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解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苏样本”

2025-06-06 10:1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本报讯(记者刘亢 凌军辉 秦华江刘宇轩)浩瀚长江,“微笑天使”江豚逐浪嬉戏;太湖仙岛,桃花水母悠然舒展;黄海之滨,巨大“鸟浪”腾空而起……世界环境日前夕,记者从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获悉,随着全省93个县(市、区)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该省物种数已更新至884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达176种。

生物多样是生态优良的最直观反映。江苏江河湖海兼备,以占全国1%的陆域面积和6%的人口,创造了10%以上的经济总量,经济与生态的张力一度凸显。

从生态“亮黄牌”到治理“开小灶”,从一味索取到全力反哺,从生产性工程思维转向生态性有机思维……江苏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速绿色生产、保护生态、涵养生灵、丰裕生活“四生”融合,推动高水平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共同织就生态和经济互促共荣“双面绣”。

江河焕绮 万物并秀

新济洲,万里长江进入江苏“第一站”。俯瞰全岛,好似镶嵌在浩淼江面的一块碧玉。十多年前,随着近4000名原住民搬迁离岛,一场“人退鱼鸟归”的生态奇迹日益显现——建成国内第一个长江洲滩型国家湿地公园,物种数量超过1900种。

镜头里,一对震旦鸦雀正在啄食芦苇茎秆中的昆虫,这种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珍稀物种,如今在新济洲已形成稳定种群。“十几年前扛的是渔网,现在扛的是相机。”观鸟爱好者老周笑着调整三脚架,手机里存着对比鲜明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十几年前江边密密麻麻的渔船,另一张是近些年洲滩上成群起舞的白琵鹭。

春江水暖鸭先知。大自然的“芸芸众生”是生态转好的见证者。从铁腕治污到生态修复,再到涵养生境,经济大省江苏千方百计夯实生态家底,麋鹿、江豚等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鸣声AI识别、环境DNA、声呐观测……在江苏省环科院,一系列智慧监测手段正实时感知物种的生存状态。工作人员点开全省生物资源数据库,调出一段红外相机拍摄的影像:四只成年麋鹿带着幼崽穿过盐城大丰保护区的潮沟,它们脖颈上的GPS项圈传回迁徙路线。“这是全球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已从1986年的39头发展到现在的8216头。”

不仅是野生麋鹿,更多珍稀物种从“稀客”变为“常客”。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的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显示:金雕、豹猫等多年未有记录的物种回归视野,东方白鹳、中华虎凤蝶等珍稀物种日益常见,黄胸鹀、青头潜鸭、桃花水母等对生态环境变化敏感的指示物种出现频率明显提高。

“看!又一群江猪子!”在南京长江江豚监测站,正在眺望的市民突然兴奋地指向江面。阳光下,四五头江豚接连跃出水面,圆润的背脊泛起银光。这个全国首个城市中心区江豚观测点,2024年累计记录江豚出现达1800余头次,是五年前的两倍多。

江河交汇,既让一江清水往北送,也要两岸生灵竞自由。在南水北调东线淮安段,经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监测记录反映出大运河沿线生态新图景:大批东方白鹳沿河滩漫步觅食、步态轻盈;白马湖湿地丰茂的水草吸引青头潜鸭、白眼潜鸭等珍稀候鸟前来“打卡”;铁山寺森林公园上空黑冠鹃隼、凤头鹰等中小型猛禽自由翱翔……

万物“赴”苏背后,是“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变革。围绕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江苏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面积超84万亩,形成长江流域江豚旗舰水生生物带、滨海珍稀候鸟保护带及环太湖重点水生植物保护区等“四带三区多点”自然生态保护总体布局。

江河奔流,万物共生。朝阳初升,江苏最东端的南通启东圆陀角景区迎来第一缕阳光,浩瀚长江由此入海,东海和黄海在此分界,三水交汇,蔚为壮观。这里既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每年春秋时节,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停歇、觅食;也是江海洄游鱼类的关键通道,鱼儿顺流而下时在此积蓄入海前的最后能量。

鱼鸟相得益彰,离不开一座新建观测站的默默守护。每当涨潮,监测站窗外的滩涂上,弹涂鱼与招潮蟹在红蒿草间穿梭,远处白头鹤的鸣叫与近海风电机组的嗡鸣交织,奏响一曲人类文明与自然律动的和谐乐章。

生态日益改善,不仅生灵快乐栖息,人们生活也更加生动。近期,地处沪苏浙交界点,横跨太浦河的长三角水乡客厅“点睛之笔”方厅水院正式竣工。馆内,游客们可“一刻钟逛遍长三角”;馆外,田地上生态沟渠纵横交错,水雉等珍稀水鸟在沪苏浙交界湿地翩跹起舞。昔日“三不管”地带上绘就的“生态同心圆”,正以江南味、国际范、水乡韵、田园风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打卡。

织密绿网 向美而行

时值仲夏,从空中俯瞰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的海岸湿地条子泥呈扇形匍匐伸展。走进细观,“吸盐”植物碱蓬微微泛红、随风起舞,黑嘴鸥宝宝破壳而出、躲在丛中,麋鹿隔网围观,像站岗守护的“卫兵”。很难想象,就在数年前,竞争物种麋鹿频频破坏鸟巢、踩踏鸟蛋;“超级入侵者”互花米草泛滥成灾,包括黑嘴鸥、勺嘴鹬等珍稀鸟类面临断粮危机。

