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一把小锤敲响银器品牌(我的家乡我建设)

2025-06-05 09: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叮叮……叮叮……”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小锤敲打金属的声音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李耀华左手拿着錾刀,右手拿着小锤,小锤有节奏地落在錾刀上,在银手镯上“走”出一朵美丽的祥云。

银器手工艺加工在当地已有1000多年历史。一代又一代鹤庆银匠用手中的小锤,敲响了鹤庆银器品牌。

今年39岁的白族银匠李耀华,就是“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曾外出学习现代工艺,又将学到的技艺带回家乡创业。10多年来,他先后培养出60多名徒弟。

外出学艺

李耀华的叔叔是一名银匠,李耀华小时候最喜欢到叔叔的工坊,看他用小锤和錾刀敲出一件件银器、银饰。银器上錾刻的各种图案让他沉醉。

初中毕业后,李耀华跟着叔叔到四川、青海、西藏一带学习制作银器,开始了手艺人生涯。

火炉起火、熔炼锻造、画样打样、錾刻花纹……怀着热爱,做事勤勉的李耀华逐渐掌握了银器制作的工艺技巧,19岁就能独立完成客户交派的订单。

经过几年努力,李耀华有了稳定的客户资源,叔叔准备将工坊交给他。然而,李耀华却做出一个让家人不解的决定——放弃已有的生意,去大城市学习现代工艺。

这决定并非一时冲动。在长期的观察中他发现,经过一代代匠人的传承,鹤庆银器的加工工艺虽然日趋成熟,但整体风格粗犷,尤其是錾刻还不够精美,与现代工艺差距较大。有一次,客户拿来一个刀鞘,上面錾刻的鲜花令李耀华惊叹——花蕊的线条细如发丝,栩栩如生。“以鹤庆银器当时的制作水平,很难錾刻出这么精美的花纹。如果故步自封,生意虽然暂时不愁,但手艺很难提升。”李耀华萌生了走出去看看的念头。2008年,李耀华到上海的一家银饰公司学习首饰制作。

在上海的5年,李耀华不仅开阔了视野,技艺也更上一层楼。“最主要的收获,是学会如何錾刻得更细腻写实。”李耀华介绍,他以往学习制作的银器以大件为主,花纹比较浮夸,现代时尚银饰却强调小而美。比如,在手镯上錾刻一条金鱼,两厘米长的鱼身要把每一片鱼鳞都錾刻清晰,这就对錾刻技艺提出更高的要求。

除了錾刻,让李耀华感触颇深的还有现代工艺的高标准。“以焊接为例,过去我们的标准是肉眼看不到焊接痕迹就行。但在上海,每一件产品都要放到放大镜下检查后才能出厂。”李耀华说。

带艺回乡

技艺精湛、勤奋好学,李耀华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公司打样部的“大师傅”。事业处于上升期时,李耀华却决定返乡创业。

“挑着扁担走四方”曾是鹤庆银匠的真实写照。“鹤庆银匠靠着一把小锤、一盒錾刀背井离乡‘讨生活’。但不管走得多远,心里始终牵挂着家乡,想把在外学到的技艺带回去。”李耀华说。

2014年,鹤庆银器锻制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借着这个契机,鹤庆县大力扶持银器加工产业,打造以新华村为中心的“银匠村”。李耀华抓住机遇,返回鹤庆,在新华村创办工坊。

錾刀是鹤庆银匠的必备工具,不同的錾刀能刻出不同的花纹。在外打拼期间,李耀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亲手制作适合的錾刀,其中最常用的是斜剖錾和龙鳞錾。斜剖錾在錾刻时既可以走直线,又可以走曲线,大大提升了錾刻效率。龙鳞錾的刀头做成鳞片状,能刻出龙鳞、鱼鳞等精美的花纹。

两把錾刀的直径都不超过5毫米,比传统的錾刀小了一半还不止,更适合錾刻精美图案。有同行来店铺打听錾刀的来历,李耀华不藏着掖着,甚至慷慨相赠。如今,这两种錾刀成了新华村许多银匠的必备工具。

如何创新发展鹤庆银器的锻制技艺,是李耀华回乡创业后一直思索的问题。在李耀华的工坊里,记者了解到“镶錾”工艺,可以将金、银、铜3种金属材料在镶嵌的基础上,錾刻出立体花纹。这门工艺是李耀华结合自己擅长的“浮雕錾刻”,在传统“金银错”技艺的基础上开创的。

“‘金银错’是将金银材料镶嵌在器物表面,呈现的是平面图案,镶錾则是在饰品表面开槽后填充进各类金属,再进行錾刻,可以做出更具立体感的浮雕产品。”李耀华向记者展示了一款镶錾着牡丹的银壶,壶身的花瓣做工细腻,立体感强,黄金的花蕊为整个作品画龙点睛。

收徒传艺

“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云岭技能大师……返乡后,李耀华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

“匠人就是前半生学艺,后半生传艺。”李耀华目前最关心的,是培养更多年轻人学习银器制作技艺。

李耀华的錾刻技术在新华村小有名气。在传艺之初,他都要求徒弟先坐两个月“冷板凳”,从画样开始学。

工坊里,一张长桌旁围坐着七八名年轻的学徒,在李耀华的指导下学习画样。“画样是基础,画工好坏直接影响錾刻的效果。”李耀华告诉记者,过去,由于美术功底薄弱,有些银匠画不出满意的图案,只能做代加工。为了让徒弟们有更好的发展,李耀华十分重视美术基本功的训练,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

10多年来,李耀华先后培养出60多名徒弟,有些已经能独当一面。李耀华的工坊也先后成为大理州鹤庆银器锻制技艺传习所和多所高校的实习实训基地。

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非遗?李耀华的答案是:让鹤庆银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产品形式上,李耀华目前更注重开发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如碗、壶、杯子、茶具等。他还将目光放到了新材料的应用上。

今年春季,李耀华接到了一个订单,给200个钛杯錾刻花纹。“目前,以钛为材质的生活类产品逐渐受到市场欢迎。钛具备一定的硬度且不易变形,也让我们的錾刻技艺有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李耀华说。

截至目前,鹤庆县银器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80人,其中国家级2人、省级8人。2022年,“鹤庆银匠”荣获国家级劳务品牌称号,带动全县1500多户居民从事银手工艺品加工,5600多人直接从事银手工艺品加工,间接带动全县从业人员1.2万多人。

“这些年来,鹤庆银器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产品走向全国市场。”李耀华希望,通过一代又一代银匠的努力,将银器加工技艺发扬光大,让鹤庆银器品牌越做越大。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