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微观察:播种为何从“论斤算”到“按粒算”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两会微观察:播种为何从“论斤算”到“按粒算”

2025-03-11 09:16

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我在地方工作问农民‘播几斤种子’?农民说‘用了几千粒’。”在3月8日举行的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说。

从“论斤”播种到如今“按粒”来算,难道农业生产的日子越过越紧了?

长期以来,受翻耕条件、土地肥力、种子质量等影响,种子播下去后,播种质量比较难把控,农民播种多采用“广撒网”“论斤算”来保证收成。可这样做同时也存在种子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弊端。

如今,播种能做到论“粒”算,正是我国农业生产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体现。

这背后,能对播种的数量、株距、行距和深度进行精准控制的精量播种机是“大功臣”。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使用精量播种机,目前全国保有量已超过530万台。

与此同时,在农机的使用和生产上,我国也逐渐迈入大国行列。农机装备保有量近2亿台套,总动力11.37亿千瓦,涵盖32大类72小类4000多种产品。

“许多农民已经完完全全地尝到了用农机种地带来的甜头。大家现在积极性很高!”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科技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教授茹振钢向人民网财经分享自己的调研经历。他今年的建议也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的一体化生产转变。

“要让人工智能尽可能在工业、农业、服务业中利用起来。”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说。

除了先进农机,实现播种环节的“精打细算”还少不了好种子。

近年来,随着种业振兴行动持续实施,我国种业发展水平取得提升,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

通过把秋收后的种子拿到南方进行繁殖选育,利用南方温暖的冬季加速育种过程,我国杂交水稻已从700公斤逐步提升至1200多公斤。据了解,全国已育成的近3万个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都与南繁有关,80%以上的水稻品种曾通过南繁育成。

“南繁硅谷”是我国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但种业的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不只在海南。

“甘肃自然气候条件优越,制种产量高,质量好。这里瓜菜产种量占到全国用种量的50%以上,玉米供种量占到60%以上,花卉种子量占全国用种量的70%。”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马忠明细数甘肃种业的“567”。

“‘甘肃河西走廊作为国家种子繁育基地,要推进南繁北扩一体化协同发展。”马忠明表示, “通过南繁,加速育种进程,选育的新品种在甘肃制种,进而供应全国乃至出口全球。”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种业振兴的表述,从去年的“加快推进”变为“深入实施”,种业这一现代农业的根基,有望在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沃土上“扎”得更加坚实。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