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顶配”体育课,给城里一面镜子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图片>

村里的“顶配”体育课,给城里一面镜子

2025-03-18 09:13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北京3月17日电 题:村里的“顶配”体育课,给城里一面镜子

新华社记者李丽、丁文娴、岳冉冉

教育永远是热门话题。两会中,未成年人“熄屏24小时”的提议挂上热搜,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学季,各地连续出台加强学校体育的措施,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成为热词。

近期记者在云南红河州调研时看到,个旧市大屯中心校和下辖9所村完小里,最“顶配”的是体育老师——省人大代表洪家亮和省级名师王多弟,将花式跳绳、拉拉操作为特色项目普及到全部学生。大山里的屏边县湾塘小学以“零近视”闻名,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他们用篮球、排球、跳绳等18项文体活动填满了孩子们的课外时间。

湾塘小学的孩子们正在进行体育锻炼。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红河州是边境州,屏边县还是当地最晚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县。学校条件简陋,师资匮乏,操场是不标准的,体育是数学老师教的。然而,早在教育部有明确要求之前,这里的孩子每天运动时间就超过两小时,老师们还想方设法发展出武术、舞龙舞狮等特色活动。课间和课后,不大的校园里到处是孩子们生龙活虎的身影。

硬件这么差,体育活动却开展这么好,最核心的是老师用心、校长关心、家长放心、孩子开心。洪家亮说,对于学校体育,文件写得很清楚,关键是学校要认真执行,切实让政策落地。

省人大代表洪家亮正教孩子们跳绳。受访者供图

当然,城市学校无需也无法简单复制乡村经验,而是应以体育为切口,重构一个尊重成长规律、超越功利应试的教育生态——唯有当孩子们能自由奔跑而无需担心浪费时间和受伤挨骂,当社会认可野蛮体魄是成就文明精神的重要前提,“小眼镜”“小胖墩”才会越来越少,“身上有汗,眼里有光”才不会沦为一句浪漫的口号。

对课业负担更重、电子娱乐更多的城里孩子来说,可能睡眠都不太够,“每天体育活动两小时”哪里挤?显然需要减少课业负担,也要跟手机“抢”孩子,这意味着家校社要协同发力,共建“动起来”的教育和文化生态。

省级名师王多弟在教孩子们拉拉操。受访者供图

在学校体育改革上,云南省走在前列,率先推出“中考体育100分”,近期又在全省92所高校推行“身体倍儿棒”证书。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宗平认为,学校应该发挥育人“主阵地”“主战场”的作用,否则,减负就是把负担减给家长。

需要明确的是,体育不是教育的“选修课”,而是成长的“必修课”。它应该像空气一样渗透在青少年体质增强、性格塑造和社会适应的全过程。王宗平认为,现在“脆皮年轻人”这么多,与青少年时期体育活动不足直接相关。

因此,体育课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体育课的问题,而是教育理念和体系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的问题。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