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非遗活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高校答卷”

2025-06-06 09:42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实践

黄河奔涌千年,滋养华夏文明,其孕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让非遗“活”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时代命题。作为非遗传承对外输出项目负责人,在承担校级黄河文化育人课题,并与企业联合开展非遗对外输出项目研究时,笔者深切感受到沿黄高校在非遗活化中可以发挥的独特价值。本文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总结该校在黄河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中,积极发挥高校担当,以“学科融合、基地建设、社会大课堂、成果创新、文化自觉”为路径,交出的一份独具特色的“高校答卷”。

非遗传承与学科融合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和发展需求,立足黄河流域非遗资源保护与创新发展需求,积极探索跨学科协同研究机制,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非遗研究体系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保障。学校加强顶层设计,汇聚产品艺术、软件工程、信息技术、艺术设计及材料科学等多学科力量,在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学院的产品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包装设计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五个设计学科相关专业的基础上,邀请专家指导,对黄河流域非遗项目开展深入研究,结合数智时代人们对文化消费与生活体验的不同需求,根据产品自身特点,结合地方产业需求进行跨学科融合的文化创意,不断探索文化解码、技术创新、艺术再造的三维研究体系。以陶瓷非遗项目为例,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学院联合传媒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等学院一起进行跨学科研讨,传媒学科团队深入田野采集口述史,挖掘传统烧制技艺背后的民俗符号与文化隐喻,为创新设计锚定文化根脉;艺术设计团队运用现代审美理念重构陶瓷造型语言,将黄河流域的仰韶彩陶纹、青铜器纹样等元素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符号;材料科学团队则针对传统工艺痛点,研发环保釉料配方并改良窑炉温控技术,使陶瓷成品率提升的同时保留了传统釉色质感。这种跨学科研究模式,实现了非遗基因的深度解码与创新性转化,为非遗文创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非遗在现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非遗传承与基地建设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以二级学院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学院为突破口,以陶瓷创意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核心,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有3D打印实训室、数字绘画实验室、陶瓷实训基地、玉石珠宝加工实验室、古籍修复实验室、金属手工艺实验室、非遗数字化双创实验室等校内实践教学场所,遵循“一个定位、两个转变、三个强化、四个整合”的发展理念,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建构“政、行、校、企”协同办学平台,在打造“设计河南”、全方位建设“数字河南”背景下,主动对接地方政府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加强与行业协会战略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构建起政、行、校、企协同的非遗传承基地,吸引河南省陶瓷行业管理协会、河南省陶瓷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及培训考评基地入驻。在功能定位上,该基地注重打造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研发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在教学方面,基地依托丰富的师资和实践资源,开发出一系列特色课程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深入了解非遗和技艺;在培训领域,面向社会开展各类非遗技能培训,为行业培养专业人才;职业技能鉴定功能的实现,为非遗从业者提供了权威的技能认证渠道,促进了行业人才队伍的规范化建设。

与此同时,二级学院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工作室,聘请国内一流陶瓷设计师为特聘教授、一流陶瓷专家为客座教授,打造“非遗大师+现代设计大师+学校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模式。除此之外,基地还通过举办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人才培养(考评)活动、全国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河南选拔赛等赛事,为非遗人才培养、技艺交流和行业发展搭建良好平台,有效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持与产业动力 ,同时也彰显了高校在非遗传承基地建设中的组织与引领作用。

非遗传承与社会大课堂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作为沿黄地方高校,自觉承担起讲黄河时代精髓,启未来发展新星,将非遗传承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责任。学校通过组织“黄河文化寻访” 系列社会实践,引导青年学生走进黄河博物馆、非遗传承基地等文化场域,在实地调研中解码非遗基因。