尊重自然,守护自然。2019年7月,作为全球数以百万计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越冬地,条子泥湿地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进入“后申遗时代”,盐城秉承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放弃百万亩滩涂围垦,消除互花米草,只为鸟儿打造“温馨家园”。随着野生动物多了、“家”变挤了,北京林业大学团队去年试建新型电子围网,麋鹿触栏时会有零伤害的电击感,再也不去靠近鸟巢。北林大博士任思成说,麋鹿无错,科学的人工干预能够实现“沙洲鹿影美,海天鸟鸣悠”。

“以合理的人工干预,为自然修复创造条件”,正是江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织密“绿色经纬”、扩大“生态分母”、激发“生态自觉”……江苏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既不是匍匐于自然之下,也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推动人与万物和谐相处,彰显共生共荣之道。

时钟拨回到2013年。彼时,江苏将8.21%的陆域国土面积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用法律红线勾勒“人类禁区”,成为野生动植物休养生息的诺亚方舟。

红线外,江苏铁腕治污,全方位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建成管网约8万公里,沿赤道可绕地球两圈;“一企一策”推动大气污染重点行业提标改造,“蓝天率”近八成;全域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固废源头端减量、资源化利用,生态包袱渐成发展宝库……江苏全方位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5年获评优秀。

守住环境底线,做大生态分母。西山岛是太湖中最大的岛,也是江苏省“生态岛”试验区首批试点。通过山区溪流净水循环、茶果林坡地水土流失拦截净化、河网水系疏浚畅通、农田出水系统生态化改造等一系列措施,西山岛恢复和保护湿地面积31.8万平方米,“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植物活化石”松叶蕨、江苏新纪录物种毛脉槭等珍稀动植物频频现身。

依托纵横交错、彼此连通的江河湖海,数十个“生态岛”串珠成线、扩链成网,为生物栖息、繁衍、迁徙提供了友好生境和生态廊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血脉和根基。”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蒋巍说,江苏将坚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摆在重要位置,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生灵入眼,共识入心。南京联合多所高校共同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制定相关标准,研究城市绿地生态廊道,破解生境破碎化问题;盐城成立护鹿联盟、观鸟协会等志愿者队伍,共同筑牢生态基底;苏州、扬州、宿迁等打造沉浸式科普课堂,在湿地、森林开展生物多样性主题研学、亲子课堂、自然探秘等活动,激发孩子们争当“地球卫士”的愿望和力量。

以共识促保护,以良法促善治。5月22日,《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为这片生态沃土增添了一部“绿色法典”。“我很认同中国的一个成语——百川赴海。”长期关注江苏滨海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前总干事布鲁诺·奥伯勒说,“这意味着我们都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那就是保护我们的自然世界。”

各美其美 探路共生

站在苏南第一峰黄塔顶,极目四望宜兴竹海景区,翠竹连绵起伏,“瑞兽”中华鬣羚不时闯入山村人家,“林中仙子”白鹇常常带仔觅食,苏东坡“买田阳羡吾将老”的愿望有了现实模样。在这片天然氧吧,核心区负氧离子峰值浓度超“空气清新”标准47倍,每年吸引游客超2500万人次。

“十四五”以来,宜兴新增物种超350种,GDP增长600多亿元,物种持续“加新”、绿色经济勃兴的背后,是持续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宜兴持续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绿色发展相关指标在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占比超40%。“以GEP增长为底线,推动GDP绿色化,正从制度上强化绿色政绩观、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宜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唐凯介绍,当地已连续数年GDP与GEP数值相当,经济发展含绿量稳步提升、走在全国前列。

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宜兴是江苏织好生态经济“双面绣”的一个缩影。

“好风景”变“好钱景”。近年来,森林体验、运动赛事、湿地游览等六大类生态旅游活动在江苏蓬勃发展。2024年,全省生态旅游地接待游客达3亿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超160亿元,带动社会综合产值超千亿元。

在溧阳绵延叠翠间,环绕大溪水库的溧阳“一号公路”,犹如一道彩虹,镶嵌在这片水彩画中,给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彩虹路”边的石塘村,一度“空心”,罕有人至。从澳大利亚留学归来的徐岩和30多位“归巢”青年看准机遇,回村创业。就地取材、创意无限,石屋变民宿、老宅变书局、荒地变农场,催生17种生态文旅业态。伴随水库所在的生态岛试验区物种扩容300多种,来石塘村打卡的游客也成倍增加。

优质生产要素,总是流向生态环境更好的地方。2024年,江苏GDP增量全国第一,得益于新质生产力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四年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首次超50%;累计入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2000家,总数全国第一,且连续两年新增入围企业数全国领先;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51家,数量全国第一,绿色动能强劲。

生态保护是系统工程,生物多样性是“晴雨表”,科学评价体系是“度量衡”。近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发布,苏州市吴江区鸟类从91种上升到246种,在百强区榜单攀升至全国第八。基于当地成功探索,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与吴江区签署合作协议,历时两年打造出全国首个工业发达和人口稠密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吴江生物多样性指数,为全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新示范。

仲夏伊始,“江村”升温。地处南太湖畔的开弦弓村,持续迎来八方学子和游客。江村文化园内,安坐在石凳上的费孝通像面带微笑,似乎陶醉在杨柳拂堤的美好时光中。这位享誉世界的中国人类学泰斗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理念,正在江苏大地生动演绎。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日益扩大的‘生物朋友圈’,成为江苏一张闪耀的生态名片,为美丽江苏铺陈多元多彩的生态底色。”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祖力亚提·司马义说,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江苏持续推进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独特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打造美丽中国江苏典范。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