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土特产”如何成为“富产业”?

2025-05-15 09:17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节气由春入夏,在浙江,春茶谢幕,水果登场。樱桃、桑葚、蓝莓、杨梅、水蜜桃……令人应接不暇。最近,浙江推选出第四批100个名优“土特产”和首批“土特产”新品,引来社会瞩目。浙江的农业产业,素来难以面积取胜,土地本就巴掌大小,种类更是五花八门,可若论及亩产和单价,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浙江调查摸底1040个“土特产”,已建成126条县级超10亿元的全产业链,总产值3216亿元,带动470万人就业。今年,紧盯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地区和收入“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战略目标,浙江进一步提出了“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工程。

推动“土特产”成为高附加值的“富产业”,这是全国各地都在努力破解的重大课题。实际上,在推出“土特产富”全链发展优质优价工程的前些年,浙江各地早已展开了诸多有益实践。

发挥“土”的优势

专业做菇30年,浙江百兴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其耀愈发感觉到,“小蘑菇”的产业前景广阔。去年,公司产品销售额增长25%,产值超4亿元,仅一个单品“卤肉拌饭酱”,就贡献了逾7000万元的销售额。这几年,公司每年上市约20款新产品,立根之本正是“以菇为鲜”。

在吴其耀看来,所谓“土”,就是基于一方水土,既要守正,也得创新,必须分析新的市场环境、结合新的技术条件、善用新的营销手段,激发乡土资源的新价值。他的观点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在淳安县千岛湖养殖“清水鳖”的郑团建就深为赞同。其所养甲鱼较温室甲鱼体脂率下降三成以上,平均每斤售价要高60元。

“我们采取稻鳖轮作、鱼鳖共生,以及仿生态养殖法,大幅减少饲料投喂和药物使用,又按鳖龄、体重、外观等采取分级品控,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瞧,用手机一扫这‘浙农码’,从苗种到商品鳖的全流程数据一览无余,消费者心甘情愿为‘土’买单。”郑团建揭秘道。

在浙江的“土特产富”构架中,“土”是底色和根本。简而言之,就是夯实产业本底,做强产品力。对此,一方面,浙江加强品种保护利用,尤其是对地方特色品种和优异资源的提纯复壮,培育高产多抗、绿色生态、节本增效、宜机化的新优品种;另一方面,围绕“绿色、安全、高品质”,树相关标准、推技术模式、建基地平台,放大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技术密集等优势。

临海蜜橘的长红就颇具代表性。近年来,临海市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外引顶尖团队、内育本土人才,推广完熟采收、控水提质、交替结果、轻简化等10余项核心技术,又在设施升级、产品研发等领域装上“政策引擎”,建山地轨道、配数字化分选线,优质果率达80%,三度摘得全省最甜柑橘擂台赛的桂冠,消费者自然青睐有加。

眼下,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业强镇等平台,全省各地正加快老旧大棚改造,有的提升改造喷灌滴灌、田间转运、水肥一体化等设施,有的建设智能温室、植物工厂等,有的发展立体种植、高效笼养、设施养鱼等,有了科技与机械的双重加持,不仅生产效率大大提升,产品品质同样令人眼前一亮。

扮靓“特”的品牌

如果说“土”是定位,那么,“特”更像方位,主打闪光点,链接消费者。湖州市南浔区有21万余亩水产养殖面积,年产量占全省淡水产品总量的10%。在该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顾月洪看来,要打通价值通道,必须要有品牌引领。对此,当地主打名为“南浔知味”的区域公用品牌,采取“线上线下双循环”。

“有区域公用品牌领航,企业主体就能‘借船出海’。这几年,我们线上搞直播带货,线下依托四大交易市场,还在上海设了4个鲈鱼直销档口,通过‘基地直供+电商赋能+定点专销’模式,目前,优质水产品溢价15%以上,真正实现了‘好鱼卖好价、优品享优价’的市场认同。”顾月洪说。

在传统农业大市衢州,这几年,胡柚汁、鱼子酱等多款“土特产”全国爆红,共同组成了以“衢州味道”为统领的“金字塔”体系。与此同时,该市又注重培育企业品牌梯队,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品牌孵化等方式,形成“公用品牌背书、企业品牌增值”的良性互动。

以此次入围首批“土特产”新品的鲟鱼鱼子酱为例,如今在衢州鲟龙水产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其鱼子酱产销量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1/3,同时还衍生出鲟鱼肉罐头、鱼子酱冰淇淋、火锅切片等十多个产品。去年,衢州鲟鱼全产业链带动当地约1500人从事养殖及相关产业,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为当地渔农带来收入5000万元以上。

衢州农业农村局局长秦财华认为,扮靓“特”的品牌,不是取个名字、喊个口号,也非形成“母子品牌”的物理组合这么简单,而是要突破传统营销模式,重塑品牌传播渠道。衢州的“出圈”之术就是,以“数字赋能+跨界融合”为突破口。

