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从“短途旅游”到“常住体验”——云南何以让旅居客“留下来”

2025-06-06 09:45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光明日报记者 徐鑫雨

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云南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旅居云南”品牌效应显著扩大。据统计,今年1月至3月,云南省接待游客总量达1.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261.8亿元,旅居人数达228.81万人,同比增长56.9%。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图景——清晨在苍山脚下打太极的退休教授,午后在洱海边远程办公的“数字游民”,傍晚在古城市集摆摊的手工艺人……从雪山到热谷,从古镇到田园,云南用好丰富的乡村资源,植入先进的理念模式,使旅居业成为云南文旅产业新业态、乡村振兴新途径。来往游客不禁赞叹,“旅居云南,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俯瞰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宝月关村。资料图片

山青水绿,打造“候鸟港湾”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踏足彩云之南,曾写道,“桃花流水,不出人间,云影苔痕,自成岁月”。云南地处我国低纬高原地区,涵盖7种气候类型,夏季常年平均气温21.9℃,冬季常年平均气温10.7℃,春夏秋冬皆宜游宜居。

云南更是“天然氧吧”,森林覆盖率约60%,优良空气天数占比99%以上,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1%,部分地区的负氧离子含量可达每立方厘米上万个。这样良好的居住环境,吸引了不少“银发族”来云南度假、康养。

每天清晨,来自河北的旅居客谷继华总会准时出现在家门口的小院,精心侍弄着亲手种下的菜苗。看着它们长大,成熟后再端上餐桌,谷继华心里满是喜悦。

“2023年暑期,退休后的我和老伴来云南旅游,被这里宜人气候、淳朴民风和闲适生活节奏打动,于是我们决定在昆明长期居住,把这里当成另一个家。”谷继华平时在家写写书法,与三五好友拉上几首二胡曲子。在他看来,“这就是理想的退休生活”。

来自广东的游客在云南大理洱海生态廊道骑行。新华社发

近年来,昆明用好丰富文旅资源,打造滇池旅游黄金岸线、大翠湖历史人文旅游圈等“黄金旅游线路”,按照“一村一策”,选取资源好、产业特色突出的牛恋村、太史村等建立精品民宿,整合旅游、度假、休闲、养生等业态,为来往游客打造“候鸟港湾”。

云南的好山好水,也吸引着年轻游客纷至沓来。数据显示,近两年,来云南的游客中,23~45岁的青壮年占比超45%。

“在大理,我感受到诗意般的生活。洱海开阔明净,令人赏心悦目。”来自江西的00后刘晨,决定在大理度过完成学业后的三四个月空闲时间。“城市生活节奏比较快,想找个地方静下来感受一下慢生活,在大理我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我们一起去古镇游玩,沉浸式体验当地文化。”刘晨说。

有业内专家表示,旅居是一种深度的在地生活实践与文化共鸣。6项世界遗产、8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77个中国传统村落、671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云南更是不少游客首选的身心疗愈地,游客纷纷称赞“最是云南看不够”,吃花、吃菌,各色美食也让人大快朵颐。

几名旅居客在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通泉街道杨官田社区土瓜冲村聚会。新华社发

近悦远来,发展幸福产业

清晨,来自四川泸州的旅居客刘川推开院门,千亩绣球花海映入眼帘,宛如山中深处“桃花源”。位于曲靖市马龙区通泉街道杨官田社区的土瓜冲村,因早年种土瓜得名。近年来,村里因地制宜盘活资源,将77间闲置老房改造成民宿、咖啡馆、乡村酒吧,流转农户1000亩土地,种植绣球花和金丝皇菊。屋外看花赏心悦目,屋内陈设简约大方,让旅居客既住得舒心,又看得见乡愁。

“每年5月至11月是绣球花盛开期,土瓜冲村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社区配套建设环山栈道、露营基地、露天影院等设施,并推出‘四季两花’节庆活动,深受游客欢迎。”杨官田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李兵高兴地说,“村里22户改造的‘老房子’全都住满,可以说‘一房难求’。北京、四川、重庆等地的旅居客,来了我们这儿就不想走。”

