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河套平原行:见证绿色发展故事

2025-05-20 09:3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平原地处黄河“几字弯”的顶端,山川形胜、土壤肥沃,自古以来有着“黄河明珠”“塞上江南”的美誉,目前正在全面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防沙治沙模范区、现代高效农业集聚区、产业绿色转型先行区、乡村振兴样板区。近期,新华社记者深入河套平原调研,发现了一个个生动的绿色发展故事,深切体验到当地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的担当作为与突出成就。

“塞外明珠”乌梁素海成为百鸟乐园

初夏时节,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乌梁素海碧波荡漾,水鸟欢唱,充满勃勃生机。

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它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内蒙古乌梁素海景色。

眼下,成千上万只水鸟聚集在乌梁素海湖面,时而嬉戏,时而觅食,呈现“飞鸟翔集、千鸣百啭”的景象。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副主任高占飞说,每年开春以后,乌梁素海都会迎来大批候鸟,种类、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包括斑头秋沙鸭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乌梁素海一直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自然“净化区”。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加之工农业排水等因素,乌梁素海湖内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水质一度恶化为劣Ⅴ类。

为从根本上保护修复乌梁素海生态,巴彦淖尔市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生态修复由“单要素”向“多要素”转变,实施一体化、综合化修复治理。

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介绍,在系统化治理下,内蒙古于2018年启动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实施生态补水、点源、面源和内源治理。在乌梁素海流域上游开展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在黄河灌区回收处理城镇污水和工业园区废水,斩断点源污染;全面开展“控化肥、控农药、控用水、控地膜”四大行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生态补水、网格水道疏浚、芦苇加工转化等工程,改善湖区水质,推动内源治理。

包巍说,为解决芦苇自然腐烂后影响水质的内源污染问题,巴彦淖尔市引进年产20万立方米芦苇刨花板生产项目,以乌梁素海湖区丰富的芦苇为原料生产环保无醛芦苇刨花板,每年可消耗8万多吨芦苇,实现乌梁素海区域全部芦苇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进一步发挥芦苇在湖区的“净化器”“挡风墙”作用。

目前,乌梁素海生态环境整体好转,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每年在此迁徙、繁殖的鸟类达260多种,已成为候鸟重要的栖息地。

五原香瓜成“金瓜”

眼下,在地处黄河“几字弯”顶端的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胜丰镇,设施农业园区种植的灯笼红香瓜已陆续上市。最高每斤60元的“身价”,让香瓜成为“金瓜”,带动广大种植户增收致富。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胜丰镇设施农业园区种植灯笼红香瓜。

走进香瓜种植户张美珍家的温室大棚,温暖湿润的空气裹挟着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阳光透过大棚薄膜照射在一人多高的瓜秧上,一个个色泽油亮、青绿饱满的灯笼红香瓜垂挂在叶蔓间,刚刚采摘下来的香瓜整齐摆放在纸箱内。

张美珍一边采摘香瓜一边说:“这些摘下来的香瓜早已被老客户预订,现有的香瓜供不应求。1个大棚占地1亩,种了2500株瓜苗,经过严格筛选,去除裂果等瑕疵品后,能收获1500斤精选香瓜,每斤能卖到30元至60元,年收入能稳定在5万元以上。”

张美珍共有7个温室大棚,采用全年分批种植模式,实现香瓜分批上市。张美珍说:“我们种植设施香瓜,每年在11月份育苗,从次年3月底开始上市,一直能卖到9月份,基本实现均匀生产,可以有效保证香瓜品质和种植效益。”

为种出高品质的香瓜,张美珍和丈夫多次向专家学习香瓜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控方法。张美珍说:“我们从育苗到采摘香瓜,全程都有农技人员指导,帮助我们及时利用绿色防控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提升口感与品质。”

与张美珍一样,香瓜种植户胡三一家过去以种大田为生,每年纯收入三四万元,现在他家种了2亩温室香瓜,每年纯收入总计达10万元以上,香瓜收入占了全家总收入超过七成。他说:“政府不仅给我们新建的高标准温室大棚每亩补贴2万元,还免费安排农技人员指导、推广应用育苗移栽技术,从而实现香瓜种植风险小、收益高。”

五原县灯笼红香瓜的种植历史已有70多年,2014年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位于河套平原的五原县土壤肥沃,黄河水灌溉,加上充足的光照和较大的昼夜温差,造就了灯笼红香瓜皮薄肉厚、香甜多汁的独特口感。

五原县农牧和科技局局长付志强说,为防止香瓜种植业出现“一哄而上,瓜贱伤农”的情况,五原县将香瓜作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设施农产品,推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统一种植模式,统一销售渠道,不断提高香瓜种植效益。

