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金台视线)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金台视线)

2025-03-17 09: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近年来,伴随乡村全面振兴,农村环境越来越美。与此同时,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和美乡村”。如何建设和美乡村?不少读者就此提出意见建议。

——编 者

村庄就是村庄,留住田园风光

近年来,许多地方加快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进程,但有些地方却一味地模仿城市,简单套用城市规划建设,建成的新村整齐划一,流淌千年的小河改了道,几十年的大树被砍掉,古朴的青石小路改成宽阔的柏油大道,草地也被浇上水泥建成休闲广场……原本风土人情味浓郁的乡村,变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村庄与城市景观的区别在于,农村有自然的原生态景观。很多村庄不仅保存着历史遗迹,还拥有独特的文化结构,村与村之间的特色也各不相同,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果保护得当,这些都是村庄独特的风格,能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村庄带来社会经济效益。

因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保护好乡村特有的人居环境,杜绝“千村一面”现象,尤其不可破坏农村本来就拥有的田园风光,还应尽可能地让农民继续生活在自然、和谐的传统人文环境中,并通过有效规划,形成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这就需要科学规划农村人居环境。一要体现农村特色,不盲目追求层高,不盲目克隆城市的广场、草坪、运动场等景观。二要尽量保护村庄原有的山水风光和田园气息,不砍树、不填塘、不劈山、不截直河道,把现代生态文明建立在传统自然景观上。三要对村庄进行有机更新,禁止大拆大建,注意挖掘、延续村庄的历史文脉。四要发展村庄特色产业,既保护优美庭院风光,也能为村庄经济找到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湖北宜城市 郑 颖


周边环境变美,习惯也要改变

听农村朋友说,夜里经常被楼上邻居家的打牌声、吵闹声惊醒,向邻居反映对方根本不理,苦恼不已。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很多村庄修建了小花园、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村民的居住条件也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村民盖了新房,或者集中居住上了楼;乡村越来越整洁,大多数农村对生活垃圾进行了集中收运处理。

在喜人变化之余,仍有一些不和谐现象。有的地方道路污水横流、垃圾乱丢,个别村民将农药瓶等有害垃圾随手抛入河道。还有的乡村因为集中居住,出现了噪声扰邻问题。

究其原因,村民还没养成良好的卫生及集中居住习惯,这种现象折射出物质环境改善与文明素养提升之间存在时间差。要以发展眼光看待新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群众的文明素养都会逐渐提升。

当然,让村民尽快养成良好习惯,培养文明乡风,也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不少地方推出相应措施,如浙江安吉余村通过“村民公约”制定、环保积分奖励等柔性措施引导村民,提高垃圾分类准确率;山东曲阜市武家村以“仁”为精神内核,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定期举办文化活动营造文明和谐的氛围。以文明乡风建设浸润人心,环境整治与文化建设同频共振,让村民自觉守护美丽家园,乡村生活才会更美好。

辽宁沈阳市 刘沛涵


农村垃圾处理应因地制宜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很多农村都开始集中处理垃圾,但由于统筹谋划不深入,规划设计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一些地方未充分考虑农民居住分散、居民点人口规模小、人口密度低的特点,套用城市统一收集、末端处理的方式,垃圾收集和处理环节管理粗放,抬高了垃圾治理成本。实际上,农村垃圾与城市垃圾结构不同,如果因地制宜、精准管治,不但可以降低农村垃圾处理成本,还可以提升资源回收利用水平。

建议首先从源头减量。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生活垃圾可通过源头分类实现减量,加上对纸类、塑料等可回收垃圾的综合利用,可以大大减少需转运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总量。其次,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有些垃圾可以就地处理。农村地域广阔,可消纳无害化生活垃圾的途径多,容易实现就地利用,例如厨余等有机垃圾可以就地沤肥,回用于农田;而灰土、砖瓦等建筑垃圾,可用于填埋铺路。既就近实现资源化利用,又减少了垃圾转运处理的负担。

此外,考虑到农村生产方式、农民生活习惯等实际情况,可将垃圾处理工作与镇村和社区创建生态村、生态镇、绿色社区等活动相结合,与乡村全面振兴、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借助宣传和培训,加强对农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农民群众转变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和无害化处理垃圾的自觉性,形成农村干部群众共同积极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北京朝阳区 高国妍


地膜污染治理需多管齐下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塑料地膜因其保湿、增温、抑制杂草等显著功效,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然而,地膜残留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膜长期残留于农田中,会改变土壤物理性状,降低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影响农作物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如果残留地膜进入河流中,不仅会造成水质污染,还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同时,部分废弃地膜随风飘散至自然环境中,形成“白色污染”。

造成地膜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广泛使用的传统聚乙烯地膜难以降解,即使经过长时间埋藏,仍无法完全分解。另一方面,农田地膜破碎化程度高,加之农民缺乏回收意识和动力,地膜回收率普遍偏低。有的生产企业为了压低成本,降低了地膜的厚度。这种地膜价格降了,质量也降了,更容易老化破裂,增加了后续清理难度。

治理地膜污染需群策群力、协同发力。首先,应当完善政策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地膜生产和使用标准,明确各方责任,加强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其次,加大科研投入,研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可降解地膜替代品,鼓励企业和农户使用环保型地膜,减少对传统地膜的依赖。同时,建立健全地膜回收网络,通过政府补贴、企业参与和社会力量协同的方式,提高地膜回收率。例如,设立专门的回收站点,通过适当的经济补偿,激励农民主动参与回收工作。此外,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民对地膜污染危害的认识,增强其环保意识。

山西壶关县 秦风明


农村环境整治不能“一刀切”

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乡村旅游,也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然而也要看到,个别地方在整治人居环境时“一刀切”,不仅容易引发农民群众反感,而且严重偏离了农村环境整治的初衷。

一些地方热衷于“面子工程”,在领导容易看得见的地方下功夫美化,比如对主干道两侧或是领导干部调研检查经常走的线路,以高标准严要求进行环境整治,但对村内的背街小巷则漠不关心。有的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出台全面禁养政策,禁止村民在自家院子饲养鸡、鸭等家禽。这种简单化管理方式不仅剥夺了农民的传统生计来源,也违背了他们的生活习惯。还有的强行推行城市化的垃圾分类模式。如在偏远山区,由于交通不便,集中收运垃圾的成本极高,仍要求每个自然村建立统一的垃圾收集点,甚至对未按标准分类的家庭罚款。这种忽视实际情况的做法让许多农民感到困惑和不满。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避免“一刀切”。这就需要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宜本着为民服务的原则,防止出现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同时,加强科学调研与论证,在制定整治方案时,必须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和面临的困难,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邀请专家参与方案设计,确保措施既符合环保要求,又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改变单纯依赖量化指标的考核方式,引入多维度评估机制,包括群众满意度调查、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以及长期运营维护情况等,引导基层干部更加注重实际效果。还应当鼓励农民参与到整治方案的设计和执行中来,利用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向农民普及环保知识,让他们认识到良好人居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到整治行动中去。

四川泸县 胡喜庆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