二级学院中的国际教育学院以“守护黄河魂,共筑文化根”为主题,进行社会实践,该宣讲团走进金水区贾岗社区,通过参观黄河博物馆、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积累素材,把拍摄的图片精心制作为宣讲PPT开展知识宣讲,在可视化的图片展示与互动问答中,让社区孩子们深入了解黄河知识。同时,组织“黄河泥塑”手工活动、绘画活动以及以“黄河奔腾不息,体育拼搏不止”为主题的运动课堂,将黄河文化融入艺术与体育教育,激发孩子们对黄河文化的兴趣,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承黄河文化的种子,充分展现了学校在传承黄河文化、启迪未来新星方面的积极作为。信息工程学院与外国语学院联合组建的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黄河博物馆,系统参观“流域地理”“民族摇篮”“千秋治河”等展区,通过文物古迹、历史影像和场景复原,直观感受黄河澄泥砚、唐三彩等非遗技艺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渊源。信息学院的学生们运用数字技术对馆藏非遗文物进行三维建模,外国语学院学生则尝试用英、日等多语种撰写解说词,将博物馆中的静态史料转化为可传播的活态文化资源并融入课堂进行展示。这种“跨学科调研+文化转译”的实践模式,不仅让学生在历史溯源中理解非遗的文化价值,更培养了其作为“黄河文化传播者”的身份自觉;而社会大课堂的介入,能够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志愿者参与到黄河非遗传播中来,为乡村建设带来新的理念和技术,丰富乡村文化内涵的同时,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非遗传承与成果创新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特殊教育学院设立的“无声世界让艺术更精彩——聋人艺术工坊”,以黄河澄泥砚制作技艺为核心,将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黄河祥瑞香插”和“黄河澄泥瓷”两大系列产品,涵盖500多个品种。这些作品通过非遗IP授权、联名合作等形式推广,获得30多项国内大奖,并在线下多地设立展示销售窗口,形成“设计—生产—销售”闭环模式。该模式启发乡村其他传统手工艺及特色食品制作技艺等借鉴其模式,带动乡村就业与经济发展。黄河祥瑞香插以黄河泥为原料,融入祥瑞文化符号(如龙、凤、麒麟等),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传承并创新了传统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启发村民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黄河澄泥瓷以黄河泥为原料,在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家居美学,开发仿古车茶具、仿竹造型茶具等系列,突破传统砚台功能局限。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启发我们可以充分将当地自然资源与非遗技艺相结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学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促进设计创新。学院与郑州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中原区拓铭艺术培训公司等企业合作,研发的四款黄河澄泥艺术作品(炎黄二帝澄泥砚、郑州城市天际线澄泥砚、立体象棋文创、功夫郑州烙画)入选首批“郑州礼物”名单,其中立体象棋文创以黄河泥为材料,将传统象棋造型与现代棋盘设计结合,融入黄河文化元素;功夫郑州烙画以少林功夫为主题,通过烙铁在木板上创作,展现传统工艺与现代题材的融合。“无声世界让艺术更精彩——聋人艺术工坊”培养聋人群体掌握非遗技艺,为其提供就业机会,乡村也可主动和高校合作,建立非遗传承培育基地,一方面培训当地村民掌握非遗技艺与现代生产经营理念,培养本土人才,另一方面,吸引外部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可以形成人才聚集效应,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非遗传承与文化自觉

在呼应国家战略层面,学校积极作为,将黄河生态保护理念融入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以艺术形式倡导生态保护;在文化自信建设上,依托“黄河文化寻访”开展黄河主题演讲比赛,并在教科研中设立黄河文化育人系列项目的申报。各二级学院吸收黄河文化精神,将其以黄河文化展板形式呈现,同时发动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社区非遗宣讲等活动,向青少年与社会大众传播黄河文化与非遗技艺,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的国际教育学院实践团队通过“黄河泥塑”手工课、非遗故事宣讲,将黄河文化与非遗魅力传递给社区儿童与国际友人,以文化浸润的方式厚植文化自信根基,彰显高校在落实国家战略中的文化使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如何唤醒青年的“基因认同”,如何解决“理论悬浮”与“实践脱节”的双重困境上也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学院通过非遗传承人和专业教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构建“田野课堂”,让学生在黄河泥塑实践中领悟三重价值,破解非遗传承的“知行困局”。学生孙宇航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揉捏黄河泥时的触感,让我突然理解了‘血脉相连’的含义。”该学院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中,83%主动选修非遗相关课程,37%加入乡村振兴创业项目。这种真实的认知体验,正是文化认同构建的关键,也启发高校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提升认知维度,也要提升情感维度,提升行为维度。通过对比澄泥砚与埃及莎草纸、玛雅黑陶的烧制技艺,提升理解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独特智慧的认知维度;在“黄河泥埙工作坊”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塑泥埙吹奏《黄河大合唱》提升情感维度,实现个体记忆与集体精神的共鸣;通过组建由文化遗产学院、传媒学院与外国语学院的师生共同参与的“非遗青年社”,用TikTok直播展示澄泥砚制作,推动文化自觉向文化传播转化的行为维度提升。

结语

非遗传承的本质是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化。高校在构建“学科融合、基地建设、社会大课堂、成果创新、文化自觉”的传承生态中继续肩负重大使命。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项目团队将在实践设计中将澄泥砚烧制数据纳入《黄河流域非遗技艺数据库》,为技艺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也将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在跨学院跨学科合作开发“非遗技艺+材料科学+对外传播”等跨学科课程,使传统经验在获得现代科学注解的同时,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在此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借助企业的力量,加大成果转化力,与相关企业共建“非遗工坊”,赋予学生设计的“二十四节气”澄泥瓷系列产品增值,带动当地月均收入。由此形成“实验室—课堂—田野”的闭环,使非遗传承突破“博物馆化”窠臼,真正融入当代生活,服务乡村振兴。

当教师指导学生用3D建模优化澄泥砚器型时,当学生直播镜头对准窑火升腾的瞬间时,高校的文化担当已超越简单的技艺传授,他们正在培育一种新型“守艺人”,是既懂“采泥需避汛期”的古训,又能用大数据分析窑变规律的守艺人;是既珍视“一砚传三代”的情感价值,也擅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的新艺人。这种传承,不是对过往的机械复制,而是如伽达默尔所述“传统的效应历史”,即在当代语境中重新阐释文化基因。

或许,这正是非遗传承中黄河沿岸高校的终极使命,既可以让新生代力量在触摸黄河泥的温度时,听见文明传承的永恒心跳,又可以增强文化自信,让文化基因在时代浪潮中永续传承。

作者:郭向宇,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非遗传承对外输出虚拟现实沉浸式交互体验系统”纵向课题(HX202401037)及“黄河文化育人专项系列项目”(ZGJG202440B)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