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侗乡第一寨”感受古朴与时尚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在“侗乡第一寨”感受古朴与时尚

2025-03-21 08:5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在贵州月亮山腹地的崇山峻岭之间,坐落着中国最大的侗族村寨——肇兴侗寨,其建寨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千百年来,侗家人世代安居于此,耕读传家,生生不息,这里也因此享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

吊脚楼鳞次栉比、木鼓楼高耸挺立、侗族大歌传唱千年、稻鱼农耕绵延不绝……从空中俯瞰,肇兴侗寨就像是停靠在群山之间的一艘巨船;行走其间,又宛如进入一个“侗族文化博物馆”。

仲春时节,目光所及,一幅人和景美的春日山居图正在这里缓缓展开:放眼群山,色彩斑斓,无边的梯田宛如“腰带”缠绕,金色的油菜花随风摇曳,展现出“人勤春早”的侗乡新面貌;古榕树下、风雨桥上,侗族男女时常成群结队,弹琴唱歌,充满青春活力;吊脚楼台,火塘旁边,侗族妇女背着娃、绣着花,一针一线既是传承非遗的“指尖技艺”,也是增收致富的“指尖产业”。

时光荏苒,传统农耕、非遗技艺、民族建筑……这些集中呈现在“侗乡第一寨”的文化形态,都镌刻着这个中国古村落古朴沧桑的发展历史,也不断在与外界交流融合中历久弥新、愈发时尚。

翻开侗族文化“活的史书”

木质鼓楼镌刻着岁月无尽的沧桑,青瓦错落承载着荏苒时光的美好。走进“侗乡第一寨”——肇兴侗寨,如同翻开了一本记录着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的史书”。

千百年前,侗族先民迁徙到贵州月亮山区,傍水而居,依山成村,聚居在如今肇兴侗寨所在的这片土地上。他们世代在此开荒种地,渔猎而生,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传统稻作文化、千年侗族大歌、民族刺绣蜡染……这些侗家人世代传承的生产生活方式,讲述着这个古老侗族村寨的前世今生。

步入肇兴侗寨的侗族文化展示中心,侗族的历史在这里徐徐展开。侗族,来源于古“百越”族系,由秦汉时期西瓯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其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三省(区)交界地区及湖北恩施一带。其中,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居住的侗族户籍人口达212万余人,黎平县肇兴侗寨就是当地最大的侗族聚居区。

侗族自称为“重”,意为“生活在大山环抱、被森林覆盖的人们”。“一代代侗家人不仅创造、传承着侗族独特的民风民俗,也积淀了不少农耕生活智慧和民族手工技艺。”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陆卫敏说。

从肇兴侗寨的吊脚楼上倚栏远眺,整个村寨青山环抱,鼓楼成群,参天古榕随处可见,潺潺溪水穿寨而过,一座座风雨桥连通内外,这里也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古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陆卫敏说,侗族在与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侗族群众能歌善舞,形成了以侗族大歌、多耶、芦笙舞、侗戏等为代表的歌舞文化。”他说,侗家人还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

遇见肇兴侗寨,人们必然会被当地刺绣、蜡染、侗族大歌等非遗技艺、民族文化所吸引。在侗乡特色产业基地,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勇妹一直致力于传承和推广侗族刺绣、蜡染等非遗。

作为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的蓝靛染工艺传承人,今年40岁的陆勇妹从小跟着老人学习织布、蓝染、蜡染等民族手工技艺,对侗族文化有很深的情感。

从大自然中采摘而来的植物,整合加工成各色染料,印染成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侗家人崇尚自然,从自然中选取有用的植物,用于制作成染料,这些植物染料有着独特的香味,而且绿色环保,不仅是侗族村民最常用的生产生活用品,也是时尚、好用的侗乡好物最显著的特点。”陆勇妹说。

在合作社展厅内,除了刺绣、蜡染等传统服饰,柜台上还摆放着很多融入了蜡染、刺绣等民族手工技艺的时尚产品,让人耳目一新。“保护非遗,既要传承,也要发展,要不断贴合市场需要,才能让非遗技艺焕发新的活力。”陆勇妹说。

这些年,陆勇妹所在的合作社积极加强研发,不断推出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产品,同时还不断加强人才培育。目前,该合作社累计参与培训村民近3000人次。不少经过培训的绣娘,有的加入到她所在的合作社就业,有的自主创业,成立了自己的非遗工坊或者文创产品制作销售公司。

