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驱走愚昧落后贫穷这些“鬼”(上)——四川昭觉脱贫攻坚口述

2025-05-16 08:58

来源:学习时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口述人:子克拉格,彝族,1964年出生,四川金阳人。2012年4月至2017年2月,任昭觉县委书记。2017年2月,任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昭觉县委书记。现任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

访谈组:黄珊 李志明 毕林丰 吴忧 刘青

日期:2024年10月22——23日、2024年12月23日

地点: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南校区474办公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校区新教学楼409办公室

寒凉多山的“独立王国”

在脱贫攻坚之前,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共17个县市,深度贫困的就有11个,其中最贫困的是昭觉、布拖、金阳、美姑,这4个县都在大凉山深处,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是“老牌国贫县”。我是金阳县人,在这4个“老牌国贫县”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2012年的时候,我到昭觉担任县委书记,干了10年,直到昭觉县摘掉贫困县帽子,我才调离。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彝族干部,我对我的民族、我的家人亲友的贫困生活体会很深。

我们凉山的贫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就是自然地理原因,“群峰嵯峨,四时多寒”是古代文人对大凉山的描述。其实,从“凉山”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又寒凉,又多山。大小凉山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四面都是大江大河、高山峡谷。这样的地形,把凉山困在里面,千百年来几乎与世隔绝。很多彝族百姓为了躲避战乱,从云南、贵州迁移过来。于是,这个地方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跟外界没有了交流学习。从西昌到大凉山,海拔从一千多米逐渐爬升到三千多米,通过植被的变化,你们就能看出凉山的气候落差:同样的松树在西昌还是参天大树,到海拔两千米就差不多变成了灌木,再上到山顶,常年低温,长成了盘地松。

凉山的贫困也有很深的历史原因。在元朝之前,各方势力在这里拉锯争夺,长期战乱。在唐朝时,它一会儿属于大唐,一会儿属于南诏。元朝在这里设置了土司,依靠彝族贵族进行统治。明朝中期以后,朝廷开始实行“改土归流”,取缔土司,任命流官来治理,这本身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事情,但“改土归流”在凉山并不成功。

彝族内部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大大小小的土司就有几十个。随着“改土归流”,土司阶层衰退,彝族内部的另一个贵族阶层黑彝崛起,土司被推翻,或者被赶到凉山边缘地带。彝族社会家支林立,山头四起,冤家械斗不断。

1909年,有一个来凉山的英国探险家,在昭觉和美姑交界的地方被彝族人杀死,引发了外交争端。清政府很被动,这时才觉得应该在这里设置一个县来管辖,昭觉县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民国时期,也在名义上设立了昭觉县,但不论是清朝的县衙,还是民国的县府,根本无法在昭觉站稳脚跟,县令和县长甚至只能在西昌“遥领”,从来没去过昭觉。凉山腹地和外界很少交流。

穷根

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站起来了,获得了政治上的自由和平等。彝族地区许多旧社会的传统被打破,比如家支观念、旧风俗习惯等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变,但后来由于多种原因,经济没有发展起来。改革开放之后,实行包产到户,解决了吃饭问题,老百姓生产积极性很高。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地区出现了非均衡发展的“后遗症”,凉山的问题就属于这类“后遗症”的一个典型代表。相对于沿海和内地发达地区,凉山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治理上的历史欠账比较多。比如,昭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5年,许多彝族群众不懂普通话,文盲、半文盲率非常高,出去打工都找不到地方。教育搞不好,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贫困就会往下一代传递。很多孩子不读书,其实都不能叫失学、辍学,而是根本就没有办学条件。有的孩子来报名读书,但学校没有地方让他读书。在脱贫攻坚之前,大凉山腹地还没有一条二级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发展滞后,这也是凉山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

特殊的地理和历史原因,造成凉山社会发展程度低,老百姓观念和习惯落后,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曾在凉山州的彝汉杂居区德昌县当过县委副书记,发现德昌县的百姓和昭觉县的不一样。同样是没上过一天学的、同样是贫困户的百姓,德昌汉族百姓和昭觉彝族百姓的观念差距很大。汉族百姓有商品观念,他们会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展生产,“为卖而种而养”,彝族百姓却始终“以粮为纲”,不愿调整种养结构;汉族百姓再穷也不会穷孩子,孩子到了读书年龄会千方百计送入学校,而彝族百姓需要政府控辍保学。

