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农人”,终身教育体系如何发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培养“新农人”,终身教育体系如何发力

2025-03-26 09:21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原标题:培养“新农人”,终身教育体系如何发力

“没想到,两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经营起了一家大型农业企业!前些年我作为科技特派员下乡讲课时,还手把手教过他们病虫害防治呢。能见证他们的成长,太有成就感了!”和记者聊起“新农人”的话题,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党委书记熊仁次语气激动,“你看,他们打造的蔬菜基地,正在向塔里木茫茫沙海要效益!一座座温室大棚在沙漠中整齐排列,造福了上万户农户……”

熊仁次口中这两位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正是乡村振兴号角下一批批“新农人”带着理论知识和实践智慧一步步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缩影。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要求,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适应新农村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农人”需要懂什么、会什么?和农林专业的科班大学生培养有何不同?各级各类教育应如何更好发力,助力更多“新农人”成长成才?记者进行了采访。

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有市场思维、风险意识、长远眼光

烟草花叶病是福建地区烟草的主要病毒病害,一旦烟草患病,烟农损失很大。该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防治烟草花叶病?这一问题,曾困扰吴文兴很久。

20世纪80年代初职高毕业后,吴文兴从农技站苎麻栽培辅导员到农科所、烟科所技术负责人,再到如今的农业企业总经理,一路迎难而上成长为“新农人”。为了攻克花叶病难题,他翻找书本、询问老师、向有经验的烟农学习,终于在示范园实现了株苗发病率下降百分之50至60、亩均增收100元至120元的目标。

“是学习为我插上了‘翅膀’。”吴文兴说。坚守田间地头的40多年里,他通过函授大学学习种植技术、参加高校主办的农村经济知识培训、在开放大学农村行政管理专科班深造。“每一次学习,就是人生上一个台阶”,他告诉记者,得益于学习所得,他攻克了多项棘手技术难题,作为“土专家”引领更多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新农人”必须是“多面手”!这是一个个“吴文兴”用实践得出的结论。那么,适应新农村发展建设的本土人才,究竟需要会什么、懂什么?

“现代农业产业是个‘大链条’。你看,果园管理维护、产品销售、市场开拓,样样都离不开专业素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师革明鸣联合团队在陕西合阳让樱桃新品种成了当地“致富果”,也培育了一支本土人才“先锋队”,他深有体会。

“从学校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实践看,要成为合格‘新农人’,除了会技术还离不开这三种素养,”革明鸣分析,“一是市场思维,比如樱桃种植,分早中晚几季,如果能赶在上市高峰期前采收,或者在供不应求时及时上市,同样品质的樱桃就能卖出更好的价格;二是风险意识,比如从日本引进的‘阳光玫瑰’葡萄,前几年在我国大量种植造成价格连跌,如果明悉市场饱和规律就可以及时避开风险;三是长远眼光,去年樱桃挂果期出现了往年少见的连绵阴雨天,樱桃容易开裂、生虫,有技术专家提出建移动式大棚,但需要不少投入,而这种天气可能20年一遇,那么这笔投入究竟值不值?在一个个‘问号’前作出理性抉择,考验的是长远眼光,还有胆识魄力。”

面对差异,因材施教和“地头指导”更重要

“新农人”必备的素养能力该如何造就?记者了解到,系统的课程体系、前沿的教学内容、集体讲授与“一对一”个别指导结合的教学模式、经验丰富的导师参与不可或缺。

“在大学讲台讲课和给技术骨干讲现场课,不同之处体现在理论与实践内容占比,在校大学生也需掌握技术,但更多还是要懂得原理;给农民讲技术,不会有太多纯理论讲授,更多是如何实操。还体现在授课对象知识基础的差异,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初中、高中到大学都有,‘因材施教’就显得更为重要。”革明鸣分析说。

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茶农罗永华出生在茶农世家,从小便与茶园为伴。但由于种植和制作技术落后,茶叶品质一般,市场竞争力不足,他家和一些种茶的乡亲们一样,收入十分有限。2024年,得知云南农业大学组织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后,他赶紧报了名。通过茶叶种植技术、加工工艺、市场营销等课程学习和实务指导,他感到自己的收获“比想象中还要多”。