清晨的土瓜冲村,满眼生机。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支起了小吃摊,办上了农家乐。成群结队的旅居客,或串门走动,或围炉煮茶。写生的老师、学生将花团锦簇的美景定格在画纸上……李兵告诉记者,2024年,村民通过土地出租、房屋租赁、开办农家乐、就地务工等方式,实现户均增收2.4万元,村合作社收入88万元。

云南以乡村旅居为重点,梳理总结一批立得住、叫得响、能复制、可持续的典型示范,引导更多乡村因地制宜发展旅居,形成“村集体+农户+运营主体”的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六郎城村,是一个独具壮乡风情的村寨。沿着石斛观光长廊的小路拾级而上,山路两侧栽种的石斛正旺盛生长,云雾飘散其间,宛如“仙草秘境”。据了解,六郎城村平均海拔约1200米,年均气温19℃,森林覆盖率达82%,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近年来,该村立足石斛资源和民俗文化,建设景区,开发石斛馒头、石斛酒、石斛宴等美食,石斛康养小镇、石斛花节渐成当地文旅名片。

“以前的六郎城村,交通不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有了这么大的变化,想都不敢想嘛!”六郎城村村小组长李睿说,“不少村民将自家房屋改建成民宿,经营起农家乐,在外务工的老乡都回村创业了。游客越多,我们越高兴!”今年春节至5月,六郎城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0.15万人次,其中旅居客3000余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38万元。

从“旅游”到“旅居”,仅一字之别,折射出旅游业态的转变,展示着旅游业这一民生产业、幸福产业的蝶变。普洱市曼海村、玉溪市马房村、昭通市巡龙村……在云南,这些具有乡风乡韵的村寨,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完善公共配套服务,深挖文化资源,成为旅居客向往的“诗与远方”。

多点开花,提供更多选择

从一组数据就不难看出建设旅居云南的有利条件和厚实本底:2024年,全省国内过夜游客人均停留时间达3.1天,省外游客占全省国内游客的比重超50%。

如何接住这“泼天流量”,让更多“回头客”成“旅居客”?记者了解到,为促进旅居高质量发展,云南做好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优,构建旅游全产业链。同时,提高供给侧对消费侧的呼应度,推进夜间消费经济、旅游休闲街区、文旅消费城市等发展,创新文旅消费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

翻开云南近日印发的《进一步推动“旅居云南”高质量发展试点工作方案》,也能感受到决心和力度之大:在全省优选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乡村、城镇社区、文旅综合体“旅居云南”高质量发展试点100个,其中旅居村试点不少于70个……

大理市中和村就具有一定代表性。该村整合56个闲置院落向艺术家开放,吸引“新大理人”1000多人,其中国内知名艺术家100余人,涵盖绘画、摄影、音乐等领域,成为远近闻名的“文艺村”。

云南各地注重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深挖当地民族文化,拓展完善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功能,打造本地居民与旅居客群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建设旅居社区“15分钟”生活圈,城镇旅居、医养旅居、文艺旅居、体育旅居、边境幸福旅居等业态多点开花,“旅居+”产品体系推陈出新,为游客提供了更多选择。

地处滇川藏交界区域的丽江,集雪山冰川、高山峡谷、湿地湖泊等于一身,颇受户外运动爱好者喜爱。“丽江依托体育基础设施及文体旅融合新产品,催生20余家承接高原训练服务的体育旅居型企业。”丽江市副市长魏妮娅表示,“丽江每年接待运动队50余支,近3.3万人次来到丽江旅居式集训。丽江已成为国内知名高原训练胜地。”

以体育旅居为例,云南打响“跟着赛事去旅行”等品牌,推出201场“赛事三进”系列活动。赛事期间,客流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文旅消费,形成“赛事流量—消费增量—经济能量”的正循环。

今年4月,云南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打造旅游消费升级版的若干措施》,聚焦“品牌塑造、消费激活、业态创新、服务升级”,推出多项具体举措,深度发掘“旅居云南”、宝藏小城、烟火乡村等文旅消费新增长点,形成具有云南特色的差异化文旅产品体系。

使“头回客”成“回头客”、“回头客”成“旅居客”,离不开贴心服务。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组织开展旅游服务创优提质和旅游市场秩序整治百日行动,推出具有云南特色的为游客服务十件实事,常态化组织开展文旅志愿服务,“旅居云南”的品牌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游客知晓。

《光明日报》(2025年06月06日 05版)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