贫穷和观念落后交织在一起,滋生了凉山许多特殊的社会问题。比如说,偷盗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凉山的偷盗情况比较严重。成昆铁路经过老凉山的几个县,铁路两边是甘洛县、越西县和喜德县。成昆线火车上的小偷也有“偷盗权”分配,进了凉山,“偷盗权”就是彝族小偷的。他们把火车上的东西偷下来,有洗衣机、电冰箱等。彝族小偷之祸一度蔓延出凉山,危害最深的是攀枝花、成都、昆明等周边城市。在成都,彝族小偷聚集在火车南站,有很多年,过往的旅客和南站的居民苦不堪言。昭觉县为了协助成都搞社会治安,还派了一个政法委副书记长年挂职成都,协助成都方面打击昭觉外流盗窃犯罪。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通过正规打工也能获得收入,又通过脱贫攻坚,百姓日子慢慢好过了,小偷也就绝迹了。这是在某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存在的特殊现象。

凉山的特殊社会问题,还有辍学、毒品和艾滋病等。可以说,昭觉的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非常突出,还和特殊的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十分复杂,脱贫难度很大。

文化上的东西说起来比较复杂,但有些东西是必然的。这些特殊社会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除了穷,还是穷!

总书记牵挂“悬崖村”

昭觉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彝语的意思是“山鹰栖息的坝子”。这里山高谷深,平均海拔两千多米,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98%以上都是彝族。1952年的时候,昭觉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到1978年,凉山彝族自治州与当时的西昌地区合并,州府迁到了西昌市。在这二十多年,昭觉一直是凉山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可以说,昭觉是大凉山的典型缩影。来凉山不到昭觉,你都不算到了凉山。

1986年,昭觉就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国家开始在昭觉县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但到脱贫攻坚之前,昭觉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面貌。我是2012年4月任昭觉县委书记的。2014年底,昭觉县识别出贫困村191个,占全县行政村的70.5%。贫困人口数、贫困发生率在全省都是排在前面的。

整体来说,昭觉的贫困群众多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山区,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百姓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多数吃的是“酸菜、荞馍、土豆”老三样,处于低层次温饱。当时昭觉农村的房子,很多都是土坯房,低矮破旧,里面黑乎乎的,人要是进去,刚开始会两眼一抹黑,分不清东南西北。百姓吃饭、睡觉、会客都在这一间屋,有的里面还养着鸡鸭牛羊。

就拿现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悬崖村”来说,这是我们昭觉县支尔莫乡的阿土列尔村,在美姑河大峡谷里面,坐落在海拔1400米的悬崖边上,垂直落差达800米。2016年以前,进出村寨都得沿着悬崖绝壁爬藤梯,十分危险。当地的乡党委书记被人们戏称为“猴子书记”,因为他天天在那里工作,进进出出都得爬梯子,练就了一身攀援的本事,像猴子一样灵活。要是老人生病,爬不了梯子,村里人就用木头梯子做个简易的担架,把人绑在上面,十几个人一起,像“蚂蚁搬家”一样,把老人抬到山下去看病。万一遇到急病,来不及送到山下,人就可能死掉了。村民好不容易把东西背到山下卖,收货商一旦知道他们是“悬崖村”的人,就会杀价(方言,砍价),因为村民把东西背回去太不容易了。所以,村民经常挨到天快黑的时候,只能把没卖出去的东西低价卖给收货商了。

实在没想到,这个村子竟然引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2017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专门提到了“悬崖村”。他说:“去年媒体报道了凉山州的‘悬崖村’,看到村民和孩子们常年在悬崖上面爬藤条,安全得不到保证,看了以后心情还是很沉重的,也很揪心。下一步要继续把彝区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的功夫,这都是‘硬骨头’啊。”总书记说得很动情,后来原声播放出来,凉山老百姓看了都热泪盈眶。

那几年,总书记每年春节前夕都要去一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考察,看望慰问贫困群众。我们感觉,以总书记的为民情怀,他很有可能要来凉山,亲自给我们鼓劲,亲自指挥我们打赢精准脱贫攻坚大决战。我们十分期盼总书记的到来,也非常希望在他来之前,让昭觉县的贫困面貌有所改变,所以县里各方面的工作都在全速推进,大家都希望向总书记拿出一份尽量好的成绩单。2017年,我们昭觉县获得了四川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第一个“好”,并在后来又连续获得了3个“好”。当然,我们得到了“好”,也并不能说我们是全省最好,而是因为其他很多地方已经提前脱贫了,只剩下我们在奋力追赶。

