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65万元的大豆播种机,好在哪?(三夏进行时)

2025-05-19 09: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株距9厘米,根瘤菌剂流量每秒0.8毫升。”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的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七管理区,54岁的种豆“老把式”李海龙在智能播种机驾驶室里的触控屏上输入指令,一粒粒种子被压缩空气“吹”入3厘米深的湿润土壤。

“这是气吹技术,不伤种,播种深度保持一致,出苗更整齐。”李海龙说。

“去年买机器花了65万元,着实不便宜!”李海龙带记者来到智能播种机的一侧,“奥秘就在这里,机器上的独立喷嘴能够在播种时为每一粒种子同步喷洒根瘤菌剂!”

根瘤菌剂是什么,好在哪儿?种大豆,只用化肥不行吗?

“先前只用化肥的时候,一垧地(约15亩)要撒100斤磷酸二铵、100斤钾肥和50斤尿素,成本近500元,产量却卡在5400斤难突破。”李海龙回忆,施完肥还怕雨水大,化肥溶解加速,大豆吸收过量氮肥容易“疯长”倒伏,“秆子比人都高,豆荚却没几个”。

大量使用化肥还带来后遗症,“追肥后土地板结得像炕席,不透气,影响产量。”

在双鸭山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韩劲涛展示了两组大豆根系标本:施用化肥的根须短而稀,接种根瘤菌的则密布蚕豆大小的瘤状物。

“这些‘小疙瘩’就是大豆的‘氮肥厂’。”韩劲涛解释,“根瘤菌与大豆根部共生形成根瘤,吸收空气中的氮气进行生物固氮,满足大豆需氮量的50%—75%,配合少量化肥,能够让产量提升10%以上,进而提高总出油量。”不仅如此,后茬种植的玉米还能“捡漏”大豆根部残留的养分,提升产量。

“现在每垧地只要150毫升根瘤菌剂和一些补充的复合肥,成本更低,收成更好!”李海龙介绍。

“根瘤菌剂虽然好,但以前给豆种拌菌剂,比打铁还费劲!”李海龙说,用传统播种机,大豆种子要“穿两层衣”:先包防虫种衣剂,晾干后再拌根瘤菌剂。豆种摊在四方形的苫布上,要4个壮劳力对角扯布反复翻折,“菌剂黏得像浆糊,拌快了结坨,拌慢了误农时,一垧地折腾一天才完活”。

“有了新机器,终于不用拌种了。”李海龙说,智能播种机将根瘤菌剂与种子同步施进土里,再也不需要拌种了,“我们管它叫‘一口闷’,省时又省钱!”韩劲涛也表示,智能播种机将种子播种于3厘米深的土层中,避光保湿提高根瘤菌活性,从而提升固氮效率。

可购买机器花65万元,能回本吗?“国家补贴2万元,厂家包培训,虽然贵了点,但咱也想试试!”李海龙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得益于北斗导航等技术,株距确定好后,下种均匀精准。“过去一垧地用180斤种子,现在140斤就够,苗齐苗壮,还能早出两三天!”老李算了起来:比传统播种机节省40斤种子,就是240元;产量从每垧5400斤提升至8100斤,去年每斤卖了2.03元,这又多赚5400多元。

除此之外,传统播种机需要4人操作,一天只能播5垧地;如今两人一机,日播20垧,不用到处找人干活了。去年,老李的播种机干了350垧地,不仅在自家的田里干,还帮助其他农户,净赚5.4万元。“加上播种玉米的收入,一年盈利12万元,五六年就能回本。”

成本账背后还有生态账。对比2012年全部用化肥种植,如今每垧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3%。“现在土透气了,蚯蚓都多了!”老李抓起把黑土搓散,细碎土粒从指缝簌簌滑落。

智能播种机的“聪明”还体现在哪儿?掀开机盖,农机企业技术负责人申鹏说:“流量控制器确保每粒种子‘吃’到菌剂,北斗导航防重播漏播,误差率不到2%。”而且传统农机靠齿轮调播量,农户得趴车底折腾一会,整得灰头土脸,现在只需在新机器的屏幕上输入参数即可。不过,申鹏也坦言,现在菌剂仅能浅施3厘米,要继续攻关深施5厘米以上的技术,更好保护菌群。

“接下来还得培育耐逆性菌种,配套保险政策。”韩劲涛说,极端干旱或涝灾时,菌群活性也会下降,“但这第一步,咱迈稳了!”

【编辑点评】先前种大豆用化肥,成本高,产量也遇瓶颈;根瘤菌剂虽好,但拌菌剂费时费力也费钱。智能播种机的应用,将局面盘活,让成本和生态两本账都能合得上。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李海龙家的大豆单产提升五成,靠的是气吹播种、精准用种的协同发力,离不开农业科技力量的持续攻关。随着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的稳步推进,将有更多技术先进、操作智能的农机驶向广袤黑土地,夯实大国粮仓的产能根基。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