五原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广灯笼红香瓜等特色农产品绿色种植技术。胜丰镇党委书记李怀亮告诉记者,该镇新丰村已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并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备案,为香瓜贴上“绿色身份证”。

胡三说,自己生产的香瓜不仅通过批发商销售,还在线上平台热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严格的品质管控和创新的产业模式,红香瓜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金瓜”。

小瓜子成为大产业

全国每10粒葵花籽中约有4粒产自河套地区。近年来,河套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做大做优葵花产业,形成集研发推广、精深加工、购销出口、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

巴彦淖尔市地处北纬40度农作物“黄金种植带”,水土光热组合优势明显,近年来年均种植葵花400多万亩,占全国食葵种植总面积的一半左右。

内蒙古向日葵协会会长张永平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规模化种植向日葵离不开好的种质资源。从2000年美国食葵杂交种子在巴彦淖尔推广种植,到巴彦淖尔种子企业、科研单位自主选育杂交种,再到现在的高产品种三瑞9号上市,全市向日葵育种实现从品种杂交化、品种品质化到品种健康化的“蜕变”,为小瓜子长成大产业奠定基础。

就在刚刚开春之时,“中国葵花之乡”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许多农户已经开始购买国产食葵种子,确保食葵种植能有好收成。五原县天吉泰镇景阳林村村民刘明旺告诉记者:“今年我打算种230亩葵花,选择的种子还是国产品种,正常情况下,亩均纯收入能达到1800多元。”

记者走访发现,当地葵花种植持续发展,直接带动农产品加工贸易的兴旺。在五原县鸿鼎农贸市场,各家商贸企业正开足马力筛选、加工瓜子,经过去石、分级、色选等多道工序后,一颗颗饱满、鲜亮的瓜子分装入库。

三胖蛋(内蒙古)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加工瓜子。

三瑞农科公司总经理助理段东宏说:“我们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立起稳固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种业研发、收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直接带动1万多户农户增产增收。”

好原料产出好产品。作为本土企业的三胖蛋(内蒙古)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全产业链合作,独创原味瓜子炒制工艺,经过筛选、炒制、AI智能色选等219道工序,加工出一颗颗饱满圆润、色泽鲜亮的原味瓜子。

经过多年发展,这家公司已成为瓜子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主营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加工,围绕瓜子打造出“上游种业端—中游加工生产端—品牌终端”的全产业链模式,全年产能5.5万吨,产值可达30亿元。该公司董事长徐建兴说:“三胖蛋已拥有343件知识产权,近200个新品种培育,获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服务型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据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局长孙立新介绍,全市向日葵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2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自治区级35家。全市拥有“河套向日葵”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个、“五原向日葵”“巴彦淖尔向日葵”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依托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集群,把外贸转型升级作为推动葵花籽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不断加强葵花籽出口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工作。全市有葵花籽精选、籽仁加工外贸企业190多家,年出口额42亿元。葵花籽、籽仁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今,河套葵花籽从普通生长的小众作物成为享誉全国的“网红零食”,收获“小瓜子撬动大产业”的亮眼成绩。

一个现代化油田基地在崛起

在蔚蓝的天空下,一座座钻井架耸立在田野中,一列列油罐车行驶在铁路上,一吨吨原油“踏”上西油东送之旅。

内蒙古河套地区持续开展油气勘探工作,打破石油勘探困境,实现原油年产量从0到137万吨的跨越,为推动内蒙古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沿着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境内的242国道一路向前,可以看到巴彦油田原油钻井平台分布在公路两侧,50米高的钻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伴随着机器轰鸣声,钻头缓缓向大地深处挺进。

巴彦油田钻井正在生产原油。

在兴华211X井钻井平台,钻井队队长郭大刚指挥工友们把一根根套管对扣、上紧、下入。郭大刚说:“我们实行全年、全天候工作制,班组成员轮流值守,1天最多要下入400多根钻具、套管,每根长度10米左右,总长度达到4000多米。每一根套管下井都得精心安排,减少套管下入遇阻、漏失风险,确保早日获得高产工业油流。”

巴彦油田地处河套盆地,2018年钻探出第一口高产工业油流井,随着原油勘探、开采、处理、运输工作能力不断提升,现在已建成内蒙古西部首个年产百万吨油田。

巴彦油田共有生产井300多口,日产原油超4000吨,每天都有大量原油通过地下管道、汽车被运送到临河联合站进行过磅、脱水、化验等处理。联合站站长姜新红说:“我们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处理,确保发送到转运站的每吨原油都是达标的。”