总书记来凉山

一天,我接到消息,总书记要在农历春节前夕来凉山,并且要来我们昭觉。我在内心里欢呼雀跃,总算把总书记给盼来了!于是,我们立即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迎接的准备工作。春节前夕,正是凉山最冷的时候,昭觉海拔高,气候恶劣,冬天总是雾蒙蒙的,那几天还一直在下大雪。我时时关注着天气预报,天气还没有放晴的迹象。总书记的考察路线要翻过海拔3200多米的谷克德垭口,那儿坡陡弯急,每年春节前后路面都会结冰打滑,要进行交通管制。出于安全考虑,当时还制定了一个备选方案,找了个离西昌较近的低海拔的点,迎接总书记检查。这个备选方案汇报上去,得到的回复是,总书记要按原计划进行,风雨无阻!

2018年2月10日晚上,雪仍然下个不停,我们在谷克德垭口撒了工业盐,加快路面冰层融化。即使尽最大努力做了很多工作,但心里依然还有很多担忧。除了谷克德垭口海拔高、路程远、弯道多之外,我还担心从国道进考察点的那一段路,当时还是土路,坡陡弯急,通行十分不便。总之,我那时心情很复杂,既盼着总书记来,又担心交通安全,还担心总书记不来了。当时选了两家贫困户,都是土坯房,属于D级危房(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2016),房屋安全等级依次划分为A、B、C、D四级。其中D级是指承重结构承载力已不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房屋整体存在倒塌险情,构成整幢危房)。凉山地区地震多发,哪怕发生一次震级不高的地震,土坯房都有倒塌的可能。选点时我们向上面提出,要不要换成两户房子稍微安全一些的村民家,但得到的答复是:总书记坚持要到最贫困的村民家里去,要看真贫。我们听了非常感动,也感觉压力很大。

2月11日上午,总书记来到三河村。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亲临昭觉视察工作,看望彝族人民,是昭觉县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我心里特别激动。那天,天公作美,连续数天的雪终于停了。总书记快到三河村的时候,太阳就出来了。中央电视台后来做过一个《心系凉山习近平总书记凉山扶贫纪实》的纪录片,你们可以看到,在纪录片开头,天气还是雾蒙蒙的,路边挂满雾凇。到后面的镜头,就天气晴朗,阳光灿烂了。

我们彝族人在许多重要的场合都要使用格言作为开场白,表达礼节,增强仪式感。这些流传千年的格言,彝语叫作“尔比尔吉”。根据那两天的天气情况,我准备了两句彝语的格言,一句是下雪时说的,大致意思是:“冰雪的气息是寒冷刺骨的,父母的气息是温暖如春的!”还准备了一句晴天时说的格言。由于总书记到村口时,太阳出来了,我就选择了天晴时说的这句:“您把阳光带来了!您来昭觉让我们很温暖,欢迎您!”

我和三河村党支部书记某色比日、驻村第一书记张凌一起接到总书记后,一行人沿着弯弯曲曲的石板路往村里走。总书记边走边问,走走停停,像和我们拉家常一样。总书记很关心帮扶措施的落实情况,问得很细,他懂老百姓,对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非常熟悉。

总书记走访的第一家是吉好也求家。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我想让彝族孩子表达一下感恩的心情,也想让孩子们汇报一下他们的普通话能力,就告诉总书记,这家的二女儿叫吉好有果,很会唱歌。总书记俯下身子,轻声问她:“要不要给大家唱一首?”吉好有果落落大方地说:“好!”她唱的是《国旗国旗真美丽》,声音优美稚嫩,总书记和大家都安静地听着。吉好有果唱完后,总书记竖起大拇指,连连夸孩子:“唱得真好!普通话很标准!”这个细节对我触动很大,总书记真的非常亲切和蔼,对一个小孩,他也会照顾到对方的情绪和感受,一般人可能会说:“小姑娘,给我们唱一首吧。”但是,总书记是用征求意见的方式来问,小姑娘就有了选择的余地。准备离开吉好也求家时,总书记主动提出和他们家合影,并叮嘱身后的工作人员,一定要赶在春节前装帧好送来。过了没多久,吉好也求家就收到了照片,装帧得很漂亮,看到的人都觉得很温暖。

