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江汉北顾处 一陂纳古今——“武汉城市之根”黄陂走笔

2025-05-19 09:3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长江与其最长支流汉水在中部交汇,冲积润泽出广袤的江汉平原,平原东北缘,大别山余脉在此陡然收束,化作一片低山丘陵;自北向南,长江支流滠水河贯穿全境,串联起木兰山、云雾山、清凉寨等数十座翠峰——这里,便是武汉市黄陂区。

这片山水相依之地,商周盘龙城在此筑起“武汉城市之根”,明末形成的“九佬十八匠”传统,孕育出“无陂不成镇”的传奇。《木兰辞》千古传诵,让黄陂作为“木兰故里”成为中华巾帼精神的重要承载地;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在此开创的“程朱理学”,又让黄陂成为儒家文化南传的关键驿站。

源自大别山的涓涓溪流汇聚成河,催开木兰山满目葱郁,吞吐木兰湖万千气象,润泽木兰云雾山杜鹃花海,铺展清凉寨、锦里沟诗意画卷;约二十公里外,临空产业园正起降国内、国际货运航班。这种“山水塑形、文化铸魂、产业赋能”的发展路径所绘就的,或许正是武汉这座超大城市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陂答卷”。

这是航拍武汉市黄陂区一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龚联康 摄

既有千年文脉,又有英雄传奇

在武汉,人们常说,“一部武汉史,半部黄陂书”。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令人不禁想一探究竟。

从武汉主城区驾车北行,过三环线,沿盘龙大道驰行不久,便可看到一片公园绿地,路旁横卧一段赭黄色仿古墙,醒目书写着:“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进入遗址公园,不远处一座土黄色的古朴建筑,就是公园核心区——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叩开分隔古今的馆门,门内是数千年历史纵深,门外是市井与浪漫并存的都市繁华。

盘龙城遗址发现于1954年,遗址内涵丰富,有宫城遗址、贵族墓群和手工作坊遗址等,出土大玉戈、青铜大圆鼎、青铜钺、绿松石镶金片饰件等3000余件精美文物……置身其中,仿佛触摸到数千年前的华夏文明。

馆内工作人员介绍,盘龙城遗址距今有3500年历史,将武汉建城史向前推进了1500年,是目前已知长江流域等级最高、规模最大、遗迹最丰富的夏代和商代早期遗址,是夏商王朝设立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是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中心,也是长江、黄河同属华夏文明发祥地的重要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被专家誉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黄陂还是“程朱理学”孕育地,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颐、程颢出生在黄陂。成语“云淡风轻”,出自程颢《春日偶成》诗中名句“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黄陂城关前川街亦由此得名。著名的“鲁台望道”典故,就是二程在黄陂鲁台山遥望孔子故里发奋学习儒学的故事。

二程在儒学思想基础上开创理学,其学说中有不少内容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比如倡导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遇事不走极端,理性看待与处理问题;提倡正确义利观,教导人们不能见利忘义等,黄陂因此被誉为“理学之源”“武汉最讲‘理’的地方”,也为黄陂留下尊师重教、重视家风、重诺守信的宝贵精神财富,成就了黄陂“孝信之城”的美誉。

黄陂不仅有厚重的人文历史,更有英雄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陂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变幻。

黄陂是传说中的“木兰故里”,拥有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将军祠等一大批与木兰有关的遗迹和景区。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游览黄陂木兰山和将军祠后,曾感慨作《题木兰庙》一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唐宋以后的多部方志、地理名著也能找到木兰属黄陂的记载。

游客在黄陂木兰草原休闲游玩。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程敏 摄

在今天,木兰文化已成为黄陂重要文化标识,与盘龙城文化、二程文化并称黄陂三大文化名片。

武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兰传说传承人叶蔚璋介绍,木兰传说流传千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民俗研究价值。从古至今,以木兰传说为内容的诗歌、戏曲、歌剧、影视剧、绘画、邮票、刺绣等不同门类艺术创作不断,让木兰文化在海内外都产生较大影响。

抗美援朝时期,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慷慨义演,一曲《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唱段广为传唱,以实际行动支援志愿军保家卫国,唱响了那个年代的“英雄赞歌”。1998年,美国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问世,2020年,美国制作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上演,在全球掀起一波又一波“花木兰热”。真人版电影拍摄前,剧组人员特地来到黄陂参观木兰文化博物馆,并请叶蔚璋为他们讲解“木兰传说”。

