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90后”夫妻田坎上显身手
旋翼转动的轰鸣声越来越大,“呼”的一声,一架植保无人机离地,迅速飞向麦田上空,薄薄的一团水雾从机身下喷洒而出,轻轻地落在绿油油的麦苗上。早上7点半,在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青霞街道邑溪村,29岁的周梦鑫站在田坎上,神情专注地控制着无人机的飞行与起落。不远处,周梦鑫的丈夫孙钟驰也娴熟地操控着另一架无人机,灵巧地绕过电线,在麦田上空穿梭喷洒。
春意渐浓,气温回升,四川小麦锈病防治到了关键时节,这对“90后”夫妻飞防手(指使用无人机进行农业病虫害防治的专业人员)开启新一年的“农忙”模式,在田坎上大显身手。
高效率靠机器,更靠人
4分钟,24亩,这是周梦鑫手下的植保无人机飞一趟的作业效率,抵得上传统人工一天的工作量。4分钟作业完成,植保无人机又准确无误地返回补给点,满载农药,再次翱翔天际。
“时间就是金钱,高效率靠机器,更靠人。”周梦鑫说,尽管植保无人机的喷洒效率极高,但其载重有限,需要频繁返回补给点更换农药和电池,这非常考验团队协作能力。
“别人都说我们是‘夫妻档’,他们不知道,我们这个团队还是‘父子兵’。”孙钟驰笑道,在补给点装配农药和电池的正是他的父亲和岳父。作业时,4人腰间都别着对讲机,随时沟通,远程补给,极大地节省了时间,有效提升了作业效率。
为确保万无一失,每次作业前,他们还会一丝不苟地检查无人机机臂是否稳固、扇叶运转是否流畅、喷洒器喷洒剂量是否精准……每晚睡前,夫妻俩都要把第二天的作业行程规划好,确保时间得到高效利用。
“一般来说,两个飞手来负责我们这片农田,可能一天只能作业五六百亩,而我们却能做到七八百亩。”周梦鑫自豪地说。
是夫妻,也是搭档
如今,夫妻俩已踏入无人机植保行业近3年。提及初次接触无人机的情景,他们仍历历在目。那时,孙钟驰还在西藏打工,一次闲聊中,得知朋友的公司很缺飞防手,无人机植保行业前景很不错。是否要趁机转行?他心中犹豫,没想到,与在老家打零工的妻子周梦鑫一说,妻子不仅支持,而且提出自己也要学习无人机驾驶。
“选一个有前途的行业,掌握一门手艺,总比四处漂泊要好。”1996年出生的周梦鑫虽然比孙钟驰小两岁,但在家庭中,她总是那个更果断更能做决定的人。
在无人机操作上,周梦鑫也颇有天赋,很快便考证出师。“我们家买的第一架无人机就是给我用的,等我熟练后,又给老公配了同型号的。最开始他学了一周,操作时特别小心,飞得慢悠悠的,我看着都着急,一直在那儿手把手辅导。”周梦鑫笑着回忆。
面对妻子的调侃,孙钟驰总是微笑着回应:“四川男人耙耳朵嘛,而且还有个这么好的老婆,这么厉害的搭档。”
知道丈夫腰不好,在配比农药时,周梦鑫会主动承担,而孙钟驰则会把一些平坦的麦田分配给她,自己则负责那些需要更多走动的区域。在彼此的理解与配合下,两人逐渐形成了默契的合作模式。周梦鑫驾驭着载重能力更强的机型,在平坦的农田上空进行喷洒作业;而孙钟驰则灵活操控着更轻便的机型,在那些地形复杂、飞行障碍较多的零散农田中穿梭作业。
夜幕低垂,当他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便会并肩而坐,一起整理并分析数据,复盘当天的工作是否存在不足,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我们既是夫妻,也是搭档,这样的日子,我们很满足。”周梦鑫说。
载重更多,幸福更满
“目前家里有3架载重60斤的无人机,是陪我们度过新手期的基础款,还有一架是一年前买的,载重120斤,对于飞防手的要求更高,是我们技术成长的印证,下个月,我们预计购置一架更有难度的新机型。”谈及植保无人机的各项参数,夫妻俩如数家珍,眼神闪烁着热爱与自信的光芒,背后则是从生手到能手的蜕变历程。
如今,看着妻子操作无人机时轻车熟路的模样,孙钟驰也不禁打趣:“谁能想到刚拿到无人机的10天里,她炸机(由于操作不当或机器故障等因素导致飞行航模不正常坠地)了3次,每次都自己去学习怎么维修,后来就越飞越好,一年也炸不了一次机。”实战的洗礼让夫妻俩迅速成长,他们既要精进飞行技艺,又要学习农业知识,知晓何时喷洒何种农药,如何精准配比,更要在飞行中灵活调整农药喷洒比例,确保精准到位。
“多到田间去看看,多和农民们去交流,多学农业知识。”这三句话,成了夫妻俩传授给慕名前来“取经”的飞防手们的“作业指南”。
周梦鑫的社交媒体搜索记录里,全是无人机飞行的相关知识。说起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感受,周梦鑫脱口而出——“自豪!”她说感觉自己的生活如同无人机的型号一般,载重更多,幸福更满。“如今有了一技之长,自己有个小团队,为农户做保障,自己高兴,农户也高兴。”周梦鑫说。
与此同时,一个美好的“航天梦”正在他们6岁儿子的心中萌芽,那是无数次看过父母在田间操控无人机的情形后被播下的“种子”。看着儿子那充满憧憬的眼神,孙钟驰鼓励他努力学习,或许将来既能驾驶无人机,又能亲手制造它们。