“一方面,我们依托‘浙农码’赋能‘土特产’品牌建设,探索推进‘多码合一’,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数字赋能、标准生产、全程溯源的品牌提升创新体系;另一方面,打造‘农文旅融合’‘餐饮回归’等场景,实现农产品从‘功能消费’到‘体验经济’的转型升级。”如今,秦财华深刻体会到,品牌建设就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金钥匙”。

在省级层面,浙江专门提出聚焦“品牌提能”,引领消费升级新需求。具体招数上,比如分类别、有层次地建立完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丰富专题推介、产销对接等展示展销平台,推动“土特产”跨界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消费,开发多元价值。未来三年内,浙江将实现3大品类20种重点品种农产品数字化追溯,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产品赋码上市全覆盖。

拉长“产”的链条

在温州的乐清市,一株仙草正演绎出大千世界。抓住“食药物质”政策契机,铁皮石斛经过精深加工,新增横跨休闲食品、预制菜、酒水饮料、日化护肤等多个板块的200余个产品,全链发展势头更猛,已形成了总产值超60亿元的产、销、旅一体化全产业链。接下来,该市还将规划建设一个石斛特色小镇,以及布局一批功能平台。

论一产产值,山多地少的浙江,毫无优势可言,但近几年,通过二三产业的延伸与融合,“土特产”发展势能几何级增长。许多地方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整合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全链条要素,并致力于打造“链主”企业、科技型企业,形成了链群融合新格局,也尝到了全链发展带来的巨大机遇。

以金华市的畜牧业为例,“两头乌”能繁母猪存栏和商品猪分别达到8253头、9.03万头,过去三年实现翻两番,在精加工上,“两头乌”的包子、粽子、烧饼等产业也成了爆款,去年端午节期间的销售额达1580万元。此外像一个“熊猫猪猪”国际牧场,可为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促进周边村集体增收近亿元。计算“两头乌”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2亿元。

杭州市萧山区盛产萝卜干,这一起源于清代的“百年味道”,如今有了“新潮味”。在农行萧山分行的支持下,非遗传承人王跃泉利用贷款改造车间、扩大生产,将包装改头换面,致力于打造年轻人喜欢的休闲食品,还希望借助文旅融合打开新市场。还别说,真当有模有样,一下别开生面。

时至今日,萧山仍有25家酱菜厂还在制作经营萝卜干,形成了5亿元的产业规模,为3500人提供就业岗位。对当地而言,这不仅是地标产品与地方美食,更是金名片和精神符号,象征着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眼下在党湾镇,正谋划打造风脱水工艺传承新车间、萧山萝卜干非遗展陈馆等,通过拉长链条为产业注入新活力。

如今,全链突围的理念已成共识。大家在测算“土特产”产值时,往往都会摆脱过去只算一产的惯性思维,转而将加工端、营销端、服务端等计入其中,体现全产业链产值。根据要求,浙江各地将从“加工提标”入手,创造产业增值新动能,搭配“流通提速”,拓展市场配置新空间,每个县都要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全产业链图谱,形成“一业一策一方案”。

构建“富”的机制

自从去年文成县南田镇实现了“高山养殖罗氏沼虾”,亩产达400斤,闻讯赶来的地方和农户络绎不绝。因势利导,县里在巨屿镇正加快建设一个渔业种苗繁育中心,有望实现大规模苗种培育。这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与文成县合作共建温州分所后,专家个个忙得如同陀螺转,心头却无比火热。

浙江山区大多地处八大水系源头,具有发展渔业的先天优势。罗氏沼虾作为近几年为数不多的致富好品种,利用“南太湖”系列新品种优势,种虾成了“链长”,带动“沼虾西进”“北苗南繁”,以科技创新驱动浙西南山区共富。据测算,若采取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亩均可增效3000元至5000元,设施养殖亩效益更可超2万元。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海琪告诉记者,接下来,将探索联农富农机制,通过强村公司投建基地、村集体整合土地资源、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撑,带动山区农户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这也是今后,浙江拓宽“土特产”富民增收的新路径。

文成、庆元、淳安等都属于浙江重点发展的山区海岛县,也是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薄弱地区。实际上,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土特产”已展现出实打实的富民效应。像吴其耀万吨级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智能化工厂在今年6月启用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将带动1万多户菇农增收;郑团建力量稍弱些,背后也联农带农超百户,每年户均增收3万多元。

浙江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通林表示,“产业链培育+创新链协同+价值链提升+利益链联结”的路径,最终要体现在提升“富”的成色上,接下来,将健全模式链条拉动,把产业链增值效益更多留给当地农民,推动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并立足产村融合带动,因地制宜推进乡村经营,根据和美乡村片区组团建设,联动推动当地“土特产”发展。

根据计划,到今年底,浙江将建成单条产值超十亿元、超百亿元的乡村“土特产富”全产业链分别达到135条和12条,到2027年,两者分别要达到150条和20条,届时总产值达到3600亿元,每个山区海岛县至少要打造1条单产10亿元以上特色产业链,带动从业人员年增收6%以上,特色优势产业优质优价机制基本构建。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