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注入新活力(经济聚焦)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注入新活力(经济聚焦)

2025-03-13 09: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增效益、增活力、增收入,农村产业振兴是基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兴则乡村兴,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记者连线三位嘉宾,共同讨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难点,如何通过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编  者

对话嘉宾:

杨长楷  云南思农蔬菜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刘木华  江西农业大学副校长

杨军昌  浙江绍兴新昌县农创客,抖音账号“帅农鸟哥”

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

记者: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种地的人年纪越来越大,农业“小散弱”如何破局?

杨长楷:一亩三分地、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制约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但与此同时,乡村土地流转的普及,有助于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现实中,各地立足自身气候、土地等资源禀赋,引入农业企业或者引导农户组建合作社,因地制宜选择品种。随着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进程加快,企业会加大技术装备、设施的投入,聘请第三方提供农业技术服务,从而有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壮大。当产业具备一定的规模后,不管是前端的种子、农药、化肥,还是后端的仓储、物流、深加工,都更容易延伸出更加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改变农业“小散弱”的被动局面。

刘木华:当前,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以中小农户为主,多为传统机械化生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农业生产品种较单一,以粮食作物为主,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仓储等环节发展滞后,农业附加值不高,影响农业现代化和产业链升级。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推行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数字化方面,可以强化农田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气候等数据,实现精准种植与资源优化配置;同时,运用电商直播、区块链溯源等手段,缩短流通链条,提升品牌溢价。智能化方面,利用智能农机,降低人力成本。绿色化方面,通过精准水肥调控、循环农业模式等生态种植方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三者协同,提升农业全链条效率,推动实现农业产业链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方向的系统性升级。

杨军昌:过去靠经验,现在靠科技。农业新质生产力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我的家乡新昌县盛产大佛龙井,过去炒茶纯靠手工,如今已实现工厂化加工。不仅如此,数字经济还培育拓展了涉农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尤其促进了电商、物流等产业兴起。提升农业附加值,要善用“农业+”思维,比如新昌就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像我这样的农民积极涉足互联网、旅游等领域,从而整合上下游资源,实现产业融合和协同发展。

发力补好产业短板

记者: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有哪些难点和堵点,如何发力补短板?

杨长楷:当前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应用主要堵点是技术装备水平满足不了生产需要。现在一些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做到了“70分”、能用;但真要全面推广,得做到“90分”、好用。要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紧盯市场需求,农业技术装备既要实现机械化,也要进一步提升自动化水平,提高操作便利性。强化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运用大数据加强对消费端的预判、对生产端的指导,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此外,应用新技术、购买新设备需要增加农业投入,要加大政策、资金、金融配套措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推广和应用。

刘木华:当前主要的难点在人才短缺。受传统观念以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影响,年轻人下乡意愿不足,农业企业人才招聘困难,尤其是技术人才不愿意留在农村。此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为补好短板,需多管齐下。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努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加强农村人才培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杨军昌:在我们村,乡亲们对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认知水平正在逐渐提高,大家形成普遍共识,不能单纯依靠“老经验”“老办法”来种植,需要依靠新科技、新设备。可喜的是,村民们也愿意尝试创新。说到短板,我认为主要是传统的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与智慧农机的规模推广应用不匹配。比如在新昌县,丘陵多、山地多,种植的小京生花生相对分散,规模也不大,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因此,使农机装备适应小规模农业、丘陵山区等不同地形的需要,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当考虑的一项内容。

加强农村人才培育

记者:农民应当如何适应趋势,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获益?

杨长楷:要加大新质生产力的引进示范,有针对性地对老一辈农民开展新技术、新装备应用的培训,让老一辈农民在使用新技术、新装备中享受到便利。此外,要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培养相关人才。一方面,需加大对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让更多人掌握新技术、熟练运用新装备;另一方面,也要吸引更多农业人才进入生产环节,推广应用新技术。既要做给群众看,也要带着群众干,要通过具体农事活动培养人才。龙头企业种植规模大,更愿意加强人才培养投入。以我们公司为例,为了推广新技术,我们专门建立了专业的技术指导团队,通过示范种植、田间培训等方式提高种植技能。

刘木华:可以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老一辈农民使用新设备、新技术;建设示范基地,让农民亲眼看到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效益;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增收挂钩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此外,要注重农村人才培养。加强农业院校专业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培养一批农业科技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农业人才待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配套,吸引更多人才扎根农村、服务农业;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确保职业农民能够持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目前学校开设了智慧农业、智慧林业等专业来适应需求,通过各种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班,包括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训、头雁培训等,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

杨军昌:对政府而言,应当做好支持与引导,建立农民技术能手示范机制,带动更多农民接受和使用智慧农业技术;出台相关奖励政策,鼓励吸引高校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扎根乡村,培植在乡村干事创业的厚土。对农民而言,要转变观念,积极学习,主动拥抱新技术、新产业、新设备。比如在新昌县,政府经常利用农民大学等形式,组织“线上+线下”培训,传授智慧农业设备操作和维护知识技能、新型种植养殖技术、农业电商运营技巧等,我们在潜移默化中适应了新趋势。这几年,我也有意识地帮助更多乡亲,尤其是年轻农创客,向他们传授制作短视频、形成“爆款”作品的经验,带动更多人共享互联网红利。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