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乡村振兴里越来越多的“她力量”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云南乡村振兴里越来越多的“她力量”

2025-03-11 09:33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昆明3月8日电(记者严勇)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土地上,越来越多巾帼之花扎根各个领域,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云南自然条件优越,近年来,带有“云南味道”的生态农特产品受到市场青睐,但本地品牌竞争力较弱。2014年,在外从事广告行业的云南“80后”女孩袁光翠回到家乡禄劝县,聚焦云南土特产,立志打造有知名度的云南本地品牌。

袁光翠带领团队不断探索,与云南科研院所及相关领域专家展开合作,一方面,她和团队深入乡村,选择适宜的种植区作为农产品供应端,做到了农特产品生产标准化、品质化;另一方面,袁光翠把云南非遗元素融入包装,通过互联网讲述品牌故事。

2024年,袁光翠的奋斗有了成果,云南逐南味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成立,集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体验于一体的农特产品链式布局也加快形成,从源头品控到文化赋能,品牌竞争力也如期提升。

农特产品,一头连着消费市场,一头连着老百姓。这些年来,袁光翠定期邀请专家“上门”培训,为农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以“订单种植”的方式,进行优价收购,为农户解决了供过于求、销路不畅等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袁光翠带领的公司累计帮扶带动农户1000余户,每户年均增收超3000元。

袁光翠说,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让不少合作社和农户主动加入,近两年还有不少种植户主动询问农产品生产标准,传统种植观念在慢慢地发生转变。

“她力量”带来的变化还有更多。来自云南省牟定县的杰鲁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瑞瑞是一位“85后”。自幼深受彝绣文化熏陶,金瑞瑞对彝绣技艺有着特殊的情感。过去,母亲靠这门手艺赚钱养家,将她培养为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2014年,金瑞瑞毅然回乡创业。专业不对口的她,在彝绣品牌创立上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摸索。最终在家人和政府的支持下,公司步入正轨,如今已辐射周边村寨的2000多名绣娘。

金瑞瑞说,她的彝族名字是“杰鲁依玛”,翻译过来意思是“不要怕,大胆往前走”。这正是她性格和经历的真实写照。

据统计,农村妇女占农村劳动力的65%以上。乡村振兴里的“她力量”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女性的奋斗风采。

在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雄关乡,苟玉琼是第一个种红心猕猴桃的人。刚开始,并不成功,由于技术上的问题,第一批栽下的红心猕猴桃树仅结出几百公斤果子,虽然味道甜,但个头小,卖相差,销量并不高。

后来,通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苟玉琼找到了原因。之后的大半年,她每天和工人在基地里劳作,着力解决猕猴桃种植过程中抹芽、疏花、授粉、疏果、绑枝等关键技术难题,精心管护每一棵树苗。

2019年,苟玉琼种植的“雄关骄阳”猕猴桃一上市,就以品质好、甜度高、性价比高成功打入全国市场。掌握了红心猕猴桃的种植和管理技术后,她于2020年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251户,免费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通过培训学习,村民们初步掌握了猕猴桃栽种技术,并涌现出一批种植规模达5亩以上的大户。

在这位“新农人”的带动下,目前雄关乡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到800多亩。

“下一步我们还要持续做好品控和品牌塑造等工作,让我们这里的红心猕猴桃走向全国。”苟玉琼说。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