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德安:庭院“方寸地” 农家“增收田”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江西德安:庭院“方寸地” 农家“增收田”

2025-03-28 09:3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仲春时节,草木葱茏,走进江西省德安县林泉乡林泉村,好像漫步于一幅秀美乡村图,干净整洁的村道,一栋栋农居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果园规划有序。村党支部书记高冬梅说,村里把农户房屋周边空地统一规划分配,鼓励村民种菜、栽果树,“小而美”的庭院经济促农增收,又提升乡村颜值。

“这是胡萝卜、青菜、香菜……自己吃不完就卖到附近矿企食堂,近两年光辣椒我卖了三四千块钱,干辣椒可以卖到20多块一斤。”73岁的村民杨金花在家后院绿油油的菜园里告诉记者,“我还不是村里种得最多的。”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写入“庭院经济”,明确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以来,德安县以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手工、休闲旅游、生产生活服务业为重点,鼓励和引导群众挖掘房前屋后闲置资源,变“方寸闲地”为“增收宝地”。

正是红薯育苗时节,林泉乡清塘村村民罗时汉在家中自留地里忙着起垄、覆膜、插秧、封土……今年59岁的罗时汉与妻子、儿子均患有残疾,就业困难。“前两年村里引导村民在周边空地种红薯,还免费发放红薯苗,村合作社统一保价收购红薯并加工成薯粉,给我们脱贫户提供了增收路子。”罗时汉说,“以前家里的自留荒地现在成了增收田。”

林泉乡屏峰村坐落在山脚,漫山遍野的植被宛如天然蜂场,每逢春夏,无数野蜂出没。去年,屏峰村驻村帮扶干部黄序保带领村集体在附近山林放置上百个蜂箱打造蜜蜂养殖基地,年产值超10万元,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为农户提振了信心。20多户村民“有样学样”,也在房前屋后的灌木丛里散放蜂箱养起了蜜蜂。村民黄承应家养了10多箱,他说:“养蜂成本低、利润高,每斤蜜市场价80块左右,一年能卖上万块钱。”

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在德安,方寸之中经营的庭院“微经济”,正在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一些庭院“改头换面”服务当地生产生活。车桥镇义门陈文化产业园经常游人如织。曾经是镇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吴方友一家,在村干部的帮扶下,利用位于国道旁的自有民房开办起了饭店。“食材也多是我们自家院子里种养的。”吴方友说,“现在年收入10万元以上。”

不少镇村还依托主导产业,以“企业+农户”形式推动庭院经济发展。依托地域优势,磨溪乡正在打造集种苗研发、种植示范、生产加工、产品销售、中药研学于一体的金樱子产业园。新田村驻村第一书记付志祥告诉记者,新田村已着手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零散土地、荒坡沙地种植高附加值的“金樱1号”。

据介绍,发展庭院经济是德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德安县还通过发放免息小额信贷,为脱贫户、监测对象发展种植、养殖类产业进行“资金直补”等政策措施扶持到户,鼓励其自主发展庭院经济,开辟方寸小院的广阔“钱”景。

“养一头牛奖补900元、一头猪450元、一箱蜂150元,种植油茶、药材、花卉苗木等,每亩可补600元。”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运红说,去年全县共有近1800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享受了产业直补政策,占全县脱贫人口的50%以上,补助总金额达319万元。(记者 李美娟)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