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我在村里当裁判”

2025-05-14 09:16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今年“五一”假期,河北易县牛岗乡台底村天美超市的老板娘马利敏很忙碌。“这次全国赛有40支队伍近300名选手参赛,我们裁判得把规则细节吃透。”她告诉记者。

她的黑色背包里时刻放着两本《门球竞赛规则与裁判法》,2015版绿色书皮早已卷边,2023版新规上划满了重点。

3年前,她还是守着乡村超市的普通农妇,如今却身着白色裁判服执裁全国赛事。“以前村里人笑我‘种田的懂啥规则’,现在他们都叫我马老师!”马利敏自豪地说。

这种转变,始于2022年村支书牛全江的大胆决定——在山里建门球场。台底村山不奇、水不秀,走文旅发展之路显然不现实。牛全江带着党员去外省考察,最终瞄准银发经济:“城里退休人群爱打门球,咱们就做‘乡村门球第一村’!”

6个门球场,占地2500多平方米,比赛区、休息区、裁判区一应俱全。易县门球协会会长陈金花介绍:“这是省内首家乡村门球基地,放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高规格门球训练和比赛场地。”

3年间,台底村承办了11场大型赛事,吸引5000余人次参赛,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农副产品销售、村集体收入从50万元跃升至100万元。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用一颗门球撬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对初次执裁的经历,马利敏记忆犹新。2022年,村里首场门球赛开赛。马利敏被临时拉去当记录员。“规则密密麻麻,像天书!”但赛场上的热烈氛围让她着了迷:白发老人们挥杆的优雅身姿,白衣裁判们飒爽的专业姿态,都让她感受到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仅一年多时间,只有高中学历的她愣是啃下两本专业教材,通过了一级裁判员考试。

一场门球赛,两队10人竞技,至少需要3名裁判:主裁判、副裁判和记录员。按照40支参赛队伍规模来准备,3天比赛,至少需要50名裁判员。聘请一名裁判员要花费约400元,为了节省成本,牛全江决定在本村培养裁判员。3年间,这个仅708人的小山村诞生了10名一级裁判员,马利敏正是其中之一。

说起村里人对门球的热爱,马利敏滔滔不绝。她经常接到村民电话:“马老师,我们在球场,你快过来给看看!”超市只得挂上了“暂停营业”的牌子。看着忙碌的妻子,丈夫赵艳生全力支持:“门球是全村的事业,自家钱可以少赚点,门球得当回事儿。”

现在门球热席卷了全村,来超市买东西的村民牛爱民说:“俺们村好多七八岁小孩击进一号门都没问题。”

当全国各地的银发族涌入这个小山村,商机也随之而来。村民将自家二层小楼改成民宿,年收入翻了5倍;球场旁的土特产集市,苹果、粉条、柴鸡蛋等受到热捧;北京企业看中这里的“银发流量”,投资将闲置农家院改造成“睡眠小镇”,发展康养产业。如今,马利敏又多了一份工作——“睡眠小镇”的服务员。

围绕将比赛“流量”变为“留量”,台底村创新推出“我在台底有棵苹果树”认领活动;将清西陵门票、狼牙山烤全羊作为赛事奖品;联动太行水镇景区,设立往返中巴车,串起“白天打球—傍晚逛古镇—夜宿农家院”消费链……

5月5日晚,群山环绕的门球训练基地,“晟临居”队与“工程”队两支本村门球队正在对战。站在新建成的电动雨棚下,望着夜幕中灯火通明的训练场,马利敏的眼里闪烁着光芒。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