目前,肇兴侗寨培育了包括“侗品源”在内的64家传统手工艺企业。“去年,合作社总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订单销售额有800多万元,另外主要靠非遗体验研学活动等。”陆勇妹说,去年合作社带动村民就业1200多人次。

非遗不只是生活,也是未来。近年来,肇兴侗寨秉持“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发展”的思路,在保持村寨历史原貌和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时,将谷雨节、芦笙节、侗年节等民族节日,刺绣、蜡染等非遗打造成旅游品牌,带动村民就业创业2000余人,让村民们都吃上“旅游饭”,使古老侗寨在保护与利用中持续焕发新的生机。2024年,当地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24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4.16万元。

有鼓楼的地方就是侗族的家

俗话说,侗族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在肇兴侗寨,鼓楼等木质建筑是侗族人独特的艺术形态。有首诗这样描述侗族建筑:“鼓楼凌云不用钉,飞檐揽月接星辰。笙歌夜夜楼中起,散作人间风雨声。”

去过肇兴侗寨的人都知道,在这座深山里藏着全世界最大的鼓楼群。从历史中走来,肇兴侗寨鼓楼几经损毁、重建,共有5座保留至今,分别取名为“仁团鼓楼”“义团鼓楼”“礼团鼓楼”“智团鼓楼”“信团鼓楼”,这里也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

曾到访过肇兴侗寨的专家学者表示,别具一格的侗族鼓楼建筑艺术,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

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余压芳介绍,单看外观,5座鼓楼高低不等、大小不一、风格各异,但它们共同展示了侗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而且侗家人以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命名鼓楼,说明中华各民族之间一直都在相互交流与融合。

“先有鼓楼,后有侗寨”是流传于肇兴侗寨的一句俗语,这也恰恰说明,侗族鼓楼作为侗族村寨最显著的标志,其在侗家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文化地位和建筑价值。

鼓楼分多柱和独柱两类,是侗寨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奇观,凝聚着侗族“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与和谐共生的社会理念。

作为一种榫卯结构的重檐建筑,侗族鼓楼的建造手法使用了中国传统木结构的“穿斗式”和“抬梁式”技艺。鼓楼常用一层层的檐作为装饰性楼层,飞阁重檐,层层而上,重檐层数均为单数,每层都有飞檐翘角,檐板绘有展现中华文化经典内容的彩绘。

陆卫敏介绍,鼓楼一般都位于侗寨相对中心的位置,侗寨民居逐次向外展开,看起来大家的房屋像一圈圈围着鼓楼一样,也象征着侗族村民凝心聚力,团结一致。

鼓楼不仅建造技艺独特,也是侗族群众主要的活动场地。鼓楼底部中心位置设有火塘,四周配有长凳。自古以来,侗族人凡集体议事、迎宾送客、节日节庆等重大活动,都会在鼓楼举行。

陆卫敏说,鼓楼顶上的多边形阁楼,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过去还充当瞭望哨。“以前通讯不发达,鼓楼修得高看得远,顶部多边形阁楼放着一面鼓,遇到紧急情况,击鼓迅速把大家号召起来。”他说,如今这样的军事功能早已不在,但鼓楼却成为侗族的文化符号。

距离肇兴侗寨寨门口不远的“信团鼓楼”,是当地一座较大的鼓楼,始建于18世纪,后又毁于火患,于1982年重建,是一座11层的重檐攒尖顶宝塔式八角鼓楼,鼓楼通体高24.73米,占地136平方米。

夜幕降临,“信团鼓楼”下总有村民围坐在一起,或唱歌或聊天,在增进彼此感情的同时,也商议村寨发展,化解邻里矛盾。

肇兴侗寨侗族村民吴金梅说,鼓楼是侗家人最美丽的建筑,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不管大家身在何方,走向何处,总忘不了鼓楼下祖辈父辈的关切,也时刻记着一句话——“有鼓楼的地方就是侗族的家”。

历经岁月的洗礼,肇兴侗寨的鼓楼依旧高耸挺立,这离不开当地人的传承和保护。当地有一种在村民中享有很高声望的职业——掌墨师。

侗族掌墨师是侗族传统木结构建筑建造中的核心人物,相当于建筑项目的总设计师和总工程师,尤其在建造风雨桥、鼓楼、吊脚楼等重要木构建筑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们掌握着侗族世代相传的建筑技艺,凭借经验、口诀和独特工具,无需现代图纸即可完成复杂建筑的精准设计与施工。