近年来,黄陂《木兰传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创民族舞剧《花木兰》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并曾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在美国进行过多场巡演。

如今,花木兰忠孝节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深植于黄陂人的精神血脉。

在革命战争年代,黄陂人书写的“儿女英雄传”同样波澜壮阔。黄陂革命先烈潘忠汝、吴光浩领导的黄麻起义,揭开了鄂豫皖武装斗争的序幕,在木兰山创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起到了先导作用。新四军第五师机关常驻黄陂蔡店姚家山,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姚家山村成为“武汉抗战第一村”。

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

黄陂得名,与地理空间直接相关。

处在稠密的江汉水网与大别山余脉之间,由无数涓涓细流汇聚成的滠水,犹如一株虬枝漫展的粗大根系,不断开枝散叶,形成西北低山区、东北丘陵区、中部岗状平原区和南部滨湖平原区4级阶梯的独特地势,构成了黄陂山川起伏、河湖纵横的特有城市肌理。

黄陂名字的由来,与“水”相关。“陂”的字义为“池塘”“湖泊”,得名于区境内的武湖。武湖又名北湖、黄汉湖,南通长江,北连滠水,烟波浩渺,是历史上演练水军的理想之所。著名的“武湖烟涨”,被称为黄陂十景之一,描绘的是武湖水汽升腾、浓雾缭绕的奇特自然景观。

黄陂之“黄”,较主流说法一是春秋时期,黄陂、黄冈、黄梅等地同属黄国,与春申君黄歇相关,因此地名里都有个“黄”字;二是《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七记载,三国时刘表为荆州刺史,为拒敌入侵,派大将黄祖于此筑城镇守,因名黄城镇,黄陂之“黄”得名于“黄城”。

黄陂山水相连,拥有武汉市最高的山——双峰尖、最大的森林公园——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最洁净的湖——木兰湖(常年保持Ⅱ类水质)。森林覆盖率约占武汉一半,水域湿地约占武汉六分之一,空气中富足的负氧离子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武汉之肺”。

近年来,黄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了以稻香、花香、茶香、果香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全力打造武汉超大城市近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样板,农业总产值达260亿元,约占武汉市的1/3,先后获批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传说中的花木兰出生地木兰山,建成国家地质公园,被誉为“西陵胜景”;花木兰外婆家木兰天池,建成武汉首个森林峡谷景区,被誉为“湖北九寨沟”;花木兰饮马习武地木兰草原,建成华中唯一草原风情景区,被誉为“江南塞外”;花木兰归隐地木兰云雾山,建成全市最大杜鹃花观赏景区,被誉为“华夏杜鹃奇观”。4个景区联合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据介绍,黄陂全域23个景区共创“木兰游”品牌,3A级以上景区18个,数量位于全国县市区前列,年接待游客量3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70亿元,全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10万人,带动36万人吃上“旅游饭”,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区;先后成功举办木兰草原国际风筝邀请赛、木兰空港半程马拉松等系列品牌活动,“木兰游”特色不断彰显,成为武汉周末游、中部地区假日游热选地。

木兰花乡景区沉浸式夜游表演吸引众多游客。黄陂融媒 供图

夜幕初降,走进木兰花乡景区升级打造的木兰不夜城,但见彩灯万盏,火树银花,犹如置身繁华闹市。15大主题舞台、30多场精彩演绎,融入长街古巷,展现木兰从军风采,游客穿梭其中,流连忘返,最高单日游客量近5万人次,成为武汉夜游新地标。

木兰花乡景区董事长葛天才告诉记者:“木兰不夜城,是以沉浸式夜游和木兰文化实景演出为特色的旅游景区。相比日间项目,不夜城的夜演、夜娱等业态极大丰富了游玩体验,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延长,人均消费从40多元增长到120多元,并顺势带动民宿酒店订单的增长。”

木兰花乡景区所在的杜堂村也由十年前的“空心村”蝶变“网红村”,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和美乡村试点,入选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葛天才说:“景区开园以来,带动就业3000余人,村民户均增收8万元,村集体年收入达30万元以上。”

