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寄千重锦 水润一城新——专注数字经济赛道,江苏宿迁腾“云”而上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云寄千重锦 水润一城新——专注数字经济赛道,江苏宿迁腾“云”而上

2025-03-26 09:3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江苏沭阳耿圩镇淮西村,“村里也有机场跑道”成为村民们津津乐道的新鲜事。走进花海航空飞行营地,无人机为花田喷洒农药,动力伞为景区引流,小飞机、热气球携乘客云端俯瞰花海,远处繁忙的运河上,百舸争流蔚为壮观。

从低空经济到电商直播,行走在“花木之乡”江苏宿迁,记者感受到美丽经济腾“云”而上,繁花盛景间生产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成为新农资,主播就是新农人。

以云为媒,依水谋兴。近年来,宿迁专注数字经济赛道,云端经济蓬勃发展;凭借融汇南北的生态优势,践行“两山”理论,楚风汉韵间打造文旅高地;依托河湖交汇的丰富水系,勾勒“好运”宿迁,重塑产业版图,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气象。

触网乘云链全球

夜幕降临,拍卖开场。在沭阳县扎下镇艺森园艺直播基地,30多名主播围坐,上百部手机镜头对准旋转台上的盆景,镜头背后连接着全国各地实时竞价的十多万买家。“还有出价的吗?5000元最后一次!成交!”一槌落下,拍卖师的声音穿透夜色,一盆虬劲的真柏花落千里之外的广东中山。直播结束,百余件盆景成交额达60万元。“过去肩扛背驮跑销路,如今坐在家里卖花,一部手机就能畅销全国。”基地负责人胡道中感慨。

作为全国首批“花木之乡”,沭阳种植传统悠久。过去花农们习惯在家门口支起一个喇叭,调度装车全靠喊;今天,一些锈迹斑斑的喇叭仍高悬门头,但喊话声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直播提示音。

仲维国在花田里摸爬滚打30年成了“土博士”。老仲的花木基地,常年保持100多种新品花卉,却不需要专职销售人员。拿着手机支架的村民不时从记者身边走过,为直播间观众点对点服务。仲维国说:“我会给一个底价,成交价看各自本事,村民很有积极性,一年网销超400万元。”

每9人就有1人搞电商,每秒23件快递从这里发往全国……中通、韵达等头部物流企业先后将区域分拣中心从周边地市迁至沭阳,甚至出现13家分拣中心扎堆一个村的现象,足见5万余家花木电商所孕育出“美丽经济”的强大根系。

根植电商沃土,数字经济的藤蔓正探向更广阔的国际商贸领域。成立跨境电商协会、跨境电商服务联盟,整合物流、海外仓等资源;引进专业跨境物流企业,提供海外仓“一件代发”服务;采用“内河+铁路+海运”水铁多式联运,让盆景、家具直抵欧美庭院……从政策引领到生态构建,从物流提速到品牌突围,宿迁近年来深耕“跨境电商+产业带”,推动100余家传统企业触网升级,打造了木制品、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家具家居、智能家电等5个特色跨境电商产业带,“宿迁制造”加速出海。

回望宿迁打造电商名城之路,绕不开与一家企业的双向奔赴。2009年,京东将分散在各地的近80名客服员工全部搬至宿迁,成立集约化客服中心,14年间累计投资超200亿元,建成客服中心、物流仓储、智慧城等13个项目,吸引当当、途牛、小米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安营扎寨”,也让宿迁立于互联网前沿。

如今,宿迁集聚2.98万家电商企业,超13万家活跃网店,400多家跨境电商企业。2024年全市电商交易额达2800亿元,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

楚风汉韵绘锦绣

清晨,洋河手工班的师傅将以高粱、小麦、大麦等为原料的酒醅从窖池中取出,经过循环发酵、蒸煮五次的“老五甑工艺”,春分入池,待到秋分起窖;入夜,项王故里景区内,青铜战马昂首嘶鸣,实景演出《项王传奇》的刀光剑影中,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武震撼全场。

一方水土,滋养西楚霸王;一泓清泉,酿造绵柔醇香。英雄与美酒刚柔相济,大运河、古黄河穿城而过,洪泽湖、骆马湖镶嵌南北,坐拥“三河两湖一湿地”的宿迁,文脉在水韵中绵延千年。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宿迁近年来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将西楚文化、酒文化、运河文化等融入城市血脉,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接待游客4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0亿元,均实现大幅提升。