走进巴彦油田临河联合站中控室,巨大电子屏上显示着实时数据,员工轻点鼠标就能远程精准调控数十公里外油井生产参数。“全站400多台智能仪表与自控装置构建起智能系统,油压、温度、流量等数据每5秒刷新1次,异常情况会自动预警。以往跑现场至少需要半天时间,现在动动手指就能搞定。”姜新红说。

每天凌晨2点,一列油罐火车驶入巴彦油田原油转运站后,工作人员在7米高的火车栈桥上开始加装原油。随着原油匀速注入油罐,他们在各个油罐之间来回走动,通过监视器轮流查看各个油罐内的原油高度。

“原油运输火车要给旅客列车让路,我们只能在后半夜装油,赶在早上运走原油。我们用6个小时装满50多节原油罐车,每个人需要在1.5公里长的栈桥上来回走10多公里。”转运站值班班长王晓腾说。

从2023年12月起,巴彦油田原油转运站原油销售结束了汽车长途运输的历史,全部实现铁路外运。转运站使用智能系统进行原油装车作业,进一步提高原油发运能力和周转效率,7小时可以装原油2700多吨,单月最高运输量突破12.6万吨。2024年,原油转运站累计发运油罐火车500多列,运送原油130多万吨。

记者走访发现,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连续部署10多口超6000米探井,单井单层试油最高日产超过1000立方米。河套地区已投运联合站、转运站、集输管线、电力线路、输油管线、铁路专用线,进一步提升油气处理、运输能力和效率。

目前,河套地区因地制宜利用注气、注水技术开发原油,实现浅、中、深层油气资源高效联动开发,同步推进地质勘探、钻井、采油、地面工程,一座崭新的数智低碳油田正悄然崛起。

千年灌区的新贡献

作为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内蒙古河套灌区加快发展现代高效节水农业,通过建设节水工程、严控用水总量等举措解决大水漫灌问题,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方面做出新贡献。

内蒙古河套灌区。近年来,河套灌区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为灌区引水、供水、排水等用水一体化调度插上“智慧化"翅膀。本组图均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李云平 摄

4月7日上午10时,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北总干渠开闸放水,标志着河套灌区2025年春夏灌溉工作全面展开。与此同时,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超大电子屏幕墙实时监测水利工程运行情况以及灌溉渠道水位流量等数据,实现水利监管数字化。

近年来,河套灌区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已建成2141处水位、闸位、视频监控、渠道流量在线采集系统,为灌区引水、供水、排水等用水一体化调度插上“智慧化”翅膀。

随着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工作的开展,巴彦淖尔市逐步实现从过去的大水漫灌转变到现在的节水灌溉。“2024年,我们对河套灌区326公里骨干渠道进行衬砌,骨干渠道衬砌率提高到55%以上,累计改善灌溉面积超4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22年的0.478提高到目前的0.530,实现连续两年节水1亿立方米以上。”巴彦淖尔市水利局局长王瑞强说。

随着现代化灌区建设的推进,巴彦淖尔市深入开展农业节水增效行动,锚定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精准计量等核心目标展开攻坚,综合实施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措施,拧紧节水“水龙头”,做活“水文章”。

记者在杭锦后旗陕坝镇帐房村采访时发现,5000亩小麦种植示范园区统一采用滴灌种植模式,分层施肥、精量播种、滴灌毛管铺设等工序一次性完成。园区负责人刘伟说:“滴灌可将水肥一体精准灌溉到小麦根部,达到节水、水肥高效利用的目的。滴灌小麦在生长期内亩均用水320立方米,较传统漫灌亩均节水约300立方米。”

据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局长孙立新介绍,河套灌区正从“大水漫灌”向“量水而行”转变,高效节水农业促进粮食丰产丰收。2024年,巴彦淖尔市粮食总产量达58.7亿斤,其中玉米、小麦、向日葵、马铃薯均创自治区最高单产纪录。

河套灌区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盐碱地综合利用、高效节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结合,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见效,形成“高标准农田+N”整合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大变革。

记者在临河区白脑包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看到,主干道两侧分布着集中连片的耕地,灌渠、排水沟、防护林配套齐全。白脑包镇党委书记李强说:“我们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分散种植的碎片化耕地改造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碱能降’的高标准农田,亩均增产粮食10%以上。”

2019年至2024年,巴彦淖尔市累计建设395.22万亩高标准农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升。今年,巴彦淖尔市计划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60万亩,实现农业新增节水能力0.8亿立方米以上。(记者刘伟 李云平)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