一座座沙色帆布尖顶帐篷错落有致分布,周围环绕着砂岩石山和热带沙生植物,充满原始与自然的气息……离杜堂村40多公里的聂家岗村木兰草原景区,是华中地区唯一以草原风情为主题的5A级景区,日接待能力达到5万人次,年接待量超过260万人次。2024年3月推出“伊尔那非伽野奢沙漠酒店”,让游客不出国门便可体验异域风情。

木兰草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聂权说,木兰草原不断创新运营理念,推动景区由观光游向度假游转变,先后推出巫傩部落、松鼠王国等各具特色的高端精品民宿,民宿单日房价从2000元至6000元不等。

近年来,黄陂区大力发展民宿经济,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建成精品民宿2000家,形成环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川的民宿集群,木兰·斜阳耒筑获评全国甲级旅游民宿,木兰樾和林泉蝉联全国民宿最高奖黑松露奖,个个世界·冒险岛斩获全球设计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奖项——伦敦设计奖金奖。

与此同时,黄陂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升级,打造集农产品冷链、仓储、加工、流通等于一体的武汉首个现代农产品加工园。5平方公里园区布局美食文化小镇、中央大厨房、农业种植体验、绿色食品加工、智慧仓储物流5大板块,目前,广东恒兴、浙江五芳斋等71家现代农业及食品领域领军企业已签约入驻;两大冷链物流龙头企业项目,中交冷链智慧产业园已开仓运营、香港玉湖冷链将于今年全面投入运营。

既有开放搞活,又有时尚消费

黄陂人骨子里传统又进取,既能守护一方山水,创造田园牧歌般的农耕文明,也能用脚步拓印世界各个角落。

历史上,身怀一技之长的黄陂“九佬十八匠”(古代对各类民间工匠的统称)勇闯天涯,凭一门手艺打拼生活,最终在世界各地建基立业、落地生根。在今天,“黄陂老乡”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3个100万”独特现象,即在黄陂区内、全国各地、海外各有100万黄陂(籍)人,造就“无陂不成镇”的传奇,黄陂也因此成为湖北第一台乡、第二侨乡。身处内陆的黄陂人,开拓进取精神不逊于沿海,黄陂又被称为“武汉的温州”。

今天,黄陂对外开放的优势更加突出。从区位看,黄陂被称为“中部虹桥”。

这里有中部最大、唯一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国际门户机场——天河国际机场。2024年,天河机场迈进“三航站楼+三跑道”时代,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3000万人次的机场,预计2025年旅客吞吐量将突破6300万人次。

高铁与航空无缝衔接,汉十高铁开进天河机场,规划建设的沿江高铁,将新建武汉天河站,建成后将进一步强化空铁联运“一站式”值机、“零距离换乘”,天河机场的空铁双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彰显。

这里有武汉铁路枢纽的“心脏”,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武汉北站,从武汉发出的中欧班列、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都在这里编组;毗邻全国最大的内河港——阳逻港,拥有全市唯一一条铁水联运铁路专线——江北铁路专线。

空、铁、港多式联运带来的枢纽优势,让黄陂拥有了开放“通”全球、助力武汉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的强大底气。

除了交通便利,黄陂还是武汉对外开放的“新沿海”。这里有全国第二大的综合商贸市场——汉口北,建成酒店用品等30大专业市场,塑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2022年,汉口北市场综合交易额超2000亿元,实现线上、线下“双千亿”,被称为“内陆的义乌”。

装配快递盒的无人机在汉口北低空港无人机停机坪起飞。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武汉(汉口北)商品交易会(简称“汉交会”)成为重要的对外开放窗口和贸易平台。汉交会自2010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5届,参展商品从最初以鞋业、皮具箱包、小商品等传统产品为主导,到今天智能制造、AI量体裁衣技术、无人机物流、人形机器人等最前沿的高科技产品和创新应用场景交相辉映,汉交会实现了质的飞跃。

依托武汉开放平台体系和全球通达的开放通道,汉交会构建了涵盖汽车、医疗、光电子信息、服装等多个领域的大型供应链平台。其中,“华纺链”“卓鲜链”“辣交所”等平台与全球225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贸易往来,吸引了31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真正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2024年,“华纺链”上线企业超万家,累计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南有广交会、北有汉交会”的格局稳步形成。

