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农业青年带你看新质生产力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本网独家>

垂直农业青年带你看新质生产力

2025-03-06 16:56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Loaded: 0%
Stream Type LIVE
 
1x
--:-- / --:--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叶开 实习生苏颖)多年来,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简称都市所)一直致力于垂直农场和植物工厂的研发,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市食物供应稳定。垂直农业和植物工厂解决了哪些传统农业的难题?这些新型农业模式适合在哪些地区发展?未来在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上有哪些突破方向?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成波、助理研究员袁泉。

中国网:您是如何走上垂直农业研发道路的?

周成波:大学的时候,老师放了一个视频,是关于现代化设施农业的视频,这个视频有震撼到我。我当时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为我国设施农业实现这样的水平去努力。借着这个热爱,我从本科、研究生、博士,再到工作,一直坚持做植物工厂方面的研究。当然,这方面的研究不仅限于我一个人,是几代科学家一起努力,才有我们国家现在设施农业的水平。

中国网:农科院都市所自主研发了世界首个20层无人垂直植物工厂,在技术上具体有哪些突破?投入使用后取得了哪些成果?

周成波:我们根据作物对光环境的需求,研发了专用化的动态光配方,实现品质提升、能耗降低;垂直农业大楼一共有455个传感器,传感器能够实时采集二氧化碳、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从而实现环境的均一性调控。16个机器人完成包括播种、育苗、定植、采收(环节)的全流程无人化作业。让生菜的生育期由70天缩短到35天,水稻的生育期由120天左右缩短到60天左右,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育种效率,同时也为城市食物的稳定供应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网:垂直农场和植物工厂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解决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哪些问题?它们适合在哪些地方发展,总体发展前景如何?

周成波:首先是解决了传统的“靠天吃饭”问题,突破了气候的限制。第二是突破土地资源利用的限制,不与粮争地,可以大幅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这个技术,适合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城市发展,像北京、成都;在一些特殊的地区,比如岛礁、新疆的戈壁地区,都可以应用这个技术来保障一些特殊人群的“吃菜”问题,甚至可以到太空进行发展。这个技术能够实现作物的优质、高效生产,同时能够大幅提高作物的品质。

中国网:中国在垂直农业的技术研发、商业模式探索等方面有哪些经验?

周成波:技术研发方面主要是植物的光环境研发,环境调控相关技术的研发,还有全流程生产过程的机器人的(研发)突破。我们也可以根据作物在不同时期对环境和养分的需求,针对性地进行动态的养分配方供应,让它长得更快、长得更好。我们国家也形成了一些商业模式方面的(经验)积累,主要包括植物工厂、区域农业生产方式方面,它的成本较高,(因此)我们可以采用高价值作物生产,可以结合“产学研”进行示范,还可以结合光伏农业,降低能耗,为城市的生产保供提供一些帮助。

中国网:未来,您觉得垂直农业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突破?

周成波:未来,我觉得主要还是需要突破两个方面:首先是解决成本的问题,目前确实能耗比较大,如何能够解决能耗(问题)?如果核能技术真的能够突破,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成本大幅度地降低;第二就是要培育适合垂直农业生产系统的专用的品种,能够根据这个品种的需求,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

中国网:新型农业模式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有哪些促进作用?

袁泉:这种模式能够培育出一些新型的适应植物工厂的品种,中国科学院钱前院士(培育)的水稻“小薇”,只有二三十公分,能够多层立体栽培,这样的话就能使空间利用率极大提升,在沙漠、盐碱地都能进行垂直植物工厂的建设。

中国网:我国垂直植物工厂的发展水平在国际上大致处于什么位置?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何借鉴意义?  

袁泉:目前,我们国家的垂直植物工厂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专利方面,数量在全球(排名)是第二,产量也位居全球高水平。

作物在植物工厂环境下不受自然条件影响,在沙漠、边疆哨所都能进行生产,所以对发展中国家,甚至对自然条件恶劣的国家而言,这是蔬菜供给的很好方式。

中国网:作为青年群体的一员,您在从事垂直农业研发的过程中有哪些心得?

袁泉:我本身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父辈都是“靠天吃饭”,一年的收成高不高,全看当年的季节气候。但在从事垂直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没有所谓的“靠天吃饭”,只有“人定胜天”。我们能够摆脱自然条件的限制来发展农业,这是我以前万万没想到的。

中国网:您认为,如何吸引更多青年人投身农业科技领域?

周成波:很多人对农业生产的认知还是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产方式,其实现在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光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袁泉:需要更多报道,对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了解的农业领域,都是“靠天吃饭”,都是在大田环境下,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领域的宣传。还有就是对中小学,要加强农业方面的宣传介绍,只有让小朋友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他们(未来)才会从事农业。

周成波: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投身到农业生产上来,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为我们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强国建设,为设施农业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的保供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白韵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