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明:三项倡议构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协作机制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本网独家>

刘俊明:三项倡议构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协作机制

2025-03-26 16:56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3月26日,2025“世界粮食论坛”成都启动周暨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建设与推广研讨会在四川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简称:蒙顶山学院)举行。研讨会上,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刘俊明进行致辞并提出三项核心倡议,旨在构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协作机制、创新转化路径和青年参与体系。

图为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刘俊明在2025“世界粮食论坛”成都启动周暨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建设与推广研讨会上致辞。 【图片来源:世界粮食论坛(中国)】

刘俊明表示,四川承载着中华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双重基因,不仅拥有2300年持续运转至今、被誉为“活态水利博物馆”的都江堰以及千年传承的蒙顶山茶文化,还汇聚了多项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了山地农业、平原农耕、丘陵果业、湿地渔耕的立体遗产体系。2024年,四川粮食总产量达723.6亿斤,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列,用占全国4.7%的耕地,养活了全国6.1%的人口,书写着“天府粮仓”的时代答卷。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属于历史,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活水源泉。”刘俊明提出,世界粮食论坛首次走进中国西部,是对四川作为“山地农业文明活态样本”的高度认可,也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东方智慧。

为更好地构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协作机制、创新转化路径和青年参与体系,刘俊明提出三项倡议:

一是搭建跨国界、跨学科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濒危遗产抢救、传统农技传承人的培育,让千年农业智慧不断代、不失传;

二是成立跨区域、跨行业的农业文化遗产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智慧赋能现代农业,创新开发农遗数字藏品、沉浸式剧本游等消费新业态,推动农遗品牌价值转化,让古老农耕文明“破圈”生长;

三是发起“全球农遗青年大使”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招募志愿者深度参与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建设,帮助青年知道农遗、了解农遗、发展农遗,实现青年与农遗的“双向奔赴”。

刘俊明介绍,四川正通过“农遗+乡村振兴”行动计划,让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目前,青神竹编年产值突破90亿元,带动10余万农户增收,蒲江雀舌品牌市场价值持续跃升,展现出农业文化遗产作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巨大潜力。

据了解,“世界粮食论坛”成都启动周是在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上海寻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拼多多)、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中国粮食体系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支持下,于3月24日在中国-欧洲中心正式拉开帷幕。


【责任编辑:孙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