随着开放格局不断扩大,黄陂加快构建武汉消费新中心,渐成武汉新的时尚消费打卡地。

仲春时节,漫步黄陂汉口北鲜花小镇,俨然走进了花光绚烂的百花园。在一家名为迎霄佳业的鲜花品牌连锁店,飘飘似仙蝴蝶兰,珍稀花色玫瑰,各色品种多肉,姹紫嫣红,花香袭人。副店长吴慧介绍,门店有来自16个国家的近百种鲜花品类,高峰期一天的销售额接近40万元。

市民程女士专程开车从武昌来鲜花小镇买花。她说,汉口北现在很适合周末打卡,她和家人经常过来玩,买鲜花、吃海鲜、喝咖啡、逛宠物店。

汉口北集团副总裁游坤介绍,由于整合优化了供应链,借助武汉天河机场冷链物流,汉口北从源头基地直采鲜花,实现从农场到卖场高效运输,保证花卉品质新鲜,售价比市场价普遍低20%至50%。

在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味的汉口北咖啡街,一架无人机腾跃而起,将唐吉诃德咖啡馆的两杯拿铁咖啡送往数公里外的汉口北渔人码头。

唐吉诃德创始人高峰见证了咖啡街的成长。如今的汉口北咖啡街,聚集了唐吉诃德、蓝山咖啡、佰咖汇、楚茶、冠典、大拇指、八仟香、金捷成等30余家咖啡茶饮供应链企业。在这里,来自埃塞俄比亚、巴西、印尼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咖啡豆应有尽有,各种咖啡器具琳琅满目,已成为华中咖啡供应链生态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鲜花小镇、咖啡街、渔人码头海鲜城等,共同构成了汉口北现代时尚生活符号,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消费打卡。”游坤说。

2024年,华中最大的室内滑雪场——甘露山国际滑雪场在黄陂盛大开业,成为全国冰雪旅游又一条精品线路,成功举办全国滑雪公开赛,不仅让黄陂再添文旅新地标,也为黄陂现代时尚生活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既有智能制造,又有创新创造

走进位于黄陂区的攀升科技园国际星闪联盟武汉创新实验室,星闪路由器、星闪鼠标、星闪摄像头等各类产品设计高端前卫,科技感扑面而来。

“星闪是新一代近距离无线连接技术,传输速度和抗干扰性远超蓝牙和Wi-Fi。”攀升科技董事长陈孝军介绍,攀升科技实现柔性化生产,让生产线上每台电脑都不一样,顾客在网上下单,基本实现24小时内发货,完全满足用户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近年来,黄陂区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大突破”行动,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全区“九大产业链”之一,不断做大做强以攀升科技为龙头,木兰智汇谷、木兰智创谷为支撑的全省首个信创产业园,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近3年每年净增百家,正加快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阵地。

作为深耕黄陂12年的科创企业,攀升科技落户黄陂以来,高性能定制电脑连续9年全球销量第一。目前,企业拥有270多项国家专利技术,成为湖北唯一入围“国家信创产品目录”的企业,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称号。目前推出的行业突破性产品——攀升DeepSeek AI-PC主机,无需联网,即可与AI助手对话,目前该主机已售出上百台。

在比亚迪华中最大刀片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2023年一期4条生产线全部投产,产值30多亿元”。比亚迪武汉弗迪电池有限公司园区总经理殷珏琳说,比亚迪刀片电池蕴藏多项核心技术,拥有600多项专利。

如今,以比亚迪武汉弗迪电池有限公司为龙头,华数锦明、惠强工业园等为支撑的新能源制造基地已在黄陂发展壮大。其中,工业机器人研发和系统集成制造商华数锦明2023年单月最高订单超5亿元,11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

2024年4月,投资百亿元的新隆泰工业母机产业基地在黄陂开工,建设工业母机装备研发、展示、交易、制造中心,打造国家工业母机装备集采基地。目前,黄陂区已与德国惠乐喜乐、德国恒轮、苏州德扬数控等50余家国内外工业母机行业龙头企业交流合作意向。

在位于黄陂前川的武汉中车长客轨道车辆有限公司装配车间,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地铁列车装配生产。

