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大山深处育梦人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丨大山深处育梦人

2025-03-07 09:22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昆明3月6日电 题:大山深处育梦人

新华社记者赵彩琳

滇南三月,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第四中学的黄风铃花开得正灿烂,初二(4)班的教室里,地理教师李微楠带着学生们学习南方地区的特点。从饮食习惯引入,到分界线介绍,再拓展到人口数据情况,李微楠一一发问,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图为李微楠和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大寨镇大寨中学的学生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在建水县第四中学,每周有6个班的学生等着他分享地理学小故事。

这是李微楠扎根云南乡村教育的第八年。这位本科学法语、硕士读新闻的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在上海求学七年后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2017年夏天,他攥着支教录取通知书,登上了开往云南临沧的大巴。

支教地临沧市云县大寨镇大寨中学,地处偏远山区,周围大山环抱。虽然李微楠家在云南,但从支教地回一趟家要辗转近两天,家访一趟最远要步行近30公里山路。

更崎岖的是脚下的教育路——初登讲台的他,面对的是一个50人的“问题班”:学生基础薄弱,课堂纪律涣散。李微楠每周上30多节课,跨学科教授语文、地理,却总不见成效。“当时真想辞职。”他坦言。

他翻遍各类教学辅导书,向前辈和同事取经,不断调整教学与管理方法。在100余次家访里,他慢慢摸清了每个学生的脾性,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逐渐解决了管理学生的问题。

他会把地理课变成“舌尖上的地理”。讲到长江经济带,教室里会飘起热干面的香气;讲到中东地区,买回的椰枣让学生印象深刻。在他的努力下,一直成绩垫底的班级多次斩获地理学科全县前三的好成绩。

图为李微楠和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第四中学的学生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乡村教育不该只有课本。”李微楠在学校广播站增设新闻、访谈等节目,带着学生用声音丈量世界;他发起图书角计划,让1200余册书籍充实学生的课余时光;最让学生们难忘的,是他争取到的腾冲游学机会——4个山里娃第一次与中外学者、北京名校中学生对话。返校后的分享会上,孩子们说:“原来山外真的有星辰大海。”

图为李微楠和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大寨镇大寨中学的学生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两年支教期满时,本可离开的他选择多留一年,他说:“我要亲手送第一届学生进高中。”

支教结束后,李微楠报考教师岗位,成为建水县第四中学的一名教师,继续为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到建水县第四中学后,李微楠面临新挑战:一部分学生因父母外出打工或离异,出现焦虑、自卑等问题,影响学习状态。

了解到有公益机构能提供专业的学生心智素养辅导课,李微楠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培训,学完后在学校每周为学生讲授心智素养课,疏导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学生状态调整好了,成绩也有了起色。”李微楠说。

图为李微楠和云南红河州建水县第四中学的学生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很多学生亲切地称李微楠为“楠哥”,说他不只是老师,更像好朋友。李微楠带出的第一届学生字廷彬从西南林业大学发信息给他说:“李老师,野外实践看到大山的时候,我觉得就是你的样子,坚定、敦厚、可靠。”

如今,李微楠仍坚持不停“充电”:不定期到名校取经,参加培训,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乡村课堂。站在开满黄风铃花的校园里,他说:“要通过教育,让每粒种子找到生长的方向。”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