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西部能源“奔涌”背后,清洁能源基地如何“火力全开”?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西部能源“奔涌”背后,清洁能源基地如何“火力全开”?

2025-03-06 09:20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题:西部能源“奔涌”背后,清洁能源基地如何“火力全开”?

新华社记者薛晨、王铭禹、施钱贵

从四川“千河之省”的水电动脉叠浪成电、到甘肃“陆上三峡”的风电集群驭风为能、再到贵州“山地光伏”的集约开发聚光生金……我国西部地区依托天然禀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通过流域基地化开发、多能互补、科学规划,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澎湃动能。

青年工程师们扎根在深山峡谷、风沙戈壁之中,将“无人区”变成“绿电仓”,在寂寥山河间书写着西部能源“奔涌”的答卷。

“水风光储”合奏交响曲

四川水能资源丰富,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奔涌的河流上,一座座水电站次第排布宛如一串“绿能琴键”,借落差之势,正在奔腾的韵律中奏响“水风光储”交响曲。

深嵌在川西高原深处的两河口水电站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四川省库容最大的水库电站。作为该电站的“首席安全官”,国投集团雅砻江公司两河口水力发电厂常务副厂长王文松每天都会登上库区大坝、钻入地下厂房,对影响电站安全生产的风险点进行细致排查。

我国海拔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新华社记者薛晨 摄

“超大的库容可以将富余的水能‘储存’起来,留到枯水期向下游‘释放’,如同一块巨型‘蓄电池’。”王文松说,两河口总库容达到108亿立方米,相当于770个西湖的水量,可为下游增加平枯期年发电量约342亿千瓦时,是其自身发电量的3倍。雅砻江的江水惠及流域及下游18座大型水电站,每一滴水经过18次冲击水轮机,最大限度释放它的势能。

“刚工作时,雅砻江上只有一座电站投产,经过十几年建设,流域水电站梯级相连。”王文松感叹道。

50公里外,海拔4600米的扎拉托桑山上,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电站——柯拉光伏电站将源源不断的电能送入电网。雅砻江下游,凉山州德昌县,腊巴山风电场发出的“绿电”每年可满足约31万户家庭用电量。

在川藏交界的金沙江上,海拔3000米的华电金沙江上游叶巴滩水电站施工现场,工程管理部主任杜光远克服低温、缺氧的恶劣环境,奋战在建设一线。“我们首次实现了高海拔地区大坝混凝土全年不间断施工。”杜光远说,这里冬季施工期长达4个月,昼夜温差可达37摄氏度。这位已有13年工程经验的“水电老兵”正与同事联手攻克“高寒高海拔地区无缝拱坝”的世界难题。

如今,随着更多重大能源项目落地,越来越多的青年水电人才投身西部能源沃土,向下扎根,追逐梦想。

戈壁风电场重构“数智化”驭风术

沿甘肃河西走廊一路向西,行至玉门市地界,便能见到密密麻麻的风力发电机组成白色的“风机森林”,沿着公路两旁的戈壁滩向远方蔓延,这里便是风光资源富集的甘肃洁源风电有限责任公司玉门风电场。

1997年,该公司从丹麦引进了4台单机功率为300千瓦的风机,揭开了“风光大省”甘肃新能源的发展序幕。

走进生产数字化平台大厅,屏幕上显示着每台风机的发电量、关键零部件温度等数据,以及实时的风速、气压等天气情况。今年38岁的设备维保中心技术专责公金兴紧盯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密切监测、分析平台上的各项数据,对有故障的风机进行“会诊”。

“过去只能靠人力徒手爬塔检修风机,任务繁重、效率低。”公金兴回忆,2012年他刚到风场时,风机大多数还以进口为主,平均每人每天只能检修4座风机。一线运维人员常常要面对戈壁滩上飞沙走石和酷暑严寒的考验。

近年来,风场大力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每台风机的传感器可以实时回传发电情况和运行参数,自动生成“体检报告”,极大地降低了生产与运维成本,提高人员劳动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甘肃洁源风电有限责任公司玉门风电场。(岑文喆 摄)

十多年来,包括公金兴在内的风场一线运维人员见证着西北地区风力发电产业的巨大变迁:风机由国外引进到逐步实现国产化,风机功率由几百千瓦增长到数千千瓦,风机巡检由人力“事中检修”到数智化的“事前研判”……每一步转化都为国内风力发电产业的蝶变积累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甘肃已建成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并配套建设有我国最大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十四五”以来,累计新能源装机新增4067万千瓦,相当于新建了1.8个三峡水电站。

喀斯特山丘打响光伏突围战

从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新铺镇的一处高地上望去,只见密密麻麻的光伏板顺着山势延伸向远方,一眼看不到头。作为贵州省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项目,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建设正酣。

位于贵州安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盘江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项目一隅。新华社记者陶亮 摄

今年元宵节刚过,该光伏项目副总经理任志鹏就和同事来到项目部投入建设中。“目前,三期项目共有约450人在施工。”他说。

光伏项目所在地属喀斯特地貌,山坡上植被较少。“为了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安装光伏支架的孔洞采用人工打孔,大部分光伏组件采用无人机吊运。”任志鹏说,曾经这些石漠化山区生态脆弱,土地无法产生收益。自从发展光伏后,当地村民不但有了土地的租金收入,还能就近务工。

这是贵州克服不利因素、积极布局光伏发电的一个缩影。在贵州一些光照条件相对较好的山区,一座座光伏电站陆续建成投运,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新能源已成为贵州的第二大电源,初步实现从‘煤海’到‘绿海’的能源转型。”贵州省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贵州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迅速。截至2024年底,新能源装机规模达2800万千瓦,预计2025年底将达到4200万千瓦。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