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两个课堂”增强青春气息基层味道

2025-06-06 09:38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作者:石立春(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这一重要论述为打破“两个课堂”壁垒、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不断强化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指明了前进方向。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在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习通道中,将理论的抽象认知融入社会实践,真正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使对新一代青年学生的思政引领走向具象化、融入细微处。

耦合社会资源

将社会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素材。要结合思政课教学目标、学生成长规律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时效性、典型性、思想性、教育性等原则,从经济发展、新闻事件和艺术作品等方面,选取典型、深挖其中的教育元素,实现丰富社会资源的教育价值转化。比如,在“现象描述—问题提炼—理论升华”的案例教学中,以“村超”为切入点,引导青年学生分析乡村振兴中的文化自信和群众参与。

积极探索“思政+”育人新模式。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大思政课”理念,强化系统设计,着力打破传统思政教学的单一性,通过跨界融合、技术赋能和场景创新,将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成长全过程。比如,借助《江姐在川大》等校园原创舞台剧等,让青年学生在“舞台思政”中接受精神洗礼;依托实践教学等,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倾听人民呼声、感应时代脉搏,在“行走的思政课”中知行合一、健康成长。

持续革新思政教学话语。思政课教师要结合“05后”大学生话语表达的代际革新,善用网络流行语剖析学生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将理论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直击学生心灵,实现传统话语与时代话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比如,依托学生“课堂协理员”等角色扮演,构建思政教学的双主体互动模式,将学生纳入思政话语生产体系。

强化社会体验

扮演核心价值观“导航仪”,引导青年学生坚持正确政治立场。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统一,引导青年学生正视当前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认清智媒时代社会思潮传播新变化,始终保持高度历史自觉、正确政治立场,在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反击历史虚无主义中坚定“四个自信”;在古今中外的纵横对比中,正确看待变迁阶段伴生的社会问题,科学分析矛盾冲突,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充当人生发展的“动力源”,持续焕发青年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激情意志。思政课教师要直面青年学生的所忧所盼,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的不良情绪,在课堂与社会的有效融通中,以案例、调研等形式引导他们辩证分析、科学认识社会问题,摒弃片面认知、准确定位自我,从而焕发前行动力;以大国工匠精神宣讲、科技创新政策解读、大国重器研发基地的研学旅行等,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增强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自觉性。

构建立德树人共同体

充分吸收社会力量,积极构建立德树人共同体。思政教育要坚持面向时代需求、个体发展、文化传承,以“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理念,积极打造学校主导、家庭奠基、社会支撑、政府统筹、学生自主的育人网络,着力构建课程融合、实践贯通、网络赋能、文化浸润的“四维融合”育人生态,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的育人合力。如在推进“两个课堂”相融合中,着力构建区域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建设“大思政课”实践基地,打造社会思政课堂,设计家庭思政实践项目等。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持续强化思政引领的实效性。思政教育要带领、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将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动口、动手、动脑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感悟民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让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真正赢得学生的价值认同。要坚持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问题,提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解决方案,并善于归纳总结新的经验,锻造人生成长的精神品质和实践能力,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责任编辑:殷晓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