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如何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09 11:13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

数说农业科技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世界第一方阵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

比10年前高了8个点左右

种业振兴行动三年打基础阶段性目标圆满完成

我国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南美白对虾实现从无到有

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8%、超过35%

目前我国有800余家农业科研机构和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目前已建设1800多个科技小院

2700余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产业专家、1万余名研究生参与了科技小院的建设和运行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今年动画电影《哪吒2》燃爆银幕。近日,在全国政协农业界别讨论会上,谈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严建兵直言,哪吒让他感触很深:“年轻人敢于平视这个世界,不再迷信西方和他们创建的道路。”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当前,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尤需哪吒这份“无路开路”的拓荒精神和“破茧成蝶”的锐气勇气,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创新制高点,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劲筋骨”支撑民族复兴伟业。

春潮滚滚、春风浩浩,代表委员们相聚北京,积极为如何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建言献策。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炼就国家创新体系的“乾坤圈”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迈入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农业科技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追根溯源,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力量还比较分散,难以形成合力,难以支撑共性综合农业科技项目的研发。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代表委员们热议得最多的词要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科技创新全国要统一布局,国家、省级和市县要各就各位,不能上下‘一般粗’。否则,就会相互越位,造成重复研究。”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马忠明说。

从纵向上看,科技体制上下不够贯通;从横向来看,同样缺乏有效的协同。

“我国热带地区跨越13个省(区),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存在区域间联动不强、科教企等主体间协同协作不紧密、创新要素整合度不高等困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黄三文常年深入热带地区调研,提到热带农业科技创新的痛点,他认为主要还在于热带地区创新主体协同攻关合力不够,需要统筹协调全国热带农业科技力量,形成科技创新“一盘棋”。

“加强科技创新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州)三级统筹的科研布局。”马忠明举例说,国家级团队专注前沿基础研究,省级机构主攻应用技术开发,市县层级着力成果转化示范,形成上下贯通、梯次分明、优势互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同时,科技布局要结合地方优势产业,建立区域创新中心。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效能,除了要疏解科技创新链条上的卡点,更重要的是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作物育种、畜禽种源、高端农机制造等瓶颈。

当前,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如何提升我国种业竞争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万建民直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科企深度融合的新型种业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导,整合院校、企业等创新资源,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品种创制—产业化开发’一条龙、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创新体系。”

从事粮食机械研究工作30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杰俊,一直致力于对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政府加大研发投入、企业扩建创新平台、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牢牢把农机装备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吴杰俊呼吁。

鼓励科企深度融合,驱动科研成果转化的“风火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回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元在农业界别会上说。

他常年从事兽药产业,深知目前兽药行业的痛点。目前,兽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优质高效的新产品研发、生产滞后,并且产业集中度低,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急需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体系。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但种业科研工作具有研发周期长、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等特点,种企则大多面临研发能力弱、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困境。

“科企融合肯定有利于成果转化率提高,但现在融合得还不够。与企业顺畅合作,一定要懂产业需求,清楚企业要什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侯水生常年从事畜禽育种工作。早在2012年,侯水生团队就开始探索“科企联合育种”模式,先后与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合作,将研究单位技术优势和企业的资金、市场优势结合,成功培育出“中畜草原白羽肉鸭”“中新白羽肉鸭”“Z型北京鸭”等多个品种。

“科企合作能让科研人员少走好多弯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静多年来一直关注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她认为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难,首先要提高专利质量,让成果真正“值得转”,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行业痛点,尤其是前瞻性需求。

“科研成果脱离市场需求,反映了研发机构和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转化渠道不畅。”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土壤所所长张艳认为,科研人员要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农户调研、与企业合作等方式,明确田间实际痛点,“比方说,针对近两年东北夏季高温高湿,易发生病虫害、土壤退化、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就有必要进行科研攻关,由企业出题,让科研机构答题,确保行业研究贴近产业实际需求。”

培育基层科技人才队伍,织就科技推广的“混天绫”

“如何不唯‘帽子’、不唯学历、不唯文章论英雄,这是困扰科技界的一个问题,在实际科研评价中,这些‘帽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科研人员作用的发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听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心里很高兴。

科技创新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问题。如何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健全人才激励评价机制是首先要考虑的。

“考核体系不改革,那么下面的科技人员只能跟着考核指标走。”马忠明认为,现在从上到下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一样的,制定分类考核指标体系,才能调动各类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把主要精力用到应该干的事上去。比如具体到地方上,考核技术推广或成果转化率比考核论文更实际一些。

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还得让人才流动起来。据了解,我国科研院所、高校聚集了80%的种业创新人才队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企间人才流动机制,解除人才后顾之忧,加速人才流动,才能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企合作。”万建民说。

“只有有效保护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才能激发科研活力,激励更多科研人员投入农业领域,与此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科研人员能够实实在在地受益。”吴杰俊说。

高质量推进科技力量协同攻关,培育农技推广骨干人才队伍,还需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现在存在推广部门和科研部门脱节的现象,科研单位研究的成果只进行小面积示范,大面积的推广没有经费支撑,导致成果转化停滞,出现把成果锁进了抽屉里的现象。”马忠明认为,农技推广部门与科研单位院校应加强对接,形成科研推广一体化的格局。

“要保护中国特色的农科教结合的传统优势,不应随意撤并裁减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推广三类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张合成认为,要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恒心与耐心,培育农技推广队伍,真正消除农户对科技服务的担忧。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挥组织科研的优势,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地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国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正在书写“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