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亿斤,粮食新台阶如何稳住?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1.4万亿斤,粮食新台阶如何稳住?

2025-03-07 09:53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春回大地,全国两会如期而至,与两会同步进行的还有各地陆续开展的春耕备耕工作。

若将目光拉回田间,会看到这样的景象:高标准农田纵横交错,大型农机穿梭其中,植保无人机掠过田野,小农户的脸上多了几分从容,因为农业社会化服务让他们省了心,农业保险为他们托了底。神州大地铺满绿意,只为了那沉甸甸的四个大字——粮食丰收!

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历史性地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粮食安全作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压舱石”的作用更加稳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粮食产量预期目标为1.4万亿斤左右。站在新的起点,如何稳住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全国两会期间,记者带着这一问题,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探寻稳粮之策。

稳面积提单产 夯实粮食生产根基

保障产粮新目标的实现,稳字当头。而要写好“稳”字,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是第一笔。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7.9亿亩,连续五年保持增长。

“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必须继续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坚定地说,“但是这并不容易,未来粮食生产仍可能面临基础条件薄弱、土壤退化和产能下降等问题。要保住现有粮食播种面积,还将面临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争地的诸多挑战。”

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是稳产增产的主要路径。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94.7公斤,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80%。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营口市政协副主席代萍说,提单产的基础工作是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完善灌溉与排水设施等手段,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通过黑土地保护,实施科学轮作、秸秆还田、深松深耕等技术措施,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为单产提升打下地力基础。“要优化组合品种、配方施肥、新型肥料、土壤改良剂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和产品,推进高产田创建。”马忠明补充道。

“应该加强对山区、半山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半山耕地的潜力。”全国人大代表梁兆刚是云南省梁河县河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一名高级农艺师,来自基层的他,多年来一直挂心半山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山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应当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聚焦科技创新 驱动农业现代化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藏粮于地”,也要“藏粮于技”,更多地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已经成为增粮之路上的一盏“明灯”。在采访中,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向记者提到了科技创新对于保障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意义。

一头短发,搭配一身笔挺的套装,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营口市农业农村综合发展服务中心正高级农艺师韩秋香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爽、干练。“我日常的工作之一就是推广水稻新品种。一粒小小的种子,它一头连着我们的科技创新,一头连着我们百姓的收成和收益。以我们东北粳稻区为例,水稻品质逐渐优化,优质稻品种比例增加,单产也在不断提升。未来的重点就是在品种端继续发力,推进水稻品质和单产协同提升。”

缺水地区如何种好粮食?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教授柴守玺介绍,我国雨养旱作耕地的面积很大,还有许多非保灌区。通过科学的育种技术,培育出适应缺水环境的农作物品种,不仅可以提高作物在缺水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产量,还能有效减少对灌溉用水的依赖,缓解水资源匮乏的压力。

他表示,为了充分发挥抗旱节水品种的潜力,还需要良种良法紧密结合,科学种植与管理技术、耕地质量提升技术以及精准的农业投入缺一不可。“例如,通过科学节水灌溉技术、蓄水保墒技术、水肥耦合调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防灾减损技术以及智慧农业技术的高效集成和综合运用,可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实现节约用水,提升广大旱作区和非保灌区的耕地产能。”柴守玺说。

农业机械也尽显“科技范儿”。“从会种地到‘智慧’种地,无人驾驶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智能免耕播种机等装备已在我们的黑土地上广泛应用。”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的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分享了自己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经历体会。一年过去了,她又带来了好消息:一是去年提出了“关注农机安全以及加大小型农机补贴力度”的建议有了回复,单垄小型农机目前已纳入国家补贴;二是合作社的农机队伍又壮大了,现在拥有大型农机具76台(套)。

去年,韩凤香带领乡亲们承建了300公顷(约4500亩)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各种“黑科技”齐上阵。“我们在这300公顷的土地安装了智慧农业设备,比如监测站,可以对土壤湿度、气象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今年我打算再建一个1000亩的智慧农场,争取在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都实现智能化管理。”

“机械化是实现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等集成应用的关键纽带,对粮食大面积规模化均衡稳产增产起到促进作用。因地制宜在适合粮食生产的区域提高机械化率,可以提高投入产出比,稳定农民收入,实现持续的稳产增产。”全国人大代表、湖南郴州粮油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杰俊表示。

在丘陵山区,机械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丘陵山区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机械化率仍较低的问题也是他的一块心病。“转运农机的劳动强度较大,部分环节依赖人工,生产效率不高,投入产出比偏低,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不高,影响机械化率提升。除此之外,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种类多批量不大,维修网点偏少,部分地区跨区作业调度机制不健全。这就需要强化农业生产服务模式,扩大高性能机械的覆盖半径,提高农机的利用率。”吴杰俊说。

激发种粮积极性 让农民有钱赚得实惠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样十分重要。

不断创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模式和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正在持续带动小农户节本增收。这几天,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在驻地也没闲着,而是忙着通过手机“远程”指挥合作社的麦田春管工作。“我们种的是优质小麦品种‘济麦22’和‘山农40’,从现在的苗情来看,长势很不错!”

据他介绍,合作社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全程服务,解决了老百姓种植成本下不来、效益上不去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土地服务面积已经近5万亩,可大大为农户节省成本。”魏德东说。

对于农民来说,应对各种农业风险是一门必修课。一旦遇上自然灾害等风险,受灾农民往往会“很受伤”,为农民种粮收益兜底,政策性农业保险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最担心的就是遇到自然灾害,导致庄稼减产甚至绝产。不过,幸好有农业保险能降低我们的损失。例如去年7月,合作社的100亩玉米被雨水泡了,当时我给保险业务员打了电话,很快就赔付了。如果遭遇绝产,一亩地最多可以赔付900多元。”魏德东说。

农业保险的精准投保理赔还离不开科技的赋能。“有关部门应积极推动各农险经办公司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开展精准投保理赔试点。各公司试点开展种植过程风险管理,通过种植指导、气象管理、植保管理、田间管理、风险巡查等手段探索开展基于精准投保的全流程风险减量服务。”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四川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娟表示。目前,四川省13家保险机构的三大主粮保险理赔逐步实现由抽样查勘到全量查勘、由经验定损到精准定损、由清单理赔到按图理赔、由按户理赔到按地块理赔。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