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农机研发 逐梦黄土高原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潜心农机研发 逐梦黄土高原

2025-04-01 09:26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31岁破格晋升副教授,35岁破格晋升教授,36岁成为学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平均每三年,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次主持国家、省级科技重大项目课题;先后荣膺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甘肃省领军人才、省青年飞天学者、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省青年科技奖、陇原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等多项荣誉,拿奖拿到“手软”。刚满37周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不到13年,甘肃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戴飞的职业生涯让不少同龄人艳羡不已,也引起了许多业界同行的关注。然而,面对中东部及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高校一次次抛来的“橄榄枝”,他却一一婉言谢绝,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甘肃的黄土地上。

“我是个农村孩子,家里祖祖辈辈都靠种地为生。考上大学,学习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后,也曾多次下乡跟基层的干部群众交流。离开农村后,再回过头去看农民种地,更能体恤他们的辛苦,所以一心想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用来提升甘肃的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脚踏实地地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改善乡亲们的生产条件。”戴飞说,2012年,从甘肃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后,他本来有机会到中国农业大学继续读博,但最终选择了留校,“当时,除了学校的挽留,学院团队从事的旱作农业科研项目也深深吸引了我。”

干旱少雨的甘肃,全省七成的国土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区,七成的耕地都是山旱地,丘陵山区农机装备水平曾是甘肃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短板。“甘肃丘陵山区的地块普遍较小、不规则,发展农业机械化面临着‘无机可用’‘无好机可用’‘有机难用’等难题。”戴飞说,从那时起,瞄准甘肃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聚焦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生产薄弱环节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轻简高效农机装备的创制,从事农机装备科研工作,服务甘肃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农机装备水平提升,成了他选择扎根西部的初心。

甘肃是旱作农业大省,每年农用地膜覆盖面积接近3000万亩,其中,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重点的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面积达1500万亩。针对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种床构建、膜上播种、残膜回收等关键环节上的机械化难题,戴飞与团队深入西北的旱作农业区,潜心开展全膜双垄沟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配套技术与装备研究,率先提出了我国西北典型旱区玉米全膜双垄沟适宜的机械化膜上播种模式,与企业联合先后研发出了全膜双垄沟双幅覆膜覆土联合作业机、旋齿式残膜回收机等多款装备,所研发机具已实现量产,并在定西、平凉等地得到大面积推广。

甘肃是全国胡麻的七大主产区之一。“以前,在农村胡麻都是人工收割,劳动强度大。由于没有专门的胡麻收割机械,一些地区尝试将小麦收割机改装后用来收割胡麻,但是,胡麻秸秆纤维含量高、韧劲大,导致收割机的割台经常被秸秆缠绕而无法作业。此外,胡麻籽粒和外壳重量差异小,传统收割机收获时,籽粒和外壳不易分离,机收损失比较大。”戴飞介绍,在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胡麻机械化岗位科学家、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赵武云的指导下,他和团队研制了国内首台胡麻联合收割机。

研制的过程并不轻松。“我们研制的第一台胡麻联合收割机,初次下地试验,机器刚前进20多米就被迫停下了,把机器打开后发现,割台、过桥输送以及脱离装置都被秸秆缠死了,光清理就花了近4个小时。一开始,我们以为解决籽粒与外壳分离清选问题的难度大,没想到解决割台防缠绕问题难度一样大。”戴飞介绍,针对割台防缠绕问题,在深入研究朝鲜金龟子唇齿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仿生学原理,用新材料制作了收割机的刀片与搅龙隔板,成功突破了割台缠绕难题;同时,经过反复试验,采用“气流+筛选”的技术模式,研发三级风筛选装置,成功解决了胡麻籽粒与外壳不易分离的难题。

“从2017年开始研发,到胡麻联合收割机最终定型,我们整整用了7年时间,期间共研制三代样机,历经多次试验,最终成功研制出三种机型。”戴飞说。

从当地农业遇到的困难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胡麻联合收割机的研制,只是戴飞作为甘肃农业大学“北方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与农废资源化利用”团队负责人,致力农业机械研发创新,服务甘肃现代寒旱特色农业的一个剪影。

2016年,戴飞在甘肃甘南州、天祝县及青海等地调研时注意到,作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的青稞,因其麦穗上的芒刺又硬又长,粉碎成饲料后,芒刺很容易扎伤牛羊的口腔,引发口腔溃疡。“针对当时现有收割机普遍存在的不易碎芒、倒伏作业效果差和秸秆回收劳动强度大等难题,我和团队创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自走式青稞联合收获打捆一体机。”戴飞介绍,这款收割机突破了青稞碎芒揉芒与联合收获打捆一体化技术,不仅提升了青稞收获效率与秸秆饲用品质,还显著降低了劳动强度,有效解决了青稞收获季雨季交织时秸秆快速离田难题,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好评。

着眼解决实际问题,埋头深耕科研沃土,过去12年来,戴飞带领团队扎根西部、扎根基层,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方案,为甘肃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农机装备产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2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西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甘肃省高等学校产业支撑计划项目等省级重点项目10余项,主持甘肃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家核心期刊论文52篇,其中SCI论文26篇,EI论文18篇,论著3部;牵头制定省部级行业标准2项;以第一发明人申报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件。

(扫码观看视频)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