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立体要空间 让资源变黄金(深阅读)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向立体要空间 让资源变黄金(深阅读)

2025-03-27 08:5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核心阅读

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价值?土地立体增值,实现多样功能;厂区智能再造,提升生产效率;土地精细管理,唤醒废弃老厂……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积极探索模式、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形成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目前,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中期评估工作顺利完成。评估结果显示,示范县(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创建指标整体保持良性增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创新做法时有涌现、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各示范县(市)积极探索节约集约模式、技术、制度和管理创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机制和制度经验。

模式创新——

从平面扩张到立体增值,土地“长”出多重价值

华灯初上,上海市静安区苏河湾,市民余女士带着孩子漫步在城市绿地公园,头顶是蜿蜒的空中连廊,脚下是灯火通明的地下商业空间。

这座名为“苏河湾万象天地”的综合体,以“垂直峡谷”为设计理念,将地下两层商业空间、地面绿地与空中连廊衔接,串起百年历史建筑慎余里与现代甲级写字楼群的“时空对话”。

“在这里,逛街像逛公园,能在历史建筑里喝咖啡,还能欣赏苏州河夜景。”余女士说。

这一场景的背后,是静安区推行的存量地区“地上地下整体开发”模式的新实践。

政企合作,通过经营性地块与绿地“统筹开发、分类供应”机制,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项目整合商业空间、文保建筑与市政设施,近半数集中于地下,不仅保留了慎余里、天后宫等历史建筑群,还将绿地公园开放共享,打造了一个“无围墙社区”。

静安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徐健介绍:“市中心的土地承载多重功能,既要商业活力、服务市民,也要留住城市记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功能多样复合,实现多方共赢。”

上海以“立体共生”破解超大城市更新难题,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的“产业链供地”以700亩土地激活千亿产值。

在新吴区华虹半导体产业园,12英寸晶圆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保障这个总投资超百亿美元的项目顺利落地,是一项艰巨任务。2018年,面对华虹扩产需求,新吴区政府从工业区“抠”出700亩土地,采用“带地上建筑物挂牌”政策,实现存量资产的活化利用。

围绕华虹,政府通过“产业链供地”吸引多家上下游企业进驻多层厂房,共享环保、物流设施,用地成本降低20%。新吴区运用“最高法定年期出让、先租后让、地价修正”等政策,推行“亩产论英雄”评价,全区集成电路产值突破1700亿元。

“从平面扩张到立体增值,土地节约集约要向立体要空间、向产业链要效益、向全周期要活力。”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司副司长孔维东说,示范创建推动更多节约集约理念走向实践,是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键抓手。

技术赋能——

从生态困局到智能再造,资源“叠”出倍增效益

江西省彭泽县矶山生态化工园内,AGV无人叉车正沿着5G基站投射的蓝色光带精准穿行。空中,搭载热成像仪的巡检无人机掠过合成塔,将实时炉温传回智能中心——这是江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绿色生产图景。

该企业通过“纵向折叠+智能再造”模式,实现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的显著提升,为破解“化工围江”困局提供了可行方案。

在占地压缩至1266亩的新厂区,工程师陈敏登上28米高的设备平台,眼前是层层叠叠的钢构装置:“这套直径18米的煤气化装置,我们把变换、硫回收等5个单元垂直整合,占地比传统布局减少61%。”俯瞰厂区,22组生产装置如同积木般垒成9个立体模块。

陈敏介绍,利用“高跨水池+垂直凉水塔”技术,22座凉水塔累计节约用地40亩;锅炉车间化身“立体积木”——地下6米建污水处理池,地面1—8层为设备层,顶部布置脱硫脱硝装置,实现“零新增用地扩建”。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则利用“光电机器眼”实现磷矿资源高效利用。

夷陵区樟村坪镇是亚洲第二大磷矿腹地,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其中,中低品位磷矿占比80%左右,选矿提纯至关重要。

走进宝石山矿业有限公司的智能光电选矿车间,一批批经过破碎筛分处理后的10毫米至40毫米粒径的原矿,通过输送机被送入光选机。在这里,X射线穿透矿石进行识别,将磷矿与废石有效分离。

另一边的中控室里,电脑屏幕实时显示数据信息。“当前,每小时处理量为95吨,精矿产率达到42%。”公司光电选矿厂厂长王文元介绍,“这套‘光电眼’比老师傅更敏锐,分选后将尾矿输送到井下填充采空区,矿石利用率可提高70%以上。”

从矿山到海洋,新科技在各领域帮助资源利用提质增效。

在江苏省东台市海面上,连片的光伏板向远方延展,光伏板“丛林”中,一台台风机矗立着,巨大的叶片缓缓转动,这里是东台市沿海经济区方东垦区210兆瓦渔光互补集中式发电项目的现场。

上可发电,下可养殖,该“风光渔”项目用海面积达4000余亩,通过创新的立体分层确权发证模式,推动海域节约集约利用率不断提高。项目负责人孙震介绍:“依托光伏板遮光降温、抑制藻类繁殖等优势,渔业养殖产量显著提高。”

“资源利用领域的技术创新日益突出。”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朱道林说,综合节地技术,强化复合利用,能够推动节约用地、减量用地;矿产技术突破,实现资源绿色开采和高效综合利用;“风光电立体用海”“深水网箱立体养殖”等技术发展,实现蓝色国土利用从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机制创新——

从“沉睡资源”到“绣花功夫”,老空间找回发展活力

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橘园智能产业园内机械轰鸣声与键盘敲击声交织。锐捷数字化智能工厂的立体车间内,5层楼高的生产线正全速运转。

两年前,这片28亩的狭长地块还因无法满足传统厂房建设标准而面临闲置,如今通过“工业上楼”模式,产能较改造前提升近20倍。园区负责人轻点园区屏幕,空中连廊的实时数据跃然眼前:“这就是‘弹性容积率’赋予的空间魔法。”

面对土地资源紧缺与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仓山区以制度创新破题。针对老工业区,当地创立“税收贡献—容积率浮动”制度,容积率整体提升约一倍,相当于再造一个园区。在橘园洲片区,这种“向上生长”的策略带来惊人变化——逾45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单亩年产值从不足68万元飙升至1.8亿元以上。

千里之外的安徽省广德市,沪皖康养基地会客厅正迎来首批长三角旅居客,很是热闹。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废弃20年的老窑厂?

项目负责人回忆起寻回活力的过程:砖窑倒闭后,试图转型开办酒店,却以烂尾失败告终,最终通过“资产户口簿”制度精准诊断,依靠“政府收储+专家会诊+市场嫁接”组合拳,成功开起了康养基地、度假乐园等,盘活了这片沉睡的土地。

广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戴龙强展示的电子沙盘上,37处“沉睡资源”正被重新点亮:圣境泊崖帐篷酒店在山体修复中新生,曾经的校舍化身文化书屋……这种“绣花式”管理,使闲置土地周转周期明显缩短。

山东省微山县夏镇街道千亩连片鱼塘折射着管理智慧的迭代。

清晨薄雾中,养殖户老杜打开手机APP,智能投饲系统随即响应,水流带着鱼群在“三池两坝”净化系统中循环。“10年前这里还是采煤塌陷区,现在每亩水面年产值近5000元。”微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矿保科科长任刚介绍,通过“政府—矿山—专家”铁三角机制,昔日“生态伤疤”变为“聚宝盆”——矿井水净化后养鱼,煤矸石制成建材。

“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需要系统思维破局的综合改革工程。”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任易树柏说,通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推动各地以标准为基础、指标为依据、创新为动力、示范为导向,不断提升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整体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