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医协同,健康中国再提速(献策复兴)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三医协同,健康中国再提速(献策复兴)

2025-03-11 09: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国家民族的未来。代表委员们表示,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奋力书写更有温度的健康中国答卷。

打通健康便民“最后一公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基层医疗机构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近日,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派驻专家陈会文教授带领的心脏外科团队,为贵州胎龄29周、体重仅为1.3公斤的“Berry综合征”早产儿成功实施心脏畸形矫治术,创下了该病种全世界最低体重、最小年龄纪录。“这是贵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孙发说,近年来,贵州以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抓手,引进国内顶尖优质医疗资源,让患病群众“大病难病不出省”。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周琳介绍,该院通过惠民义诊、科普讲座、带教交流、技术推广、设备支持、基金帮扶等一体化下乡“送健康”方式,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百姓身边,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同时,该院探索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先后在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茂名市电白区建立“五级(省—市—县—镇—村)联动医疗帮扶项目”,进一步打通健康便民的“最后一公里”。

AI助力医院向智能化迈进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AI)成为热词。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应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让“AI+医疗”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如今,AI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效率,还在疾病诊断、个性化诊疗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AI辅助诊断系统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分析大量医学影像,帮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率。”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中医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黎旭军说,“在AI的助力下,未来的医疗体系将更加智能、高效、精准,但需要注意的是,AI应是医生的助手,不能替代医生直接进行诊疗决策。”

“我们医院已正式完成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刘连新表示,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疾病谱较广,医疗领域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大数据技术可以将这些分散的数据整合起来,建成一个有效、详实、完备的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可以根据数据库中已有的医学知识和大量临床案例,为医生诊断决策提供参考”。

不久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也完成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开启AI在医疗数据处理、临床决策支持等领域的探索。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表示:“未来,AI将助力医院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可以利用AI在疾病预防、精准医疗和远程医疗等领域的显著优势,开展数据分析、快速筛查、疾病预测等工作。”

“医疗行业的容错率极低。将AI嵌入医疗诊疗流程,每一步都要更扎实、更慎重。技术必须成熟且经过反复试验验证、确保准确率有保障后,才能投入实际使用。”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刘忠军说,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医疗AI都必须坚守“生命至上”的初心,其终极目标并非替代医生,而是减少医生的机械性劳动,帮助医生更专注与患者的深度沟通与人文关怀,更好地为人民健康福祉保驾护航。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多位代表委员表示,这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医药发展既要坚持传承创新,又要事业、产业两手抓,让中医药更好造福人类。

截至目前,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共有约4.2万个,全国99.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覆盖面持续扩展。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北门信泰中医医院院长王遵来表示,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肥胖症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医药可发挥优势,开展科技创新,构建中西医结合的肥胖症防控体系,助力提升肥胖症防控效果。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关系着中医药创新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认为,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维度、多阶段的协同创新,今后可通过改革体制机制、优化配套政策、完善评价激励体系,打通“实验室—市场—产业”链条,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人。”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表示,“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未来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持续完善中医药高等教材建设,精心优化分科体系,强化跨学科内容融合,培养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中医药人才,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建设健康中国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