河之畔,晨雾初散。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卧龙湖上,北归的天鹅掠过碧波,在湛蓝的天际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这座地处辽北的县城,曾因风沙肆虐而饱受困扰,如今却以“零返贫”标杆、百亿级生物化工园、“无废城市”试点等亮眼标签,重构人们对东北县域的传统认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生态修复到产业跃迁,康平县是如何实现这一系列华丽转变的?振兴不是“等靠要”,而是“闯改创”,康平县委书记王铁利在接受本报采访时,道出了这场变革的核心密码。

扶出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2016年,康平县脱贫攻坚首战正式打响。彼时,全县有43个省级贫困村、7418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较高,脱贫任务艰巨。

在东升乡东升村,村党支部书记赵龙带领村民成立龙旭种植专业合作联社。合作社采用“保底收入+分红”的模式,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年终获取保底收入并按股利润分成。“我家把13亩地流转给了社里,平时我还能在社里打零工。当年就领到了一万零四百元,加上打零工的收入,纯收入近两万元,彻底甩掉了‘穷帽子’。”建档立卡贫困户孙景海说,和他一样,其余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都领到了分红,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经过一年努力,康平县历史性地摘掉省级贫困县帽子,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销号,贫困发生率归零,创造了辽北脱贫的“康平速度”。

康平县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和第一书记作用,引导贫困户树立“好日子靠干、新生活靠拼”的意识,唤醒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同时,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光伏扶贫等模式,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北四家子乡高家街村党支部书记陈井旺说:“贫困户缺资金,我们帮贷款;缺技术,请专家培训。人穷志不能短,只要有信心和干劲,就能过上好日子。”该村贫困户陈百仁感慨道:“村党支部书记常来家里劝我养牛脱贫致富。现在我不喝酒、不打麻将了,一心把牛养好,把母亲的病看好,供两个孩子读书。”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2021年进入过渡期后,康平县始终紧绷“防返贫”这根弦,构建起“监测预警、精准帮扶、动态清零”的立体防护网。监测标准逐年提高,县乡村三级联动网络24小时运转,确保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216户443人监测对象被及时纳入帮扶,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培训等措施,174户363人成功消除返贫风险。针对监测对象,康平县创新“一户一策”:为有劳动能力的推荐务工或加入合作社,为弱劳力者开发公益性岗位,将无劳力者纳入低保并落实“一对一”帮扶。

包振祥是二牛所口镇敖汉村的脱贫户,脱贫攻坚工作队为他家量身打造了蛋鸡养殖脱贫项目。“在工作队帮扶下,我家开始养蛋鸡。没等鸡下蛋,县里就帮我们联系好销路,现在鸡蛋根本不愁卖。我打算再扩大规模,好好干。”包振祥充满信心。

同时,康平县注重激发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通过技能培训、电商扶持等方式,让脱贫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二牛所口镇刘家窝堡村从“空心村”逆袭为“辽北第一直播村”,培育“灵芝大嫂”“花生小哥”等农民“网红”,年电商销售额突破百万元,50余名妇女通过直播培训变身“新农人”。

康平人没有就此停下步伐,而是将目光投向更远的产业赛道,推动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搭起生物化工的“产业架”

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康平县,在沈阳市工业版图中长期处于末位——2023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仅52家,工业企业总产值为57.1亿元,仅占沈阳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0.8%,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显著。而今,这片土地正上演着“风光变现”的产业奇迹。

为打破发展的困局,康平县委、县政府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度谋划工业产业新布局,精准锚定生物化工产业赛道——依托丰富的风力资源优势和充足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按照以制氢消纳绿电、以氨醇油消纳氢的产业连接模式,打造从清洁能源到绿电、从绿电到氢、从氢到氨醇油并融合其他生物化工产业项目的“清洁能源+绿色燃料”和“清洁能源+生物化工”绿色低碳产业链,一条承载新质生产力的绿色赛道徐徐铺开。