中车长客华中区域总经理、武汉中车长客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娄玉飞介绍,该批装配地铁车辆是武汉市第二条全自动驾驶智慧列车——轨道交通12号线。目前,首列车已进入调试阶段。

在黄陂临空产业园,周大福、爱帝针纺等一批头部企业纷纷落户。“周大福70%黄金珠宝产自黄陂。”周大福珠宝文化产业园行政部副经理张圆介绍,目前产业园二期全面启动,将建设全球最大时尚珠宝生产基地,预计2025年产值可达200亿元,带动数千人在产业园就业。

黄陂区委书记何建文介绍,近年来,黄陂深入推进“工业大翻身”“投资大跨越”行动,加快从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新型城区转变。当前,黄陂正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推动现代产业聚链成群。以中车长客、程力重工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周大福珠宝、爱帝针纺为代表的珠宝时尚产业,以比亚迪、惠强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翰宇药业、英纽林生物科技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攀升科技、长江光电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等五大先进制造业板块不断发展壮大,撑起黄陂高质量发展的骨架,推动黄陂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

既有文化传承,又有文明回响

“我搞建筑赚了钱,但乡亲们还在受穷,我心里不安。”返乡能人葛天才10年耕耘,将家乡杜堂村打造成木兰花乡景区,让大批村民脱贫致富。富裕了的村民“吃水不忘挖井人”,反过来帮助其他困难人群。

“这就是一种精神传承。”葛天才说,未来还要和周边村落融合发展,打造一个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区。

“新年不欠旧年薪,今生不欠来生债。”为遵守承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接力送薪,雪夜里的身影让人潸然泪下,“信义兄弟”的诚信感动中国。

“要把诚信做人、忠厚传家的信念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全国道德模范、信义兄弟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东林说。他发起成立“信义兄弟基金会”,打造了近20个公益活动品牌,捐赠超1600万元。

“作为儿子,救自己的父亲,天经地义。”为拯救重度烧伤的父亲,刘培和刘洋这对“孝义兄弟”不顾生命危险,争相割皮救父,被誉为“中国好兄弟”。

为将孝义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哥哥刘培创办孝义兄弟社工服务中心;弟弟刘洋也牵头组建了“刘洋爱心社”,服务在铁路一线。

一花引来百花开。黄陂还走出了老有所为、坚持不懈捐资助学的魏淑康,敬业奉献的“江城最美女法医”王敏江,从不让别人吃亏的“还债女愚公”龚翠先,带动乡邻增收致富的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刘翠娥,坚持家访30余载、用一次次面对面交流护航乡村孩子健康成长的武汉楷模郑铭……

近年来,黄陂以优秀传统文化作“沃土”,大力倡导“诚信、孝悌、热情、友善”的乡风民风,持续擦亮“道德高地”金字招牌,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道德模范、文明市民、身边好人,形成独特的“道德群星”现象。他们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黄陂享有“楚剧之乡”“泥塑之乡”“武术之乡”的美誉,流行于武汉、孝感、黄冈一带的湖北大鼓在湖北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黄陂充分利用民间艺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健康的乡风民风。黄陂区文化馆馆长徐晓青介绍,文化馆利用自身场地开办“周末大讲堂”,由副馆长、湖北大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健领衔,带领文化站工作人员每周定期为群众演出,宣传党的政策、廉洁文化、移风易俗等,深受群众喜爱。

“你离百姓有多近,百姓对你有多亲。”吴健深有感触地表示,人民群众喜欢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他在抖音上表演湖北大鼓,粉丝众多,已成流量“网红”。

黄陂区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黄陂区依托“文明实践行”搭建示范实践活动平台,“流动式”为全区群众提供理论宣讲、文化文艺、便民服务、科技科普等文明实践活动,形成“文明实践搭台、各方都来唱戏”局面,不断延伸文明实践的触角。

一城好人卷起一城文明风。如今,每4个黄陂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近千支志愿服务队遍布黄陂大街小巷,30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便民、利民、惠民。

万千志愿微光,汇聚成星辰大海,点亮这座城市,成为黄陂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也深刻影响着黄陂的经济发展。

今日之黄陂,正加速从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新型城区转变,奋力推进现代化强区建设,努力在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中争当新承载、强支撑、排头兵。(惠小勇 胡诚 梁建强 参与采写:张潘 刘桔 汤冬旸)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