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牯牛山的洋芋“开了花”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牯牛山的洋芋“开了花”

2025-03-17 09:37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昔日贫困村现今的模样】

光明日报记者 尚文超 刘华东 徐鑫雨

去牯牛山那天,正逢下雪天。

雪花簌簌飘落着,高耸的牯牛山铺满了一层银霜。

这座乌蒙山云南段的最高峰,海拔超过4000米。昆明东川区碧谷街道李子沟村就坐落在半山腰。

山不是一般的高,路也不是一般的难走。曲曲弯弯,颠颠簸簸,记者早上吃的东西差点都要吐出来。这样的地方,靠什么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村?

车子终于开进了村头。石板路顺山势蜿蜒而上,路旁白墙黛瓦的屋舍高低错落。放眼看去,很难找到一块像样的平地。村中央一块不大的水泥地坪上,立着一尊很有特色的雕塑:两个笑模笑样的洋芋闪着忽灵灵的大眼睛,争相伸出金灿灿的大拇指点赞。

就在记者围着雕塑打量的时候,一个村民背着竹篓经过,看记者眼生,上前搭话:“外地过来买洋芋的?来晚啦,老早卖光了!”

和村民聊起来。他叫张德金。

老张显然是个热心肠,问起村子这些年的变化,他根根梢梢讲起来:“你问为啥要树洋芋当雕塑,村子发生变化,全靠洋芋!不晓得这儿当年有多穷,黄泥巴糊的房子,稀烂的泥巴路,猪儿牛儿满街跑,脏水到处淌,一天就两顿饭,除了玉米就是洋芋,一年到头哪见过半点儿荤腥!”

“日子的好赖,跟洋芋有啥关系?”记者不解。

“咋没有关系?这儿海拔高,稻子、小麦种不成,只能种玉米和洋芋。最早,洋芋也卖不出个好价钱。几十斤压在身上,走老远的山路去城里卖,一公斤才卖块把钱,回来路上连2块钱一碗的米线都舍不得吃。”

还是没有解答清楚记者的疑问。记者眼珠一错不错地盯着他。果真,他的话匣子又打开了:“哪个想得到,现在,洋芋还火了哩!东川的、昆明的,都来村里买,非李子沟地头出的洋芋人家还不要!”

“这是为什么?”记者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下,张德金有些吃不消了,挠挠头皮:“这里面有学问哩!你得去问村干部。”

在张德金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村支书伍国辰。这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打问起洋芋的事儿,他的讲述饶有趣味,记者从头到尾支棱着耳朵——

李子沟一直有种洋芋的传统。受这里气候、地质条件的影响,出产的洋芋,个头不大,坑坑洼洼。虽说品相不咋地,却有人爱买。为啥?这里昼夜温差大,洋芋营养物质积累丰富,蒸熟之后,表皮裂开,就像一朵绽放的花,吃起来口感绵软,满嘴香甜。

因为产量不大,李子沟的交通也不便利,所以多少年来,人们从没想到靠种洋芋也能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上级派来了工作队。一番调研,既然洋芋有特色,就把它做成品牌!工作队给洋芋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开花洋芋”,还注册了品牌。接着,他们对洋芋的品质进行筛选,品相好的,个头大的,装进设计精美的包装盒里。

伍国辰翻出手机里的照片给记者看:“你瞧,包装盒就长这样”——一个可以手提的小盒子,甜美的彝族少女笑盈盈地端出蒸好的洋芋,背景印着翠绿的大山。

“这样5公斤一箱,拎到哪里,都很有面子吧!”伍国辰笑着来回展示,“这叫什么?靓女也要巧打扮!再好的东西,养在深山人不识,能行吗?”

打扮好的“靓女”要出山了。工作队想尽办法,联系各级媒体,大力推广宣传。渐渐地,很多云南人都知道了这么个名号。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开花洋芋”,工作队和村干部一合计,决定办一场“开花洋芋节”,邀请游客到村里品尝!

张德金在一旁忍不住插话:“那时候,人山人海,唱歌的跳舞的。没想到村里还有这么热闹的一天,比过年还热闹!洋芋的动静越闹越大,一下子涨到五六块钱一公斤!现在,涨到12块喽。我算是开了眼界!”

洋芋节从村里办到区里,“开花洋芋”的名气口口相传,从山里传到山外,从东川传到昆明,到李子沟买洋芋的轿车、货车、卡车排起了长队。

“可是,问题又来了,价格上去了,产量跟不上!那收入还是上不去呀。”伍国辰感慨,脱贫攻坚这事儿,靠的是大家一起使劲儿。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专门派出工作队,研究技术、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农业,就是得靠科技!也就一两年的工夫,‘开花洋芋’的产量成倍增长,口感也变得更好了!”

“看工作队这么有办法,村民人人响应,家家跟进种植。这下好了,‘开花洋芋’的名气、产量都上来了,收入可不就涨上来了!种田,看来不动脑筋不行。”说着,张德金得意地用手指点了点自己的右额头。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