从2024年启动园区规划到今年1月通过省级认定,康平县广大干部铆足一股劲,横下一条心,抢抓机遇不放松,历时8个多月时间,不仅完成了全省最大规模的城市开发边界优化调整,为园区规划出4.48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更以惊人的速度通过了省级化工园区的认定,创造了全省化工园区认定的最快纪录。

292.6公顷的城市开发边界调整,近7000页的组卷材料,300多人次赴北京、上海、沈阳争取政策支持,200多个日夜的接续奋战……这背后是康平县干部的担当和付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

如今,沈阳生物化工产业园区已储备上下游产业项目百余个,涵盖绿色能源、生物制造、生物新材料、精细化工等多个领域。随着园区优质项目的逐步落地,不仅能够为康平县工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让“不敢想”变成了“敢想”,“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国能20万千瓦、华润30万千瓦、电建20万千瓦风电项目将于今年6月全容量并网发电,全县清洁能源装机总量将达到211万千瓦,稳居全省前列。同时,依托南方科大沈阳富莱联合实验室,康平县正加快打造“全钒液流电池全产业链生产基地”,为沈阳建设“储能之都”贡献力量。

康平县正依托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紧抓“双碳”战略发展机遇,借势生物化工产业的东风,实现资源变现、人才集聚、产业升级的“三级跃迁”。这不仅是在“无中生有”,更是在“借势而强”。

未来,康平县将锚定“全国绿色氢基能源生产基地、东北绿色生物化工产业示范园区、辽宁振兴突破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样板”三大目标定位,努力成为“边缘型、非资源富集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示范。

当生物化工的蓝图逐步化作现实,康平人始终记得:发展的底色,必须是生态的绿色。

筑起松涛锁沙的“生态梁”

在孙家店林场“万亩松”生态旅游区,原林业局副局长张青山的故事被镌刻在记事碑上。从20世纪60年代起,张青山带领乡亲们在沙坨子上种下第一棵松苗,如今这里已形成128公里长、3公里宽的绿色长城。

这场“绿色革命”席卷科尔沁沙地南缘。康平县实施“北部防风固沙、中部封山育林、南部河道绿化”工程,累计治理沙地170余万亩,建成1.2万亩的樟子松人工林基地,森林覆盖率从“十二五”末的18.6%提升至24.1%,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生态氧吧”。

王铁利介绍,康平县始终坚持“科技治沙”理念,在“新万亩松”项目中引进班克松、红松等耐旱树种,其成活率较传统树种提升20%。同时,通过无人机巡林、智能监测系统等手段,实现森林火灾预警、病虫害防治的精准化管控。

在康平县城北,卧龙湖的蜕变堪称生态治理的典范。十年前,这里因过度开发一度干涸,湖床裸露、沙尘蔽日,周边居民苦不堪言。2015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修复工程启动:

从实施城北明渠污染治理工程,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从实施入湖河流生态封育,到建设卧龙湖生态补水工程……一项项有力举措的实施,让卧龙湖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如今,卧龙湖的水质已稳定达到Ⅳ类标准,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候鸟迁徙停歇地,每年吸引白鹤、天鹅等百万只候鸟停歇,被誉为“辽北明珠”。

在生态治理中,康平县更注重“护绿”与“生金”结合。推广“林药间作”等模式,林下经济年产值达百万余元;康平县还探索林业碳汇交易,让“空气”也能变现,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当“无废城市”试点落户康平县,一场资源循环革命悄然展开:煤矸石全量利用,垃圾焚烧发电并网,畜禽粪污资源化率达百万吨级。2024年,康平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9天,环境空气综合质量连续3年保持在沈阳第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守护生态,更要让百姓共享红利。”王铁利说。近年来,康平县依托生态资源,打造了卧龙湖马拉松、观鸟季、冬捕季,巴尔虎山巴图鲁越野赛等文旅品牌,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超3000元。

辽河之畔,风起云涌。当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陷入“路径依赖”,康平县以“边缘型、非资源富集区”的弱势条件,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其经验表明:振兴不是“等靠要”,而是“闯改创”,不是“复制粘贴”,而是“特色突围”。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