“一是知识更全面了。精心设计的项目课程包括农业政策解读、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从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到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系统等精准农业技术实操,再到利用电商平台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策略,让我对现代农业产业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知。二是思路打开了。和来自不同地区的‘田秀才’‘土专家’们交流探讨,接触到各种新颖的农业发展路子,看清了从传统农业向生态循环农业、数字农业转型的趋势,我渐渐打破了以往的老套路,发现了一条跳出传统种植养殖模式、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三是人脉资源更广了。有幸结识了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众多志同道合的同行,让我能及时获取前沿学术研究成果和行业动态,拓展了合作空间。”罗永华总结。

在革明鸣看来,“新农人”培养过程中,关键时期的现场指导至关重要。“比方说,樱桃育苗、开花、挂果期、冬季熏烟驱虫,每个关键时期至少要组织一次集中的技术指导,手把手传授农户技术要领,例如,枝条修剪,要修成什么形状?需考虑通风、老枝新枝等因素。”

革明鸣分析,培养“新农人”与培养完整系统接受理论培养的科班学生不同,面对着诸多考验。“一些农户容易陷入‘经验误区’,对自己熟悉的品种了如指掌,可一旦换了新品种,离开专业人员,就很难去类推处理;二是存在‘非亲历不重视’的现象,如极端天气或病虫害,农户一开始种植期间没有实际遇到,往往对技术人员所讲的防范要领听不进去。针对农户接受知识的这些特点,我们在现场指导时既要有普遍性的统一指导,又要针对特殊性进行个别‘问诊’。”

“‘头雁’计划从2022年启动,至今全省已培训‘新农人’2000余人。”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培训针对性显著增强,如2024年云南农业大学进一步优化了帮扶导师结构,采取‘从本校、省农科院、省林科院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中遴选一批,从省级机关退居二线的行业领导及技术人员中遴选一批,从近几年优秀‘头雁’学员中遴选一批,从基层优秀农技人员中遴选一批,从行业领军人才中遴选一批’的方式,最终根据学员意愿确定每位学员的帮扶导师,共遴选86名导师为260名‘头雁’提供精准帮扶。”

3.打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发挥社区课堂和各级开放大学作用

展望未来,教育如何助力“新农人”竞相涌现,进一步给新农村带来新活力?

“‘新农人’大致可分几类,一是土生土长的技术带头人,二是有头脑、懂经营的村干部,三是带着技术来乡村经营农业企业的‘乡村CEO’。”河北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卫智认为,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培训的形式应该更为丰富,“高校组织部门可发挥自身优势多组织农村干部培训,帮他们拓展视野、开阔思路。学校可通过教师工作站、合作课题研究等形式及时掌握‘新农人’需求诉求,对接自身优势学科专业资源,丰富培训供给形式。”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吴遵民表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也对面向乡村本土人才的终身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体系昭示着,未来国家终身教育将从‘提供’转向‘服务’,将从面向青少年转向面向所有人。当下,终身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打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阻隔,实现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机链接,这在新农村技术型、管理型本土人才培养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吴遵民分析,目前遍布基层的社区教育肩负着提升全体国民精神素养的重任,而从上至下的开放教育体系则应发挥“桥头堡”与“助推器”作用,打造连接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无边界”“全天候”的新型教育形态。

“农村终身教育可以‘一体两翼’发挥作用:在教育强国战略及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体化’方针指引下,一方面通过乡村振兴计划发展乡村社区教育,提升新农人的知识水准与精神品质,同时,县级开放大学要尽快转变办学理念,面向乡村更加精准地提供各类教育服务与技术资源,并以高适应性的‘新农人’培养为目标,实现乡村终身教育全覆盖。”吴遵民说。

除了从外部发力拓展资源、完善体系,“新农人”自我成长的内驱力也很关键。“在发挥‘头雁’作用、带起更多技术能手的同时,我自己更要持续学习。农业领域发展日新月异,我会保持学习的热情、敏锐的洞察力,关注行业最新前沿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定期参加各类农业展会、学术研讨会,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质,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说起今后的目标,罗永华充满干劲。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