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山兴山,因地制宜更长久(话说新农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育山兴山,因地制宜更长久(话说新农村)

2025-03-28 09: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蓬勃发展,进一步挖掘农业新价值,拓展新功能,打开新空间。把山水优势寓于产业发展,有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多山的贵州、多彩的贵州。在麻江县,连绵山势、湿润空气,孕育出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麻江蓝莓”。全县蓝莓种植面积8.76万亩,蓝莓果汁、蓝莓酒、蓝莓面等产品走俏市场。在湄潭县,卫星遥感“紧盯”茶园生态指标,智能车间生产多款新茶饮,茶海成了新蓝海。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层层茶园、叠叠梯田、葱葱林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蓬勃发展,进一步挖掘农业新价值,拓展新功能,打开新空间。2024年我国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4000万公顷,农产品多元供给的背后,有不少来自大山的馈赠。

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蕴藏发展的辩证法。多山的地貌,带来了地块破碎、交通不便、费时费工等不利因素。但换个视角,崇山峻岭折叠了地表空间,垂直差异明显,气候多样、生态优良,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蕴藏着丰富的“土特产”。近年来,不少地方立足“山”这一资源禀赋,打好“特色牌”,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春有花、夏采菌、秋食果、冬种菜。重庆立足大山区、大库区,培育了涪陵榨菜、潼南柠檬、奉节脐橙等富民产业。这启示我们:育山兴山,要有巧方法,把山水优势寓于产业发展,有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实现转化,关键要因地制宜。同样是山,云南丽江利用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栽培出花苞大、花色艳、枝干壮的鲜花,主攻高端花卉市场。重庆巫山地碎土瘠,治理石漠化的任务重,当地利用李子树根系长、锁水土的特点,把发展脆李产业与水土保持相结合,石头缝里“长”出绿色产业。可见,无论是气候环境、产业基础,还是市场需求,都是驱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引擎。实践再次证明,发展乡村产业切勿一哄而上,盲目“移植”。立足特色,找到比较优势,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林则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发展才能更可持续。

实现转化,立足优势,还要顺应趋势。无论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还是顺应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都大有可为。把自身优势与顺应趋势相结合,实现供给和需求同频共振,产业发展方能驶入“快车道”。

实现转化,更要久久为功补短板。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的集聚,滋养了产业发展的沃土。相关地区应统筹各方力量,完善配套政策,引导要素落地,形成发展合力。同时,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既面临产业发展的共性挑战,也有需要解决的独特课题,要精准施策,培育高产稳产良种,研发适应山地作业的耕种、运输等农机具,解决产业发展后顾之忧,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

山是大地的骨骼,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广阔舞台。育山兴山,“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把一个个深山里的“土特产”打造成振兴乡村、致富农民的大产业。


(责编:牛镛、岳弘彬)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