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科技赋能农业的“交响曲”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奏响科技赋能农业的“交响曲”

2025-03-07 09:38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

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传感器的触角取代了老农的手掌,当北斗卫星的光标对齐了田间的界石,一场多维度的科技赋能正在重构千年农耕文明。踏入山东寿光的智慧温室,数千个传感器织就数字神经网络,将0.1℃的温度波动、2%的湿度变化转化为数据流,让草莓亩产量翻了一番。遥望江苏东辛农场,北斗导航系统精准指引播种机以每千米偏差不超2厘米的精度播撒麦种,使小麦增产5%。

这场变革并非数字技术的“独奏”,更是卫星导航、基因育种、无人机、物联网、区块链、5G等诸多先进技术的“交响曲”。有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农业技术正从实验室迈向田野,为粮食安全筑牢科技基石,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动能。

但也应看到,目前我国智慧农业的基础还较薄弱。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原始创新力不足:目前仅有10%的技术领跑国际,而51%的领域还在奋力追赶。同时,智能农业设备价格高昂,把不少中小农户挡在智慧农业门外。更深层的障碍在于农业数据梗阻,气象、土壤、市场等信息分散在多个系统,让本应自由流动的农情数据凝固成一座座“块状孤岛”。此外,农民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接受与应用能力也亟待加强。

破解智慧农业的发展难题,需要一场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系统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是不断增加农业技术供给。为此,我们需编织一张“政产学研用金”合作网,让散落在各领域的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融合成“创新引擎”,推动智能装备、基因育种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要过好“成本关”,通过工艺升级和材料革新,让那些“高大上”的成果成为农民用得起、用得惯、用得好的“接地气”设备。

农情数据也应打破“孤岛”困局,搭建全国性大数据平台,统一数据采集标准,让分散在田间地头的温度、墒情、长势等数据汇聚成有价值的“数字土壤”。针对农民科学素养不足问题,应构建培训体系,把实训课堂送到田间地头,让“老农人”学会新技能,加快从经验种地到科学种田的转变。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推进科技与农业的融合,就一定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农业之路,让希望的田野焕发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