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千万工程”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

2025-03-20 08:55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20多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相关经验做法对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借鉴意义。

一、背景情况

21世纪初,浙江经济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农村建设明显滞后,部分村庄“脏乱差”问题突出。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作出实施“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20多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成为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最快、乡村经济最活、乡村环境最美、农民生活最优、城乡区域最协调的省份之一。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在全国形成积极示范效应,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认可,于2018年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党建引领绘就乡村壮美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明确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千万工程”领导责任,同时创造性地领导建立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通过将机关党员干部下派到农村,强化基层党建,提高治理效能。20多年来,浙江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关键,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实施“先锋工程”和“堡垒指数”管理,健全乡村振兴实绩考核、领导干部包乡走村等制度,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村党组织书记带头作用,有力有效推进了浙江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比如,台州市金竹溪村在农村指导员带领下,健全两委班子,压实党员干部责任,深入挖掘文化资源,从贫困村变身民宿村,获评全国生态文化村。同时,浙江经验辐射全国,比如山西省长治市振兴村选优配强村两委队伍,带领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2023年村集体收入69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69万元。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的政治根基。

(二)共建共治共享绘就乡村幸福画卷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擘画实施“千万工程”,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真挚为民情怀。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浙江坚持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坚持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成效的最高评判标准,使农民群众在乡村建设中得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比如,海宁市博儒桥村在治理过程中逐渐形成“共商筹智、共建筹资、共管筹治、共富筹心”制度,制定全民参与的筹资政策,建立全员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发展红利共享的财富分配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了群众积极性,群众称赞“众筹‘博’来文明风”。浙江经验在各地产生积极示范效应,比如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创新“广场评议会”等治理模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形成邻里驿家、“三治三和”等首创经验。各地把农民的诉求和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汇聚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

(三)生态优先绘就乡村绿色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明确要求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2020年3月30日重访湖州市余村村时动情地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浙江省重拳治污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切实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成效。“水晶之都”金华市浦江县曾经是全省水质最差的县,水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浦江县率先打响浙江治水第一枪,关停2.2万余家水晶加工作坊,打出一套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五水共治”组合拳,彻底改变水污染状况。随着河水复清,美丽乡村经济蓬勃发展,全县85%以上的行政村经营性收入提前达标。浙江经验深刻影响着全国乡村,比如在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当地坚持“绿色理念走到底、绿色规划管到底、绿色制度严到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92%,发展民宿超过140家,旅游旺季“一房难求”,绿水青山已然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

(四)因地制宜绘就乡村特色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从浙江农村区域差异性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工程建设进度不平衡的实际出发;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地制宜。浙江充分立足各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按照村庄功能定位、产业特色、人文底蕴,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确定发展路径、整治重点和阶段目标,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比如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龙坞茶镇依据各村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各异的“茶叶+”产业,打造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特色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使老茶镇焕发出新生机。同样是走因地制宜发展之路,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把小黄花做成“致富花”,通过“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把特色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五)久久为功绘就乡村奋斗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要不断丰富“千万工程”内涵,拓展建设领域;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惠及全省千百万农民的“德政工程”。过去20多年,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深化拓展,浙江纵深推进“千万工程”。20多年前,淳安县下姜村是出了名的“穷山沟”。2003年至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多次到下姜村实地考察,担当了下姜村脱贫致富的引路人。下姜村从治理环境卫生入手,发展旅游产业、规模农业、文创产业,如今已成为淳安当地“最佳旅游乡村”“最富村”“最美村”。如今,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一幅村美、人和、共富的之江乡村画卷徐徐铺展。放眼全国,从农村厕所小改造到环境大提升、从院落微治理到群众大幸福,乡村建设不断积小胜为大胜,一步步将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图景。

(六)塑形铸魂绘就乡村育人画卷

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三农”工作重要方针。浙江大力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建设升级村级活动场所,打响“我们的村晚”、农民讲故事大赛、农民运动会等文化品牌,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不仅提升乡村的外在面貌,更激发了乡村的内在活力,实现了内在和外在共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进步,把乡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的美好家园、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桐乡市墅丰村曾经是典型的纯农业村,实施“千万工程”后,墅丰村聚焦红色、农耕、丰子恺“三大文化”,打造子恺漫画村、红色美丽村庄、未来猪场、太秋甜柿基地等典范场景,持续提升乡村风貌,不断丰富乡村产业,逐渐形成“形神共美、内外兼修”的江南水乡风貌场景。而远在1500公里外的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革命红旗在老区迎风飘扬,军民同心、鱼水情深的动人故事广为传颂,各地游客沉浸感悟红色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和推进共同富裕紧密结合,不断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

三、经验启示

深入实施“千万工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实践载体,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认真总结学习、推广运用“千万工程”成功经验,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总揽全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新时代新征程,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党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二)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入手推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激发起持之以恒、一往无前的行动力。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亿万农民利益的关心关切。上下同欲者胜,新时代乡村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

(三)持之以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实践证明,任何事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发扬钉钉子精神,脚踏实地、接续奋斗,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狠抓落实,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努力将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四)因地制宜,坚持唱好“山海经”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避免同质化,打造差异化,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金钥匙”。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因村制宜,精准施策,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要顺应乡村发展客观规律,坚持分类施策、循序渐进,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分区分类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五)求真务实,坚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在深入调研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谋划部署“千万工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解剖麻雀,由表及里科学分析,确保政策制定和政策实施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断推进乡村建设走深走实。

(六)区域协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有力抓手。浙江实施“千万工程”,牢固树立系统思维,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各类要素向乡村流动,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