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行动|从“输血”到“造血”——四川盐源的产业振兴密码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图片>

乡村振兴在行动|从“输血”到“造血”——四川盐源的产业振兴密码

2025-03-21 09:00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网成都3月18日电(吴晓)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梅雨镇的乌鸡养殖场已是一片喧腾。成群的乌鸡扑棱着翅膀争相啄食,农户们弯腰撒着饲料,脸上挂着笑意。

“扣除饲料、兽药和人工等成本后,一只鸡能赚50元。”一名村民边说边将乌鸡装筐搬上货车。车轮碾过村道,扬起细碎的尘埃,也碾碎了这片土地曾经的困顿——自2023年,盐源县3000余户村民通过养殖乌鸡,户均增收5000元。蜕变不止于此:山脊上的光伏板正将阳光转化为财富,果园里的苹果跨越2000多公里直抵长三角餐桌……托底性帮扶的春风,让这个大凉山深处的小城在产业振兴中获得新生。

产业帮扶激活内生动力

盐源县所在的凉山州,曾是脱贫攻坚战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如何让盐源的脱贫攻坚成果更稳固?托底性帮扶政策给出了答案:立足资源禀赋,做强特色产业。

2023年,泸州市江阳区与盐源县发挥帮扶资金效用,联手推出“一元乌鸡”项目——农户只需支付1元,即可领养价值20元的脱温鸡苗。这种“政府补差价、企业保回收”的模式,点燃了农户的养殖热情。

梅雨镇“一元乌鸡”养殖项目发放鸡苗。(资料照片,泸州市江阳区结对帮扶工作队提供)

在梅雨镇杉八窝村,村集体与泸州乌蒙山乌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统一提供技术培训、饲料标准和保底收购。成群的乌鸡从盐源卖向全国,成为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首批510户养殖户6个月实现收入247万元,村集体增收7.5万元。如今,“一元乌鸡”累计发放超11万只,带动3000余户脱贫户参与,乌鸡产业链还衍生出“风吹鸡”等高附加值品类,销往浙江、重庆等地,小乌鸡从“山沟货”变成“金凤凰”。

盐源的实践印证了产业帮扶不是简单“给钱给物”,而是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与地方资源。凉山州绿色启航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亦是例证——这家曾濒临倒闭的苹果包装企业,在江阳区和中国电信的帮扶下,实现降本增效。同时通过江阳区、电信行业的“朋友圈”,凭借好口碑的发酵,与云南、浙江、攀枝花等地的水果包装搭上线,进一步拓展了业务范围。2024年,该企业订单升至3000万元,较上年增长6倍。

当帮扶从“输血”转向“造血”,盐源的田野和车间里,正涌动着强劲的内生动力。

清洁能源赋能县域经济

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的盐源,太阳能、风能、水能资源富集,年日照时数超过2200小时,但过去“风光无限”却难掩“守着金山饿肚子”的窘迫。

2024年,盐源与攀钢集团签订铁矿石战略采购协议,共同开发后备矿山;引进总投资约350亿元的珑腾凉山州AI数据中心项目落地,加上规划中的储能项目,将让这里的阳光和风力转化为“数字黄金”,为这座高原小城注入新动能。

盐源县的光伏基地。新华网发(胡晓平 摄)

在盐源县白乌镇的光伏基地,连片的蓝色光伏板如波浪般向天际延伸,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十四五”期间,盐源县按照盆地建光伏、山岭建风电的发展布局,建成投运风电项目12个,装机容量108.9万千瓦,建成投运光伏电站12座,装机容量126万千瓦。在建光伏项目2个,装机容量185万千瓦。已获批待建光伏项目4个,装机容量73万千瓦。然而,输送瓶颈制约了“风光变现”——全县目前仅有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即便完成扩容,也只能满足现有项目需求。

突破困局需要顶层设计。2024年,盐源县协同推进电网输送通道凉山中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项目和攀西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项目,同时,推动总投资约13.5亿元的全钒液流储能项目落地,加快将清洁能源转化为产值和经济增长点。

小高山上的风力发电机。新华网发(李万秀 摄)

数据显示,盐源可开发风、光新能源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每年将生产清洁电能约200亿千瓦时,实现年产值80亿元,增加税收13亿元。

全链思维破解增收难题

盐源苹果虽顶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光环,却长期面临“优质难优价”的尴尬。2023年,宁波市鄞州区的帮扶团队发现症结:产业链短、品牌弱、销售渠道单一。他们从生产端到销售端全面介入,引入矮化砧密植技术,推广林下养鹅模式;在浙江建起2个“销地仓”,推动盐源苹果进入华东100家商超。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加工环节。过去,40%的小果、残次果只能低价处理,如今通过东西部协作,盐源县与宁波企业合作开发苹果酒、苹果饲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在甬盐苹果酒厂的车间里,苹果经破壳、发酵、蒸馏,变成琥珀色的果酒。据了解,1公斤苹果基酒可以卖到600元,是当地苹果售价的120倍。

盐源果酒发酵车间。新华网发(曾成绪 摄)

品牌化是盐源苹果的下一站。去年12月1日,载满盐源苹果的“甬凉号”乡村振兴班列缓缓驶出西昌南站,约50个小时后到达宁波,让东部消费者感受到来自大凉山的甜蜜问候。近年来,“盐源苹果节”屡在宁波举办,盐源苹果的名气逐渐打响,“离太阳很近”的苹果不再“离城市很远”。

盐源,这个曾经“被大山困住”的小城,在托底性帮扶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振兴答卷。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