从吉好也求家出来,在继续入户调研的路上,总书记说,三河村的植被非常好,比他去过的很多地方都要好,那些地方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等基础条件改善后,把乡村旅游同步发展起来。

总书记走访的第二家贫困户是吉木子洛老阿妈家。吉木子洛老阿妈非常不幸,儿子出车祸去世了。老阿妈带着孙子孙女一起生活,整日以泪洗面。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她们家里生活慢慢好起来了。总书记来看望她们,还在她家开了座谈会。大家围着火塘坐着,挨得很近,都快膝盖碰着膝盖了,就像一家人的样子,其乐融融。

总书记当时讲了一段话,我现在还记得。他说:“中国是搞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说完,他又指着百姓们对在场的干部说:“要真正让他们这些人过得好,真正让他们说好!”

座谈会上,总书记和大家交流谈心。住院、医保、打工、产业,大家畅所欲言。彝族大学生洛古有格汇报了自己返乡创业、致富的经历,总书记表扬说:“你很不容易,读了大学,在外面有很好的工作,现在又回来带领乡亲们发展致富,很勇敢,很有魄力,继续努力。”

座谈会中饶有兴味的问题集中在“鬼”身上,这是一个困扰了彝族人民几千年的问题。贫困户吉伍尔莫告诉总书记,以前他家里人生了病,总觉得是有“鬼”在作祟,不去看医生。后来,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慢慢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家里人生病就少了,还在村里的卫生评比中得了流动红旗。总书记听了之后,打了个比方:“过去的确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这些问题解决了,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接着,他讲了很长一段话,在移风易俗、易地搬迁、教育、医疗、产业、旅游等方面都叮嘱得很细。时间过得很快,座谈会转眼就开了40分钟。

总书记在昭觉考察的第二个点是解放乡火普村。它离三河村有20公里,海拔2700米。“火普”在彝语中就是“山峰之巅”的意思。这是一个搬迁移民新村,是脱了贫的,能看到脱贫攻坚战带来的初步效果。11时30分,总书记的车队来到吉地尔子家下面的公路上。乡党委书记杨德华、火普村支书吉色次哈、驻村第一书记马天等人在村口迎接。总书记来到脱贫户吉地尔子家菜地旁,与吉地尔子家人一一握手问好。马天汇报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大棚产业发展情况后,总书记连连说:“这里海拔高,基础设施建设起来了,大棚种反季节蔬菜,很好,很好。”

吉地尔子家住进了新房子,厨房挂满了腊肉,灶台上的锅里煮着荞饼、土豆、香肠,餐桌上还摆着煮好的腊肉和猪蹄做的冻肉。看着他们家红红火火的日子,总书记微笑着对吉地尔子说:“那么多肉啊!”吉地尔子回答:“都是过彝族年刚杀的猪。”总书记又问到橱柜和餐桌,杨德华汇报说是省委、省政府配发的,并介绍说,以前村民是烧柴做饭,现在电器化了,又干净又方便。之前是蹲着吃饭,现在改过来了,坐在餐桌前吃饭。总书记说:“嗯,改变了习惯,很好。”总书记还问了很多脱贫政策的落实情况,大家都如实回答了。

总书记走进卧室,拉开布衣柜的拉链,看到里面装着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点了点头。我们那时采取的措施是,组织帮扶干部和社会力量给贫困户捐赠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再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他们置办家电家具,带着他们逐渐改变生活方式。他们家里的衣柜是简易的布衣柜,有条拉链,一拉就开。总书记反对搞形象、垒大户,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倡导暂时没有条件买好衣柜的就买这种简易的布衣柜。

随后,他又走进室内卫生间查看,我很想劝阻,但来不及,也不敢。过去,我们彝族老百姓的房子普遍都比较低矮,没有功能分区,很多人家只做了一个隔断用来关牛羊,人和牛羊都生活在这一间屋子里,屋子里味道很大。现在村民脱了贫,搬进新房子,有了专门的卫生间。总书记看着里面拾掇得挺干净,还安装了热水器、洗澡的喷头,点了点头,询问厕所是否用水冲、是否有化粪池,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又问我:“大家现在愿不愿意洗澡啦?”我说,现在有条件了,愿意洗。

总书记在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问得很细。聊着聊着就过了午饭时间,总书记还要花两个多小时赶回西昌去调研。走出吉地尔子家时,外面聚集了很多闻讯赶来送别的干部群众。新闻上播了这些镜头,很感人。百姓纷纷挥手,用彝语高呼:“习总书记卡莎莎(彝语,意为:感谢习总书记)!”“习总书记库史木撒(彝语,意为:习总书记过年快乐)!”“习总书记子莫格尼(彝语,意为:习总书记吉祥如意)!”