今年58岁的肇兴镇侗族村民陆德怀就是当地一名出色的侗族掌墨师。他从小喜欢做木工,后来跟随老木匠学习修造鼓楼、寨门等木建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陆德怀说,侗族鼓楼采用榫卯结构修建而成,只要管理得当,经历风雨仍可百年不倒。“鼓楼的主体结构包括1根雷公柱、4根主承柱和12根檐柱,代表着一年四季12个月,寓意岁岁平和、月月安康。”他说,鼓楼下方呈四方形与八角形,寓意着四面八方迎宾客。

30余年的民族建筑制作生涯,陆德怀参与修建鼓楼120余座、风雨桥四五十座。他相继去过广西、湖南、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参与设计、建造鼓楼。

为了传承好鼓楼建造技艺,陆德怀还培养了几十个徒弟。此外,他还在家开展研学活动,通过制作小型鼓楼、风雨桥,给中小学生讲述鼓楼文化。北京、重庆等地学生在网上看到视频后纷纷慕名而来。“很多学生对鼓楼非常感兴趣,只要有需要,我至少还能再干10年。”陆德怀说。

传唱千年的天籁之音

仲春时节,位于肇兴侗寨门口的田野生机勃勃。站在错落有致的田埂上,侗族男女身着节日盛装,为到访侗寨的人们演唱着曲调悠扬、和声优美的侗族大歌《布谷催春》,给大家带来“侗乡第一寨”的春日问候。

“春天到,春意浓,千山万树绿葱葱;布谷鸟儿声声唱,布谷布谷快播种……”听村民们用侗语演唱,不仅能感受到他们模仿布谷鸟惟妙惟肖的声音,也能感受到他们那“人勤春早,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

“《布谷催春》是侗族大歌中非常经典的一首,主要是展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场景,也表达了我们侗家人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黎平县侗学研究会副会长吴家佳说。

作为流传于贵州侗族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歌唱艺术,侗族大歌采取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形式,是一种民间支声复调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侗族大歌就走出国门,唱响世界。1986年9月,吴玉莲等多位侗族姑娘组成的侗族大歌演唱团,应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的邀请,在夏乐宫国家剧院演出。她们甜美、动听的歌声,深深吸引了在场的观众。

曾有人用诗盛赞包括侗族大歌在内的侗族音乐:“清泉漱石和松风,一曲天开万籁空。古调不知传几世,犹随星月落云中。”听过侗族大歌的人们,常用“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来形容其和声的美妙。这不仅是贵州侗族群众沉淀千年的独特音乐文化,还承载着他们对自然万物的热爱。

“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这是肇兴侗寨流传很广的一句俗语。逢年过节,侗家人都会身着节日盛装,围聚在鼓楼下、风雨桥上,高唱侗族大歌,欢庆美好生活。

“在侗族地区,人们说‘饭养身,歌养心’。”吴家佳说,侗族大歌口传心授,既有叙事说理、传情达意、教化育人等内容,也表达着崇尚自然、敬畏万物、和谐友善等情感。

这些年,为了做好侗族大歌传承,贵州省在肇兴侗寨等多民族聚居的村寨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而且让更多青少年学生了解侗族大歌,以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

延续千年的侗族大歌,经岁月沉淀愈发年轻。

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电影全球热映,电影配乐侗族大歌也火爆“出圈”。在《哪吒2》中,侗族大歌以其空灵圣洁的自然和声,给观众带来独特的听觉享受,也让人们感受到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参与电影中“宝莲盛开”片段配唱的舞乐蝉歌乐团也随着电影的热映逐渐被更多人所了解。

乐团成员、24岁的黎平县侗族姑娘陆江柳说:“我从小跟着奶奶学唱侗族大歌,后来考入贵州大学音乐学院学习音乐表演。侗族大歌与国漫电影跨界合作,让更多人看到了古老的侗族大歌也有时尚的一面。”

舞乐蝉歌乐团的负责人杨想妮说:“侗族大歌与《哪吒2》刻画的东方奇幻世界完美融合,展现了史诗般的宏大感,这就是非遗与国漫碰撞出的惊艳魅力。”

这些年,侗族大歌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贵州文旅推介中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我去过很多国家和地区演出,从他们惊叹的神情及发自内心的赞美中极大地增强了文化自信。”吴家佳说。

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大才说,从非遗传承保护到助推非遗走向国际,侗族同胞以侗族大歌为桥,跨越千年、跨越国界,向世界展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民族风情,让侗族大歌等非遗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