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90后”夫妻田坎上显身手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四川成都:“90后”夫妻田坎上显身手

2025-03-05 09:46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旋翼转动的轰鸣声越来越大,“呼”的一声,一架植保无人机离地,迅速飞向麦田上空,薄薄的一团水雾从机身下喷洒而出,轻轻地落在绿油油的麦苗上。早上7点半,在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青霞街道邑溪村,29岁的周梦鑫站在田坎上,神情专注地控制着无人机的飞行与起落。不远处,周梦鑫的丈夫孙钟驰也娴熟地操控着另一架无人机,灵巧地绕过电线,在麦田上空穿梭喷洒。

春意渐浓,气温回升,四川小麦锈病防治到了关键时节,这对“90后”夫妻飞防手(指使用无人机进行农业病虫害防治的专业人员)开启新一年的“农忙”模式,在田坎上大显身手。

高效率靠机器,更靠人

4分钟,24亩,这是周梦鑫手下的植保无人机飞一趟的作业效率,抵得上传统人工一天的工作量。4分钟作业完成,植保无人机又准确无误地返回补给点,满载农药,再次翱翔天际。

“时间就是金钱,高效率靠机器,更靠人。”周梦鑫说,尽管植保无人机的喷洒效率极高,但其载重有限,需要频繁返回补给点更换农药和电池,这非常考验团队协作能力。

“别人都说我们是‘夫妻档’,他们不知道,我们这个团队还是‘父子兵’。”孙钟驰笑道,在补给点装配农药和电池的正是他的父亲和岳父。作业时,4人腰间都别着对讲机,随时沟通,远程补给,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有效提升了作业效率。

为确保万无一失,每次作业前,他们还会一丝不苟地检查无人机机臂是否稳固、扇叶运转是否流畅、喷洒器喷洒剂量是否精准……每晚睡前,夫妻俩都要把第二天的作业行程规划好,确保时间得到高效利用。

“一般来说,两个飞手来负责我们这片农田,可能一天只能作业五六百亩,而我们却能做到七八百亩。”周梦鑫自豪地说。

是夫妻,也是搭档

如今,夫妻俩已踏入无人机植保行业近3年。提及初次接触无人机的情景,他们仍历历在目。那时,孙钟驰还在西藏打工,一次闲聊中,得知朋友的公司很缺飞防手,无人机植保行业前景很不错。是否要趁机转行?他心中犹豫,没想到,与在老家打零工的妻子周梦鑫一说,妻子不仅支持,而且提出自己也要学习无人机驾驶。

“选一个有前途的行业,掌握一门手艺,总比四处漂泊要好。”1996年出生的周梦鑫虽然比孙钟驰小两岁,但在家庭中,她总是那个更果断更能做决定的人。

在无人机操作上,周梦鑫也颇有天赋,很快便考证出师。“我们家买的第一架无人机就是给我用的,等我熟练后,又给老公配了同型号的。最开始他学了一周,操作时特别小心,飞得慢悠悠的,我看着都着急,一直在那儿手把手辅导。”周梦鑫笑着回忆。

面对妻子的调侃,孙钟驰总是微笑着回应:“四川男人耙耳朵嘛,而且还有个这么好的老婆,这么厉害的搭档。”

知道丈夫腰不好,在配比农药时,周梦鑫会主动承担,而孙钟驰则会把一些平坦的麦田分配给她,自己则负责那些需要更多走动的区域。在彼此的理解与配合下,两人逐渐形成了默契的合作模式。周梦鑫驾驭着载重能力更强的机型,在平坦的农田上空进行喷洒作业;而孙钟驰则灵活操控着更轻便的机型,在那些地形复杂、飞行障碍较多的零散农田中穿梭作业。

夜幕低垂,当他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便会并肩而坐,一起整理并分析数据,复盘当天的工作是否存在不足,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我们既是夫妻,也是搭档,这样的日子,我们很满足。”周梦鑫说。

载重更多,幸福更满

“目前家里有3架载重60斤的无人机,是陪我们度过新手期的基础款,还有一架是一年前买的,载重120斤,对于飞防手的要求更高,是我们技术成长的印证,下个月,我们预计购置一架更有难度的新机型。”谈及植保无人机的各项参数,夫妻俩如数家珍,眼神闪烁着热爱与自信的光芒,背后则是从生手到能手的蜕变历程。

如今,看着妻子操作无人机时轻车熟路的模样,孙钟驰也不禁打趣:“谁能想到刚拿到无人机的10天里,她炸机(由于操作不当或机器故障等因素导致飞行航模不正常坠地)了3次,每次都自己去学习怎么维修,后来就越飞越好,一年也炸不了一次机。”实战的洗礼让夫妻俩迅速成长,他们既要精进飞行技艺,又要学习农业知识,知晓何时喷洒何种农药,如何精准配比,更要在飞行中灵活调整农药喷洒比例,确保精准到位。

“多到田间去看看,多和农民们去交流,多学农业知识。”这三句话,成了夫妻俩传授给慕名前来“取经”的飞防手们的“作业指南”。

周梦鑫的社交媒体搜索记录里,全是无人机飞行的相关知识。说起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感受,周梦鑫脱口而出——“自豪!”她说感觉自己的生活如同无人机的型号一般,载重更多,幸福更满。“如今有了一技之长,自己有个小团队,为农户做保障,自己高兴,农户也高兴。”周梦鑫说。

与此同时,一个美好的“航天梦”正在他们6岁儿子的心中萌芽,那是无数次看过父母在田间操控无人机的情形后被播下的“种子”。看着儿子那充满憧憬的眼神,孙钟驰鼓励他努力学习,或许将来既能驾驶无人机,又能亲手制造它们。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