就在总书记和我们握手告别时,大家唱起了彝族《留客歌》,簇拥着总书记往前走。总书记感动着彝族人民,彝族人民也感动着总书记,他依依不舍,踏上越野车的脚踏板,又走了下来,向大家挥手致意:“祝大家幸福安康!早日脱贫奔小康!”

在我的心里,总书记是一个很威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刚见到他时,我有些紧张。虽然做了很多功课,背了很多数据,但仍然担心工作没做好,汇报得更不好。走了几步以后,他就像聊天谈心一样,问我昭觉的海拔啊、地形啊,这些都是我非常熟悉的本地情况,对答如流,心情就没那么紧张了。走到村里,他指着一间土房子说:“老百姓都是住土坯房吗?”我说:“是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是住土坯房。”总书记一边走,一边聊,说话轻言细语,非常亲切,我的心情很快就放松了。

对于老百姓生活的实际情况,总书记问得很细,而我们县里准备的一大堆数据,他一句也没问。他最关心的就是关于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政策有没有落到实处,像水、电、年货,甚至百姓“愿不愿意洗澡”这样的问题,他都会关心到。经过近距离的接触,我感觉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开座谈会的时候,他直接坐在贫困户家火塘边一个低矮的板凳上,和贫困户、村干部们围坐在一起,挨得很近。总书记很朴素,穿着普通军大衣,脚蹬一双登山鞋,和老乡们在一起毫无“违和感”。而我当时穿的是崭新的彝族服装,还有一双锃亮的皮鞋,这个反差,倒让我觉得不好意思起来。

总书记非常善于倾听和询问。比如说,他问:“老百姓身上还有没有虱子?”普通话和四川方言说“虱子”的发音差别很大,我愣了一下,很快又反应过来。我告诉总书记,现在几乎绝迹了,但在边远乡村的一些散居老人身上可能还有。虽然如实回答了总书记的提问,但我当时仍然没有反应过来,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后来,我才想到他问这个问题的深意,通过这个细节,总书记就能判断老百姓有没有衣服换洗、讲不讲卫生。总书记很了解老百姓,也知道什么情况下会生虱子,他是很用心的。国家提出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中的“不愁穿”,是有很多指标的,但是,总书记提的这个问题,比数据更准确地反映真实情况。我们准备的数据,他随时可以看到,而且数据多一点少一点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但通过有没有虱子这个问题,他一下子就能知道老百姓的实际生活状况。

在陪同总书记考察的过程中,我一直都被感动着。和他待在一起的时间越久,就越发感觉到他让人倍感温暖。他和我这个县委书记在一起,就讲我能听懂的话。和乡村书记在一起,就讲乡村书记能听得懂的话。他和普通百姓在一起,就用老百姓的话和他们交流。甚至像社会主义、共产党的本质等理论问题,他都能用几句话给老百姓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大家感受到,什么是党的初心使命。

总书记到凉山,看到了老百姓最真实的情况,也看到了凉山的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劲和拼劲,表扬了我们。他说:“你们做得很好,我看了以后很感动,也很欣慰。”我说:“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他说:“我相信你们一定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总书记没有把功劳和成绩归在自己身上,而是归在党和人民的身上,让我深受教育。

总书记坚持要来看最贫困的地方,不顾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来到我们三河村,到有倒塌风险的土坯房里,看望贫困群众,召开座谈会,停留了一个多小时。说到这里,让我想到了总书记另外一件也曾感动过我的事。总书记2013年考察过的甘肃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我后来也曾到这个村子参观学习过,总书记走过的那条路,路况一点也不比凉山的好,路的外侧也是陡峭的山坡,没有护栏,是相当危险的。为了贫困群众,总书记把自身安全置之度外,不知去过多少危险的地方!

总书记离开昭觉后,我们成立了“总书记来到我们村”主题宣讲团,在全县、全州宣讲。宣讲团每到一个地方宣讲,都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这种场景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过了,平时开会老百姓都很少自觉来听,要干部反复动员召集。这次他们是主动来听的,往往是上面的人讲得哽咽,下面听的人泪流满面,场面很感人。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