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擂茶“尝”出乡村善治新路

2025-05-16 08:5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将一把茶叶、一把生芝麻研磨成膏液,加入沸水冲泡,再撒上一把炒米,一碗热气腾腾的擂茶便制作完成。作为广东深汕地区的传统食俗,擂茶是家家户户日常必备的饮品。记者近期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采访发现,过去,擂茶更多是出现在家庭聚会或邻里往来中,而现在,它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基层治理的创新平台。
  深汕特别合作区起源于2008年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2018年正式进入深圳全面主导建设管理的新阶段,是深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向东辐射的战略节点,辖区管理人口13.63万人。
  “近年来,伴随着合作区大开发大建设,机制体制不断调整改革,辖区内住户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征,同时衍生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凸显,使得基层治理与群众服务面临诸多挑战。”深汕特别合作区组织人事局副局长王映彬说,2023年以来,当地组织部门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式,将本地民俗文化和基层治理有效结合,探索出“擂茶会”工作法,找到凝聚村民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街道洛坑村,这里住着上千村民,村民以养虾蟹、种植红薯为生。过去数十年间,由于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党支部软弱涣散,加上宗族派系、村民尚武等因素,矛盾错综复杂。“就连喜欢跳广场舞的60多名妇女也因各种矛盾被迫分成了好几支跳舞队。”洛坑村支书叶伟华说。
  村民之间的大事小事,只有摆在桌面上“谈一谈、议一议”,有商有量才能解决。过去,洛坑村的干部“无事不登三宝殿”,与群众的距离较为疏远。去年以来,叶伟华在洛坑村组织发起多个不同主题的“擂茶会”,邀请村民们一块品茶、一起聊天,变会议室里的“正襟危坐”为阳光下的“欢声笑语”,开“心”窗说亮话,让一件件矛盾纠纷亮在桌面上,化解于轻松的氛围中。
  把村里的妇女撮合到一块跳舞,是两届村干部都没有办成的事情。如今,叶伟华通过一碗碗“擂茶”的劝解,最终说服她们合成了一支队伍。2025年春节期间,洛坑村以“擂茶会”的名义邀请全体村民举办了首届乡村春晚。数十张方凳,几十钵擂茶,众人围桌而坐,一边品尝香醇的擂茶,一边话乡村发展、解矛盾纠纷、聊民生实事……
  不同于洛坑村的“乱”,地处深山老林的明溪村因为穷,村民们纷纷外迁,一度连村名都不愿提及。“村里最多时800余人,搬走后只剩下不到200人。”50岁的村主任张永平说。
  当“擂茶会”走进这个山村,村民们不再只是单纯地喝茶聊天,而是从家长里短聊到村里发展难题、政策困惑。从申请修建乡村公路到美化村容村貌,从邀请专家为村民讲技术、教方法到借助大湾区发展的东风拓展旅游业,明溪村党群、干群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进了共识、凝聚了合力。
  “去年端午节期间,镇上组织的13个行政村龙舟赛中,我们村龙舟队夺得了第一名。”张永平说,看似一场微不足道的乡镇比赛,但村里从来没有拧成这股高涨的精气神。
  通过创新探索“擂茶会”乡村善治模式,深汕特别合作区红罗村、百安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赤石镇和田寮村、红泉村等1镇11村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南香村等4个村获评“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我们创新推出的‘擂茶会’,不仅是民俗文化的传承,更是基层治理的实践。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搭建起党群、干群有效沟通的桥梁,改变村干部‘无事不登门’的工作方式,让基层治理更有抓手、更有温度、更具实效。”深汕特别合作区组织人事局局长彭戈说。 (本报记者周科)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