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文旅 因为出彩所以出圈(经济聚焦)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民族村寨文旅 因为出彩所以出圈(经济聚焦)

2025-03-20 08:56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立足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多地积极打造文旅优势,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近日,记者走进贵州黔东南、吉林延边、青海海北,访村落、探民俗,探寻当地深化文旅融合、丰富旅游业态的发展密码。

——编 者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

游客一年更比一年多

本报记者 苏 滨

6年前,嬴勇秀东拼西凑200万元,把自家木房改成民宿,左邻右舍一片质疑;6年来,住店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村民动了心,嬴勇秀带着大家一起干,日子越过越红火。

38岁的嬴勇秀,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人。由于自家的二层木房有些年头,经常透风漏雨,有时走在地板上,都能听到“咯吱咯吱”声。在2018年的一次家庭会议上,嬴勇秀拍板,“建,必须重建!还得搞民宿!”第二天她便到村委会申请盖章,再请镇政府过会,“中间来了好几拨干部、专家,不到半个月便顺利获批。”

按照政府提供的设计规划和施工标准,嬴勇秀请来施工队,加班加点建设,3个月完成主体框架。“总共4层,骨架全是砖混结构,外立面和栏杆全部包着木头。”嬴勇秀说。

保护利用,群众是主体。始建于北宋的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成群连片的吊脚木楼是侗族文化的象征,系统性保护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

“从申请、批复到设计、施工,一环套一环地把关,做到修旧如旧、建新如故。”新房的内部装修,除了地面铺设地板砖,墙面同样裹着木板,还用实木吊顶,尽管成本算下来比普通砖瓦房高出50万元,但嬴勇秀认为值得,“我们自己也要住,用的都是好材料。民宿整体风格跟附近的老房子兼容,有一种侗族的特色品牌意蕴,游客很喜欢。”

2019年,民宿正式营业,嬴勇秀当年喜迎开门红:总共14间客房,有7个月几乎天天爆满,一年净赚50万元。

“人们越来越喜欢民族特色、体验民族文化,到肇兴侗寨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之前坚持的装修风格,也成了卖点!”看到生意日渐兴隆,嬴勇秀也雇用了两名员工帮忙。她的成功,给不少村民带来信心。陆红勤是肇兴侗寨的村干部,本想把自家的木屋租给外地人经营,看到嬴勇秀的生意做得红火,便直接打消念头,随即翻新木屋,发展民宿,去年正式运营。“嬴勇秀没少帮我们介绍生意,民宿也成了肇兴侗寨的旅游品牌。”陆红勤说。

2024年,肇兴侗寨接待游客10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0亿元。截至目前,肇兴侗寨发展起320多家民宿、50多家餐厅,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通过保护民族文化,发展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

一块稻田挣出两份钱

本报记者 刘以晴

3月的东北,春寒料峭。正值中午,走进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庭院里不时飘出米饭香。

村西头,育秧大棚里温暖湿润,村民金君正弓着背检查秧苗,“这水稻金贵着呢,可得照顾好,盼着秋天有个好收成。”

“咱村大米有品牌,叫‘吗西达’,在朝鲜语里是‘好吃’的意思。”村子中心,青瓦白墙,飞檐翘角,农家小院改建成的民宿里,光东村归心民宿合作社理事长杨丽娜正在接待游客。大家在热乎乎的土炕上坐下,米饭、鸡汤、辣白菜等陆续上桌。“这都是咱村的美食,大家尝尝。喜欢的话,还能线上下单,直接寄到家。”杨丽娜说。

“长白山下果树成行,海兰江畔稻花香。”光东村近年来积极探索三产融合发展,乡村变化越来越大。

光东村地处海兰江畔,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守着绿水青山,光东村的水稻一度“养在深闺无人识”。转变发生在2011年,看中了村里的特色资源,26岁的杨丽娜返回家乡,发展乡村旅游。除了特色民居、歌舞表演、民族美食,杨丽娜还将目光望向广袤田野。

在不影响种植的前提下,稻田边建起观景台、跑起小火车,推出种稻体验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我们按比例给村集体分成,让村民一块稻田能挣两份钱。”杨丽娜介绍,光东村已与500多家旅行社建立合作,上榜“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

“离开光东村后,游客能不能还是顾客?”村党支部书记金宪的一句话,让杨丽娜有了新想法。她开始与村民合作,确定收购价格、设计产品包装、搭建线上商城,在网上卖起大米、米酒、辣白菜等特产。截至目前,线上商城销售额超千万元。

“有了销路,咱也不能掉链子。”金君说。他牵头成立光东有机大米专业合作社,邀请农技专家,改良水稻品种,统一育苗、除草、施肥等各个环节,保证大米质量。如今,光东村的大米远销海外。

农旅融合发展成为增收致富新引擎。光东村每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稻米售价也翻了一番。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0年前的10万元,到去年已突破百万元,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比2015年增长3.2倍。

“村里发展好了,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将来,我们还要坚持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发展思路,大家一块干,让钱袋子越来越鼓。”金宪说。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

春风吹暖牧民的心

本报记者 乔 栋

高原春来到,冰封的高原蓝宝石青海湖迎来开湖季,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开湖”活动即将举行。青海湖北岸的风,一直吹到沙柳河镇。站在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的山坡上,望着沙柳河潺潺流向青海湖,湖面的蓝冰在消融,身边的牦牛悠闲地打着尾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索南才夫旦脸上写着希望。

“才开春,一点都没闲着。”索南才夫旦从山上下来,进入果洛藏贡麻村村委会,产业促进工作队成员们正在等着他。队长俄藏加一脸兴奋:“知道我们的‘贡洛藏’牛羊肉昨天直播卖了多少单吗?”俄藏加拍了拍旁边的年轻小伙才多加,伸出了3根手指头:“300多单,2万多块钱!”

在沙柳河观湟鱼洄游,在仙女湾湿地看普氏原羚奔驰,在圣泉湾断崖打卡……以果洛藏贡麻村为中心,感受青海湖之美成了不少游客的必选项。近些年,这个平均海拔3300米的高原村落在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的道路上也越走越顺畅。

逐水草,牧牛羊。此前,果洛藏贡麻村的藏系羊、牦牛一直处于“散养”阶段。2020年,当时30岁的索南才夫旦被选为村支书,他打算围绕养殖开辟新市场。“着力点还是合作社,我们动员能人大户做示范,分群、配种、断奶、管理、饲养、出栏都由专人负责。”

规模上来了、品质提升了,合作社的收益跟着节节高。去年,果洛藏贡麻村3家合作社整合了6.43万亩草场,年收入达到140.5万元。

高原的初春,仍有寒意,但果洛藏贡麻村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正忙得热火朝天。去年8月,投资达350万元的村集体产业贡洛农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贡洛藏”品牌正式投入市场。半年时间不到,公司销售金额达到近20万元。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果洛藏贡麻村的牛羊肉好,慕名而来。”这个青海湖边曾经以游牧为生的村庄,如今还开拓了生态旅游体验项目,正向着“产业兴、生态美、村民富”前进。2024年,果洛藏贡麻村村集体经济达80多万元,脱贫户人均收入为19817.5元,比上年度增长14.04%。

索南才夫旦在朋友圈自豪地写下这段文字:“现在的果洛藏贡麻村,风吹草低后见的不只有牛羊了,红色研学、特色旅游、高效畜牧养殖、啤酒深酿加工、无土栽培采摘、畜副产品加工、文创设计开发等多业态齐头并进,一项项特色产业欣欣向荣。”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