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开食源托稳多元“粮”策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广开食源托稳多元“粮”策

2025-03-09 11:09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从稻田到麦地,从山林到湖海,一方小小餐桌承载着四季馈赠。一粥一饭、一菜一汤,勾连着千家万户的烟火,也是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这已经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3年提及大食物观。

治大国如烹小鲜。全国两会现场,围绕践行大食物观的讨论常常成为热点,怎么保证14亿多中国人既吃得饱又吃得好?怎么突破空间限制向大自然要粮食?如何实现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代表委员们就此展开深入讨论。

从粮食到食物——

“大食物”托起舌尖上的“小幸福”

“如今,一个中国人平均一年要吃掉138公斤口粮、170多公斤肉蛋奶鱼、240公斤水果和590公斤蔬菜,还有30公斤蘑菇。”3月5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农业界别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介绍,“大食物观归根到底是一个关乎社会理念的问题,当前我们对大食物观的认识还远远不足,让大食物观深入人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食物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认为:“大食物观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统筹兼顾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多元食物有效供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观。”他进一步解释,大食物观强调在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把传统的粮食安全拓展到以全品类食物为基础的食物安全。

当下,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正由主食型向“粮肉菜果鱼”多元化消费模式转变。主粮不再是餐桌的唯一“主角”,副食也不仅是“配角”。肉蛋奶、果蔬菌、水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的食物正悄然成为餐桌上的“新主角”,托起人们舌尖上的“小幸福”。

作为食品微生物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学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长期致力于食品营养健康方面的科研工作。在他看来,大食物观不仅仅关注“吃饱”,更追求“吃好”。比如,针对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特定人群,开发更具功能性和营养价值的食品,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

“的确,大食物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顺应当下大众消费提档升级的需要,以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人民‘吃啥有啥’,是一种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观。”杜志雄分享说。

从耕地到自然——

向多维空间要“增量”

当前,传统粮食供给主要依赖耕地,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资源约束明显,如何更好地提升农业生产能力,满足多元化需求?拓展食物资源边界、推动全方位资源创新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方向。

“我们应将视野放宽到整个国土,从森林、草原到江河湖海,甚至极地和深海,都是食物资源的潜在来源。”陈卫举例,森林中的木本油料、海洋中的南极磷虾等,都能显著提升我国的食物自给率。此外,微生物资源如微藻,也能够在减少耕地占用的基础上高效生产蛋白质,为食物供给开辟了新路径。

今年,陈卫带来了关于推动新质食品资源开发的建议,“传统食品主要依赖农田生产,而新质食品通过高效提取、生物合成等技术手段开发,在资源消耗(如用水)和碳排放方面更低,对生态环境资源更友好。”

从大食物观的视角来看,保障粮食安全,饲草种植大有可为。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膳食结构中对肉蛋奶的消费持续增加。但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并没有多余的耕地种植饲草,这就造成饲草大量依赖进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告诉记者,2024年我国草产品进口量达到134.5万吨,“粮食安全实际已部分演变为饲料粮安全。”

但目前,饲草种植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虽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明确将饲草纳入到基本农作物范畴,但实践中,她发现在粮食种植硬性考核指标下,农户无法根据实际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不得不优先完成种粮任务,在考核机制上还存在一定欠缺,致使一些好政策无法真正落地,“怎么样推动生产效率明显、牛羊急需的饲草纳入基本农田范畴,建立优质饲草折粮等机制,显得非常重要。”曹晓风说。

聚焦“边际土地”产能提升,尤其是盐碱地的改良利用,也是保障粮食安全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近年来,曹晓风团队一直致力于开展新型豆科饲草田菁的育种工作:“在盐碱地种植田菁等优质牧草,既能改良土壤,又能让劣质土地资源产生经济效益,满足草食畜牧业蓬勃发展需求,意义非凡。”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森林粮库”一词。如今,森林食品已经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农产品。到2024年,我国森林食品年产量已超两亿吨。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蔡中平对林下经济发展一直很是关注:“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内容为主的林下经济,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森林食品,为破解耕地资源约束、优化食物供给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开辟了新路径。”他建议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谋求打造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合作、多领域协同的产业生态,通过生产模式、经营模式、合作模式的创新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自然孕育到科技创新——

让食物获取可持续

山海虽广,孕育有度;自然虽丰,馈赠有节。丰盈食物,还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生产力。

“持续拓展食物来源、提高食物供给能力,亟待重大技术创新突破。”杜志雄说,要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新装备的研发和运用,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突破推行大食物观所面临的技术瓶颈、成本阻碍和自然约束。

陈卫同样持此观点,他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在从海洋、森林、微生物等非传统领域挖掘食物资源的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远未充分发挥其潜力。“特别是在生物育种、合成生物学等关键领域,我们还缺乏自己的‘拳头技术’。”与此同时,许多食品原料仍然依赖进口。

“要破解这些难题,关键在于依靠科技提速。”陈卫建议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建立完善基础数据库,为后续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突破基因编辑、细胞工厂、定向改造等前沿技术的瓶颈,提高新资源的生物合成效率,并提升其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的稳定性。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大国,水产品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工业大学研究生学院院长周大勇带领团队深耕“蓝色国土”开发与利用,用科技赋能“蓝色粮仓”。他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依赖新质生产力,在提升海产品加工贮藏技术与装备水平、提高海产品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上下功夫。”。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职工张金海常年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积极献策。今年,他提出在盐碱地开展甜高粱等耐盐碱作物试验示范种植的相关建议,旨在通过研发不同草粮轮间作模式下的最优牧草品种组合及配套水肥盐调控技术,打造适宜黄三角盐碱地的高效草粮轮间作模式。“在新技术新模式的驱动下,相信‘盐碱滩’很快会有望成为新的‘米粮川’。”他对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未来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