酒韵绵柔,是时间与匠心的沉淀;水韵流芳,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篇。乘舟穿行于泗洪的洪泽湖湿地迷宫,水波潋滟,鸥鹭翔集,芦苇依依,仿佛人在画中游;在泗阳运河风光带漫步,既可观舳舻千里的水运壮美,也可感“迁里运河十二景”的水韵诗情;来到宿城乡野,坐上小火车徜徉稻香阡陌,在牛角村欢乐田园度假区伴着鸟语花香醒来,推门见湖共赴田园之约……

一城河湖一城景,这些美好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一座城市在进退取舍间提升民生福祉的见证。宿迁实施洪泽湖退圩还湖生态修复工程,渔民上岸种植莲藕等净水植物,既保护生态又富了口袋;关停运河沿线散乱污企业和非法码头,推进古运河全景式焕新;深耕农旅融合试验田,借稻浪炊烟绘就乡村振兴锦绣画卷。

宿迁人对生态的珍视,一定程度上源自“富了口袋、毁了生态”的切肤之痛。改革开放初期,因穷思变的耿车人瞄准废旧塑料回收产业,然而“垃圾堆里挖黄金”也让当地沦为垃圾场。2016年,饱受“垃圾围城”困扰的耿车“刮骨疗毒”:66天关停全部4889户废塑加工经营户、96个交易货场,此后合计关停近8000家污染企业,并加强生态修复,改善空气、水体质量。

砸了“脏饭碗”,还要端上“金饭碗”。通过引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电商物流、绿色家居、激光应用五大产业园,耿车“生态+产业”发展格局渐成,去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万元。

开创全国地下水水权交易先河,发放全国首笔花木生态价值贷,在全国首创“绿票”交易……近年来,宿迁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顶层设计,精心打造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立完善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走过牺牲“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再用“金山银山”修复“绿水青山”的弯路,宿迁奋力探索打通“两山”转化的新路。

“好运”之城万物生

在泗阳县盛虹新材料产业园,废旧塑料瓶每天在流水线上演绎“重生”奇迹,34个瓶子可化作1件冲锋衣,8个可蜕变为1件Polo衫,每年消耗约300亿个,企业年产50万吨再生纤维,规模全球第一;与此同时,沭阳临港产业园的桐昆恒阳织造一车间内,寥寥几人控制上千台织机整齐划一,这一全球最大单体织造车间诠释“工业美学”。

作为国内化纤行业龙头,盛虹与桐昆相继在宿迁落地生根,这得益于当地不断打造“好运之城”。这两家企业分别在江苏沿海的连云港和南通布局石化炼化基地。原料基地一南一北,下游选择却殊途同归,透过这种“舍近求远”的反常选择,可窥见宿迁的独特优势:沿海原料溯流西进、南下,大幅降低运输成本,实现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转化,并以此为支点辐射中西部市场。

水流无形,对产业布局的牵引逻辑却清晰可见——水运成本相当于铁路的1/3,公路的1/7,不仅降本增效而且更加绿色。尽管不沿江、不靠海,宿迁坐拥水域面积233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4%,水运优势得天独厚。

“好运”宿迁战略正加速构建“东部出海、区域成网、县市达标、内畅外联”的水运新格局。根据规划,2024至2026年间,将投资517.94亿元,实施65个水运项目,重点推进宿连航道全线贯通等工程。届时2000吨级船舶可由“水上高速公路”直抵连云港港,临港产业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

“好运”宿迁更是美美与共的理念,努力为每个创业者带来“好运”。宿迁围绕“改革创新暨营商环境建设”,将2025年定为“营商环境提升年”,提出用企业的感受、百姓的口碑、干部的作风作为衡量标准,以改革创新着力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使之成为推动宿迁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

回乡创业的金闯创办斯迪克新材料,从双面胶起步,攻克光学膜卡脖子难题,铸就光学膜“中国芯”;跨省而来的嘉泰激光以40人“轻骑兵”开启二次创业,5年时间规模扩大10倍。华绿生物的智能菌菇房内,传感器精准捕捉菌丝生长,企业负责人胡明说得真切:“将全国总部设在泗阳,不仅看中这里适宜菌菇生长的自然气候,更因为有滋养企业的社会土壤。”

一位招商干部表示,一个地区要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宿迁首创“超级管理员”制度,打破政务服务数据“孤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设立“办不成事”窗口,专接“烫手山芋”,兜底民生期盼……

运河流转,固本开新。近年来宿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长期保持全省前列,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800亿元,同比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工业总产值突破5200亿元。

烟花三月的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内,五百亩梨花与万株二月兰同框绽放,满枝白花胜雪,遍地紫花如霞,如同被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梨兰相会”,恰似宿迁气质的生动写照——作为南花北移、北木南迁的天然驯化地,无论哪里的花木在此过渡一段时间都会长得更好。最是一年春好处,“好运”宿迁正风华。(记者王圣志 杨丁淼 陈圣炜)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