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山东种粮大户的三笔账(身边的经济故事·账本里的春耕变化)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一位山东种粮大户的三笔账(身边的经济故事·账本里的春耕变化)

2025-03-27 09: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孙洪旗利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对田地进行施肥灌溉。

受访者供图

前段时间的一场雪,让山东省禹城市种粮大户孙洪旗喜不自胜:“施完肥之后得马上浇水,这场雪能省下不少水。我们早就做了准备。”下雪前一天,孙洪旗联系好合作社,让植保无人机飞了一天,在田里撒上肥料,迎接大雪的到来。

2016年,孙洪旗从禹城市辛店镇流转了2000亩高标准农田,2024年又在济南流转了3000亩地,成了名副其实的种粮大户。“过去,撒了固体肥就得抓紧张罗浇水,否则营养容易流失。”孙洪旗说,“不过以后不用这么紧张了,很快就能用上更多水肥一体化设施了。”

说着,孙洪旗带记者来到一片麦田,拖拉机正拖着管子在地里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等地里都用上,浇水施肥就更便利了。”孙洪旗说,这是他去年新买的拖拉机,铺管道正好派上用场。拖拉机加装了北斗导航终端,不但能享受一定比例的国家补贴,铺管道时还能精准定位,自动规划路径与避障,提升作业效率和质量,种玉米、小麦时排布更直。

去年,禹城市实施粮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孙洪旗拿出100亩地作为试验田,初步尝试水肥一体化技术——相关部门免费铺管道,水龙头一打开,水肥就能流入大田。尝到甜头的孙洪旗,后来又自费铺了400亩地;得知水肥一体化技术还有智能升级版,他又毫不犹豫下了单。

眼下,位于济南的大田内,智能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如火如荼。“不用动水龙头,只要打开手机应用程序轻轻一触,水就能流入田地,均匀施水施肥。这回,剩下的4500亩地都打算用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孙洪旗说。

为何孙洪旗的决心这么大?他给记者算了3笔账。

首先是成本账。每人每天平均能浇8—10亩地,浇1000亩地需要7—9人同时进行,浇一遍需要10多天。“以前每人每天的工费约为60元,后来涨到80元,现在120元招人都难。”孙洪旗说。

经部分改造后,浇一亩地的综合成本平均约为15元,每年的小麦和玉米要各浇两遍,每亩地年浇地成本为60元,5000亩地大约需要30万元。此外,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为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孙洪旗还会给他们购买意外保险。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完全应用后,一个人就能浇1000亩地,成本大大降低,且人员安全有保障。

再算环保账。今年春季施肥,孙洪旗感触很深。过去由机器撒固体肥,每年春天施一次,一亩地需要120斤肥料。而改造后的水肥一体化大田里用的是液体肥,随水浇肥,分两到三次施肥,不易挥发流失。数字化管理能够精确计算肥料的使用量,每亩地每次用肥20—30斤。“这一算不得了,施肥量大大减少,一亩地多则省80斤,少则省30斤,作物吸收营养更均衡。减少多余的肥料使用,也更环保。”孙洪旗说。

还有更多的增收账。走近麦田,密密麻麻,不见田垄。孙洪旗说,不用人工浇水,田垄就没了用处,铲平作田,集零为整,100亩地能增加8—10亩耕地,每亩地约可增收60元。

“这两年还有个好消息,土地深翻也有了补贴。”孙洪旗说。每年收获玉米后,孙洪旗都要自费找人把土地全部深翻一遍,提升土壤疏松度,减少病虫害。2023年,禹城市在全市推广深翻技术,每亩地深翻、旋地和使用腐熟剂共补贴78.31元,孙洪旗只需自付24.19元。

“现在惠农政策越来越多了,贷款也容易了。”孙洪旗说。以前农户由于没有抵押物,融资难、融资贵,经常在钱上“卡壳”。2020年,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鲁担惠农贷在禹城落地,经过严格把控,50亩以上有正规流转合同的耕地可零抵押贷款,每亩地可贷1000元。

“有了政策支持,我们投入新设备也有了底气。”孙洪旗说,“现在种地不像以前了,智能技术越来越多,咱也得跟上时代!”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