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行动丨贵州黎平:侗乡百业兴 共绘新图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乡村振兴在行动丨贵州黎平:侗乡百业兴 共绘新图景

2025-03-27 09:24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网贵阳3月26日电 近年来,贵州省黎平县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实现生态价值转化,依托本土黄牛资源推动产业增量提质,为古老侗乡绘就了一幅文化活、生态美、产业强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天籁之音”唱响“文旅合声”

走进黎平,侗族村寨星罗棋布,侗族大歌随处可闻。

肇兴侗寨是黎平最大的侗族村寨,因其浓郁悠长的侗族文化成为众多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走进肇兴侗寨,不仅可以看到鼓楼、花桥、戏台等侗族代表性建筑,还可以领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清泉般闪光的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

人们在黎平县肇兴侗寨的田园中演唱侗族大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近年来,肇兴侗寨巧妙融合侗族音乐瑰宝与现代文旅理念,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以“侗歌”为灵魂、“文旅”为载体的特色发展道路,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通过设立侗歌传习中心与民间艺术团,肇兴侗寨定期举办“村歌嘹亮”“侗族大歌节”“鼓楼习歌”等活动,让古老的歌声回荡在侗乡,既巩固了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机制,同时又丰富了民族村寨的文旅内涵。

肇兴侗寨还将侗歌文化融入旅游体验的每一个细节,从“侗歌小径”互动体验到“歌韵民宿”的特色住宿,再到“歌海盛宴”夜间演艺,一系列文旅融合项目应运而生,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为乡村振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绿色海洋”涌出“金色收益”

近年来,黎平县立足森林资源优势,通过种植油茶、实施国储林项目、发展林下经济等方式,促进群众增收致富,让“绿色海洋”产生“金色收益”,美了乡村富了民。

“我从2009年开始种植油茶,现在有油茶基地近1200亩,其中盛产油茶地面积800亩,2023年亩产鲜果350公斤,除去成本,收入36万元。”黎平县中潮镇油茶种植大户张乐贤说。

如今,黎平县油茶林面积达45.9万亩,投产面积达到33万亩,综合产值12亿元左右,受益农户5.6万户,实现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

黎平被誉为“中国杉木之乡”,全县森林面积460万亩,森林覆盖率72.75%。依托资源禀赋,黎平县大力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三方效益提升。

黎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黎平县国储林收储面积12万亩,共兑现集体及个人林地林木流转收储资金1.98亿元(不含国有林场),涉及农户0.52万户2.26万人,带动户均增收6000余元。

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下土地和林下空间资源,黎平还稳步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多种林下经济,不断拓宽生态价值转化渠道,释放生态“含金量”。

农民在贵州省黎平县九潮镇万宝山天麻种植基地劳作。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我们村在林下发展何首乌种植,种植两年后采收,亩产可以达到1000公斤,何首乌市场价大约10元1公斤,亩产可以收入1万元左右。”黎平县双江镇平天村党支部书记吴珍祯介绍,2024年上半年,平天村采收何首乌果100余吨,收入100余万元。

目前,黎平县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100万亩以上,年均实现综合产值15亿元以上,林下经济覆盖农户4.2万户。

肉牛产业走出“致富新路”

走进贵州黎平宏大山地牛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一栋栋干净整洁的牛舍映入眼帘,牛舍内发出阵阵“哞哞”声,工人们有的忙着为牛群投食,有的赶着新选购的牛群进入隔离圈,基地一片繁忙景象。

作为贵州省重点打造的肉牛产业大县,黎平近年来依托本土黄牛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政府引导、科技赋能、全链发展”的创新模式,让传统养牛业“老树发新芽”。

“肉牛产业是带动面较广的产业,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优势产业之一。”黎平县畜牧事业局局长宁祥敏介绍,目前,全县“黎平牛”养殖户达9000余户,“黎平牛”存栏5.03万头。

要发展好肉牛产业,首先要抓好品种的保护利用工作。为此,当地把“黎平牛”品种保护利用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建设“黎平牛”保种繁育基地,开展良种繁育和提纯复壮,提高“黎平牛”各项生产性能。

为解决肉牛养殖户买牛难、买牛贵、品种差、防疫弱等问题,黎平县利用大数据建成溯源系统和“小牛超市”,组建专业选牛团队负责肉牛采购、运输、隔离等工作,形成一体化肉牛产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黎平县养殖户生产高品质牛肉提供有力保障。

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黎平县还建立了“大湾区市场+黎平农特产品”产销对接模式,推动以卖活牛为主,向销售冷鲜肉、肉制品等转变,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牛产业效益。

这两年,当地孺子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积极推动“黎平牛”和酸汤走出去。2024年,在大湾区开起8家“大锅铲”贵州酸汤火锅店,年销售额达8100万元。合作社负责人吴国邦说,合作社不光带动农户养牛,还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带动部分村民种植青储草料,实现多元增收。“我们还在本地培养酸汤牛肉餐饮行业的服务人才,帮助贵州酸汤牛肉勇闯大湾区的同时,为家乡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倪殷 卢志佳)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